贵阳市域快铁环线“95后”精调工:每天都和“毫米”较劲

10月22日以来,贵阳市域快铁环线进入开通运营前最后一个试运行环节——按图试运行,全线开通在即。在保障环线运行的背后,活跃着贵阳工务段一群年轻人,他们从今年4月初的线路精调到目前的试运行,用青春和汗水,见证环线从建设到即将开通全过程。

“轨距、钢轨水平尺寸误差必须控制在0.3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大小,以确保动车高速平稳运行,动车上‘立硬币而不倒’。”10月19日,在贵阳环线铁路花溪南站,贵阳工务段“95”后青工刘润秋一手握着对讲机,一手拿着轨距道尺,配合施工部门紧张有序开展设备调试。

2017年,刘润秋成为一名铁路员工,一直在黔桂普速铁路工作。大山中的工作生活,让他体会到了铁路职工肩上的责任与重担。经过4年的锻炼,他从一名普通线路工成长为班长。

今年4月,他被抽调参加贵阳快铁环线线路精调施工。刘润秋介绍,每条新建好的铁路,好比一个产品“毛坯”,精调就是精心调校,把“毛坯”打造成为达到各项技术标准的合格产品。

经过一系列培训,他们每人配备了一把电子道尺,拉开了精调施工序幕。以前他接触的都是传统道尺,不能满足高速铁路精度测量要求。贵阳快铁环线轨距精调,要求达到0-0.3毫米的轨距偏差标准,且顺坡要求控制在0.13毫米以内,钢轨平顺偏差不能超过头发丝那样细的距离;而普速铁路上的轨距和钢轨水平尺寸误差2、3毫米都属于正常范围。

高温、暴雨、缺砟、桥梁曲线……不同环境、不同地段的钢轨会有不同的状态,需要他们现场多方面分析引起轨距变化的原因,比如是钢轨应力集中或是胶垫问题、是扣压力不足还是轨距扣件离缝。经过一周的历练,刘润秋的精调速度一天比一天快了,甚至赶上了经验丰富的老同志。

精调施工任务重、时间紧,每天,刘润秋和伙伴们伴着微微的晨曦出发,踩着泥泞的小路,越过起伏的山丘,扛着道尺,就像手握钢枪奔赴前线的战士。工地上,精调工作在一台台内燃螺栓机的轰鸣声中启幕。刘润秋手提电子道尺逐根检查轨枕,为了测到最精确的数据,每一根轨枕都反复挪动道尺测量3次以上,直到电子道尺显示数值与前一次数值相同或变化不大,然后取最小数值记录在钢轨上。外人看起来笔直的钢轨,在他眼里全是轨距偏差。一两毫米误差在普速铁路不是问题,但在高标准的贵阳快铁环线上就是大问题。

配合他一同精调的是两名年长的劳务工,他们接触铁路时间不长,看不懂他写的数据,刘润秋便耐心讲解,带着他们熟悉螺栓机的使用,手把手教他们松开螺栓、更换轨距块,每一次打紧螺栓后他都会再重新检查一遍轨距,确认轨距是否变化。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太阳渐渐落山,带的水早已喝完,刘润秋还在吆喝:“这一处先打紧外口,再打紧里口!”最后一颗螺栓拧紧回检合格,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此时已是晚上9点过,满天繁星,一城灯火。

回到驻地,脱下一身汗臭工装,看着手机上20000多步的微信步数,躺在床上舒展一下弯了上千次的腰部,刘润秋不到一分钟便打起了呼噜声。

看着眼前一趟趟试运行列车呼啸而过,刘润秋心中激动与自豪油然而生。正因为他和伙伴们的辛勤付出,才能让驰骋贵阳快铁环线的试运行动车平稳快捷,环线上的每一根轨枕、每一寸钢轨上都洒满了他们的汗水。

常看到网上有人在高铁列车上立硬币,刘润秋笑着说:“等我们精调好的贵阳快铁环线开通了,我要带女朋友乘坐环线动车,还要在动车上把硬币立起来,我相信它一定不会倒的。”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10月 19日
下一篇 2021年 10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