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白羊山(左)和凤凰山(右)。
何小白 摄
21日一大早,78岁的何先树就起身了,围着白羊山北面100多亩林地转来转去。从2013年起,几乎每日如此,一天下来,他行走的里程达20多里。
何先树原是青山区(化工区)八吉府街何董村的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他当起了护林员,负责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等。为便于护林,他在白羊山山脚的一个仓库借用了一席之地,住了下来,日日夜夜都能时刻看护这片山林。
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谋求经济出路,何董村开始开山采石。在白羊山和与它一路之隔的凤凰山上,各开了一座采石场。
“小时候从村里去市场买菜,这两座山中间的路是必经之路”,八吉府街农业服务中心胡子胜回忆,每次走到两座山中间,就听到“笃笃笃”的采石声,连路都在震动。
2000年后,为了推进两型社会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武汉市对采石采矿企业逐步进行关停,白羊山和凤凰山上的采石场也随之关闭。
青山区(化工区)共修复了包括白羊山在内的四座山体,修复总面积近700亩。白羊山和凤凰山于2013年10月开工,12月竣工。徐家山和张家山也分别于2015、2016年修复完工。
回忆起修山过程,白羊山山体修复现场施工负责人何小鹏现在仍记忆深刻,“岩石上种树,太难了!”他们先用啄木鸟将裸露的、凹凸不平的岩壁一点点啄松啄平,然后专业施工人员像“蜘蛛侠”一样,用绳索从山上吊下来,悬挂在半空,先在岩壁上钉下钢钉,再挂上一层铁丝网,最后进行客土喷播,即把草籽、营养土、水泥等混合在一起,喷在岩石上。
如今,白羊山原来裸露的地方已经长起了各种草灌,山脚下的樟树、栾树、桂花树等也都长得十分茂盛。修复的凤凰山山脚,立着一块“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牌子。
何董村副村长李红兵介绍,修复后的凤凰山山林全都被纳入了省级生态公益林。何董村共有山林面积730多亩,其中708.4亩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共有8名护林员巡护。
这样的结果,得益于青山区(化工区)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管护模式,织就了一张山体保护大网。
2014年,市人大二号会议出台山体保护办法,其中便提出“山长”概念。当时的武汉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率先出台《武汉化工区山体保护巡查制度》,并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向各区转发,供学习借鉴。
2019年,青山区(化工区)对“山长”概念进一步细化和延伸后,形成了山头包保责任制。从区包街道、街道包村包山头责任人,到村支书、护林员,层层包保,严格落实山头包保责任。
“以前穷,开山采石是不得已的选择。现在,大家保护山体的积极性十分高”。李红兵说起村里8位护林员,十分自豪。
何先树负责巡护的那片山林就是原来采石场的位置,山体生态修复后,种上速生林,如今这里的树木已经长得跟山上原有的树木差不多高了。看着环境变好了,空气也好了,何先树十分开心,他说:“我每天运动运动,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为保护森林发一份光。”
撰文:杨晓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