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桥”上的铆钉

南京长江大桥,中国人的“争气桥。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之前,江北的津浦铁路以及江南的沪宁铁路被宽广的长江切割开来,不能连贯,两岸百舸争流数千年 ,唯缺一桥。

1927 年,国民政府以 10 万美金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到南京实地勘测,得出了在南京不可能造桥的结论。1936 年和 1946 年,国民政府两度计划在南京长江段架桥,但都终成空谈。天堑何时变通途,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之梦。

然而世上无难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大桥便建设完成。当时陈昌言担任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主管大桥施工。 陈昌言有个雅号叫“铆钉专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桥梁建造工艺比较传统,在没有条件大规模使用高强螺栓的年代,铆钉是连接钢梁的主要方式。南京长江大桥钢桁梁联结采用陈昌言提出的铆钉连接工艺,先将铆钉烧红,对正铆孔,再用风枪挤压铆死。钢桁梁板层多达9层,板束最厚达180毫米,共需150多万颗铆钉,铆合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钢梁架设的质量。 工人就在桥上点鼓风机的炉子,把生铁烧红,这边甩上去,那边工人接过去就插进去,虽然是“土方法”,但很管用。155万根铆钉就这样被工人们一个个钉了进去。 架梁的两年多时间里,陈昌言每天都要到工地上转一转,爬上爬下,来回巡视,时刻提醒工人,铆钉要烧红烧透,进孔要正,开裂弯曲的一定要重铆,同时,督促质检人员认真检查,要求检钉员必须用铁锤敲打铆钉头,用塞尺插铆钉与钢板的接缝处进行铆合质量检查,不合格的要重做,确保铆钉的铆合质量。 陈昌言对铆合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严把铆钉质量关的消息传到铁道部,得到部里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称赞,给了他一个 “铆钉专家”的雅号。 2016年10月,在南京长江大桥升级维修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时隔将近半个世纪,150多万颗铆钉绝大部分完好无损,每1000颗铆钉里只有4颗需要更换。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陈昌言这位“铆钉专家”。

事事能如此,这洽洽不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吗?敬业、耐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要有钻研的力量,用心积累经验。要有奉献的精神,不苟于小利。 要在实践中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寻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10月 2日
下一篇 2021年 10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