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构件标准作业指导书

目录

第一部分 项目施工流程 2

1.项目施工流程 2

第二部分 生产作业指导书 5

1.生产前准备工作 5

2.钢筋工程 5

3. 模板工程 9

4. 混凝土工程 13

5. 入库管理 17

6. 出库管理 20

7. 安全文明施工 20

第一部分 项目施工流程

1.项目施工流程

1.1项目实施流程图

1.2组织生产流程图

1.3叠合板生产流程

第二部分 生产作业指导书

1.生产前准备工作

1.1图纸会审

构件生产前进行图纸会审。技术、质量、生产管理人员熟悉工程图纸。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沟通,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后期浪费与工期延误。

1.2制订模具方案

根据构件特征、工程量、工程进度确定模具制作方案,确保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预制构件,并以最少的模具套数来满足供货要求,来减少模具成本。

1.3制订原材料采购计划

所有原材料、预埋件、保温材料、连接件供应商在公司合格分供方内。供应商必须提供资质证明、材质单。

1.4制订试验计划

试验批次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1.5生产技术交底

制订人员配备计划并进行生产技术交底。明确生产流程及关键点。

1.6人员培训

组织相关培训,提升作业人员整体生产水平。

2.钢筋工程

2.1钢筋安装施工流程

2.2控制要点

工艺/工序

质量控制要点

一、材料控制

材料验收

要点

(1)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 告、生产日期检查;

(2)钢筋强度等级、规格、数量、直径的核对(钢筋标牌);

(3)外观检查:钢筋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4)分规格复试、进行30%见证试验

二、施工控制

半成品加工

(1)按相关规定与指导手册正确使用桁架电焊机、钢筋调直机切断机、折弯机等各钢筋加工设备;

(2)按钢筋下料表进行钢筋半成品加工,钢筋规格型号、加工数量及尺寸等与料表相符;

(3)加工过程中钢筋原材损耗情况。

半成品堆放

(1)钢筋装运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正确驾驶叉车、吊车、平板车等;

(2)钢筋半成品分规格型号、尺寸、使用部位在指定部位进行整齐堆放。

参考示意图:

钢筋绑扎

(1)布筋的规格、尺寸、数量、位置应符合图纸要求,钢筋绑扎完成后应校正尺寸(尤其外露钢筋)

(2)钢筋/桁架筋与预埋件冲突时,可适当调整钢筋/桁架筋位置;

(3)吊点处绑扎时用扎丝绑扎做好标记;

(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该满足设计要求,保护层垫块宜与钢筋骨架或网片绑扎牢固,按梅花状布置,间距满足钢筋限位及控制变形要求,钢筋绑扎丝甩扣应弯向构件内侧;

(5)考虑到叠合板成型后要吊装的问题,需要在受力集中的吊点处设置加强筋来保证满足起吊的强度;

(6)在边缘未设计主筋的构件设置加强筋来保证在运输对方过程中防止对构件的损坏。

预埋件安装

预埋件种类、数量、位置均符合图纸要求。

三、质量控制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

钢筋布置允许偏差和标准(mm)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钢筋网片

长、宽

±5

钢尺检查

网眼尺寸

±10

钢尺量连续三挡,取最大值

对角线

5

钢尺检查

端头不齐

5

钢尺检查

长度

总长的±0.3%,且不超过±10

钢尺检查

高度

1,-3

钢尺检查

宽度

±5

钢尺检查

模具上预埋件和预埋孔洞安装允许偏差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预埋管、电线盒、电线管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中心线位置偏移、预留孔

2

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的中心线位置,取其中较大值

预留洞

中心线位置

3

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的中心线位置,取其中较大值

尺寸

+3,0

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尺寸,取其中较大值

2.3质量通病

2.3.1外露钢筋参差不齐、钢筋弯钩不正

原因分析:

①钢筋绑扎时粗心大意,未严格按照图纸施工;

②钢筋下料时未按料单进行下料。

预防措施:

②钢筋绑扎时严格按图施工;

③班组做好自检,入窑前质检(劳务、公司内部)再次检验(查漏补缺);

④混凝土浇筑后派专人修正钢筋。

2.3.2预埋件固定不牢固,部分尺寸存在错误或预埋件缺失

原因分析:

①施工时粗心大意,未按图纸施工;

②预埋件固定时通过钢筋固定,浇筑时钢筋松动导致预埋件偏移。

预防措施:

①按图进行预埋件安装,现场做好自检工作;

②线盒固定器固定,并绑扎钢筋防松动;

③预埋件用AB胶粘在底模,不允许只依靠钢筋固定。

2.3.3钢筋保护层不足

原因分析:

①未按要求布置垫块或少布置垫块。

预防措施:

①选用合格垫块布置;

②保护层垫块宜与钢筋骨架或网片绑扎牢固,按梅花状布置。

  1. 模板工程

3.1模板安装施工流程

3.2控制要点

工艺/工序

质量控制要点

一、材料控制

材料验收

要点

(1)模具应在明显部位标明生产单位、构件型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标志;

(2)构件上的预埋件、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应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

(3)模具表面应光滑干净,无锈蚀迹象,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4)模具两端应具有螺丝固定设计,开槽位置、尺寸应满足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要求(5)模具角钢与防滑板开槽位置应相同,不应有错位,开槽宽度应满足下放钢筋的直径要求

(6)模具应顺直平整无翘曲,符合图纸光面、糙面、倒角要求。

二、施工控制

模台清理

(1)模台是否清理干净;

(2)脱模剂是否涂刷均匀。

模具组装

(1)严格按照配模表、详图进行模具组装;

(2)钢筋开槽、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是否准确;

(3)模具与底模间的螺栓、定位销、磁盒等固定方式应可靠,防止混凝土振捣成型时造成模具偏移和漏浆;

(4)钢筋槽泡沫棒或卡槽是否塞紧,模板上作废的对拉螺栓孔必须塞紧,避免漏浆。

参考示意图:

拆模

  1. 拆模之前需做同条件试块的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达到15Mpa以上方可拆模;
  2. 拆模时构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超过20℃;
  3. 用电动扳手拆卸侧模的紧固螺栓,打开磁盒磁性开关后将磁盒拆卸,确保都拆卸完全后将边模平行向外移出,防止边模在此过程中变形;
  4. 拆模过程中严禁用铁锤敲击,可采用撬棍将模具撬离构件,并应保护各预埋件(孔洞),确保构件表面不沉陷,棱角、内孔壁不因拆模而损坏;

(5)将拆下的边模由两人抬起轻放到边模清扫区,并送至钢筋骨架绑扎区域;

(6)拆卸下来的所有工装、螺栓、各种零件等必须放到指定位置;

(7)模具拆卸完毕后,将底模周围的卫生打扫干净;

(8)拆卸模板时尽量不要使用重物敲打模具侧模,以免模具损坏或变形,拆模过程中不允许磕碰构件,要保证构件外观质量;

(9)拆模后应及时清理构件;应将构件预留孔的堵塞物、飞边等清除干净;构件带有的锚环、外露筋、预埋件等必须外露,当埋入混凝土中时,应予剔出扶正,对构件进行编号。

三、质量控制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

模具组装尺寸允许偏差(mm)

测量定位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边长

±2

钢尺四边测量

对角线误差

3

细线测量两根对角线尺寸,取差值

底模平整度

2

对角用细线固定,钢尺测量细线到底模各点距离的差值,取最大值

侧向弯曲

L/1500且≤5

拉线,用钢尺两侧侧向弯曲最大处

翘曲

L/1500

对角拉线测量交点间距局里值的两倍

组装缝隙

1

用塞片或塞尺测量,取最大值

3.3质量通病

2.3.1构件成品底面外观差,侧边麻面、外观不好

原因分析:

①模台清理不干净;

②模具清理不到位。

预防措施:

①合模前木工将模台清理干净;

②脱模剂涂刷均匀,无堆积;

③砼浇筑前安排人员将构件内脚印等清理干净;

④模具及时清理或打磨干净。

2.3.2成品构件缺棱掉角、毛刺边

原因分析:

①拆模不规范;

②混凝土漏浆。

预防措施:

①提升工人操作技能,强化员工质量意识;

②注重拆模工序方法,避免野蛮拆模导致构件损坏;

③模具底部清理干净,磁力盒压紧固定牢固;

④变形模具及时矫正,合理、有效布局(增加)磁力盒;

⑤模具与模台结合面(沿内侧边)粘贴双面胶或内侧缝隙打满玻璃胶。

  1. 混凝土工程

4.1混凝土工程施工流程

4.2控制要点

工艺/工序

质量控制要点

一、材料控制

材料验收

要点

(1)检查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浇筑混凝土时应在现场进行混凝土坍落度测试,如出现坍落度不符合规定要求,过小、过大、离析或分层现象,则应对混凝土进行处理,严禁往罐车内加水。

二、施工控制

混凝土浇筑

(1)浇筑前应对预制构件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

(2)混凝土浇筑前,预埋件及预留钢筋的外露部分应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

(3)合理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振捣时间和频率,振捣时间应不宜过长或过短,混凝土表面不应出现沉陷、气泡和泛浆,振捣时注意避开预埋件部位;

(4)振捣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具有无漏浆、变形或预埋件有无位移等现象;

(5)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整理上部钢筋;

(6)避免混凝土受到油污和高温伤害;

(7)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方可拆模,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因强度不够而粘模,破坏混凝土表面观感质量。

混凝土收面、拉毛

(1)收面时顶面混凝土必须平整、密实,局部混凝土不足的,需要及时补上;

(2)混凝土初凝前必须进行收面,并处理顶面的毛细收缩裂纹;

(3)叠合板收水进窑养护之前,对表面进行拉毛处理,拉毛深度根据图纸设计要求。

参考示意图:

混凝土养护

(1)应根据预制构件特点和生产任务量选择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加养护剂或加热养护方式;

(2)混凝土浇筑完毕或压面工序完成后应及时采取保湿措施;

(3)养护时要控制好窑内的空气温度以及湿度,并结合海南当地的高温天气,及时把控窑内温度变化,确保构件养护条件达标;

(4)加热养护制度应通过试验确定,宜采用加热养护温度自动控制装置;宜在常温下预养护2h~6h,升、降温速度不宜超过20℃/h,最高养护温度不宜超过70℃。

参考示意图:

三、质量控制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

預制楼板类构件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规格尺寸

长度<12m

±5

用尺量两端及中间部, 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值

宽度

±5

用尺量两端及中间部. 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值

厚度

±5

用尺量板四角和四边中部位置共8处,取其 中偏差絶对值较大值

对角线差

6

在构件表面,用尺量测两对角线的长度,取其绝对值的差值

外形

表面平整度

3

用2m靠尺安放在构件表面上,用楔形塞尺 量测靠尺与表面之间的 最大缝隙

楼板侧向弯曲

L/750 且≤20mm

拉线,钢尺量最大弯曲处

扭翘

L/750

四对角拉两条线,量测两线交点之间的距离,其值的2倍为扭翘值

预埋件

在构件平面的水平方向中心位置偏差

10

用尺量

与构件表面混凝土高差

0,-5

用尺量

预留孔洞

中心线位置偏移

5

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的中心线位置,取其中较大值

孔、洞口尺寸

±5

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尺寸.取其最大值

成品验收标准

检验项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 T51231-2016)

公司要求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露筋

构件内未被混凝土

包裹而外露

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

其它钢筋有少量露筋

出厂不允许

蜂窝

混凝土表面缺少泥浆而形成的石子外露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

其它部位有少量蜂窝

出厂不允许

孔洞

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

其它部位有少量孔洞

出厂不允许

夹渣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夹渣

其它部位有少量夹渣

出厂不允许

疏松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

其它部位有少量疏松

出厂不允许

裂缝

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其它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不允许有害裂缝

连接部位缺陷

构件连接处混凝土缺陷及连接钢筋、连接铁件松动

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连接部位有基本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出厂不允许

外形缺陷

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等

清水混凝土构件内有影响使用功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

其它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

出厂不允许

外表缺陷

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

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外表缺陷

其它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

出厂不允许

4.3质量通病

4.3.1拉毛不平直、边角部分石子裸露、表面不平整,导致成品效果差

原因分析:

①工人施工时拉毛质量不符合要求;

②浇筑时局部混凝土不足。

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振捣后不平整部分要人工把面收平,边角裸露石子除掉抹平;

②局部混凝土料不足,及时补上(尤其边角);

③拉毛人员须细致、用心。

4.3.2混凝土表面气泡、陶瓷面严重

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料不稳定(或干或稀);

②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有气泡、浮浆。

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振捣后拉毛前,用扫把清扫,处理表面气泡及浮浆;

②提升工人作业水平;

③根据原料及时微调配合比,及时获取现场混凝土信息并反馈至搅拌站;

④实验室继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⑤更换合适的砂石等原材料。

  1. 入库管理

1.预制构件检查合格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6月 17日
下一篇 2022年 6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