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鼻祖ThinkPad X1 Carbon秒杀其他Pad

前言

我拥有三台THINKPAD笔记本:T420超顶配、X230顶配、X1 Carbon 4th,但是有非常不同的使用感受:

1、T420,完美升级了四核八线的I7 2720QM CPU和16GB内存,独显是QUADRO NVS4200,渲染出片很给力,但是我不会带它出门,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它很重、发热量很大、功耗很高,离开电插头撑不住2个小时。所以只能在家里接扩展坞显示器键盘鼠标作为台式机使用。要用它你首先要正儿八经坐在桌子前面。唯一的一次带T420出门,开会还没开完,PPT还没放到“谢谢观看”笔记本黑屏了,画面实在太美不忍直视。

2、带着X230出门的时候,我在虹桥机场会不停的搜寻电插孔的所在,不关机合屏哪怕进入睡眠也是比较耗电的,I7 3520M和16G内存加上IPS的配置,我很难保证没有电插头能否撑过去3小时。虽然只有12寸的小本,但是它的厚度决定了它并不轻便。效能很棒,体验也不赖,但是唯一的魔障就是让我总有不停找电插头的冲动。

3、使用X1 Carbon 4th的时候,1.18 KG的重量,16.45mm的厚度,6-8小时的正常工作使用时间给我带来了类似PAD的使用习惯,就是用的时候拿起来玩玩,不用的时候合屏2个小时也并不会觉得耗电,而且基本充一次满电可以带出去上班到下午下班,回家想到什么事情可以随手拿过来在沙发上使用,而不必担心有没有插电,相比起IPAD甚至我更喜欢使用X1 Carbon 4th,,有时候我会傻乎乎的像IPAD一样用完了随便把X1往沙发上一扔,有时候没扔好会掉地板上,依然好好的没有变形也没有开裂。高续航、轻薄和坚固对于一台笔记本来说,确实太重要了。

第一章、开箱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2016的设计出自日本大和实验室,作为联想最重要的THINKPAD系列的研发实验室而言,大和的设计水准是毋庸置疑的。我也很幸运得到了张大妈ThinkPad X1 Carbon 2016的众测名额,有机会品鉴THINKPAD X1系列的THINKPAD产品。我的第一台THINKPAD是T42,然后是T420、X230顶配,ThinkPad X1 Carbon 2016(4th)是我使用过的第四台THINKPAD笔记本。

我拿到此款机器时候的包装就是这样的,大妈的工作人员发货可能比较急,直接胶带绑在了外盒上。

X1的铭牌很清楚的显示MTM(M/T-MODEL):20FB-A00ACD,下面的S/N(SERIAL NUMBER)的8位是序列号,MTM+S/N的18位数字就是该机器的的主机编号,也是该机信息的查询凭证。

当然主机编号也可以在机器上获得,我们所谓的双码合一就是外盒和主机上的主机编号一致,主机上的编号获取方式见上。

http://think.lenovo.com.cn/service/warranty/repairDeploy.html

要获取这台主机的保修和硬件信息,只需要在以上网页输入主机编号18位数字即可查询。

产品的制造日期为2016.03.02,一年保修,质保到2017.04.15。

硬件配置为:

处理器:CPU系列第六代智能英特尔酷睿i5-6200U

内存:8GB 1866MHz LPDDR3(板载,内存插槽数量无)

硬盘:256GB SSD(M.2 AHCI)

显示屏:14寸IPS(1920×1080 16:9)

显卡:Intel HD Graphics 520

摄像头:720p HD 摄像头

音频:HD Audio, Conexant CX11852 codec, Dolby DAX2

扬声器:立体声扬声器 1W×2

麦克风:内置双阵列麦克风

无线网卡:Intel 8260(2×2 AC)

有线网卡:内置Gigabit Ethernet(千兆以太网卡), 不带有RJ45接口转换器

蓝牙:BT 4.1

数据接口:3个USB3.0(左侧的USB接口为Always On)

视频接口:HDMI, Mini-DP

音频接口:Combo jack(麦克风/耳机二合一接口)

扩展坞接口:Lenovo Onelink+ 接口

扩展插槽:Micro SD读卡器(可以支持UHS-II SD)

指取设备:TrackPad 经典触控板(多点触控 3+2按键)

键盘:6行全尺寸背光键盘

指纹识别:有

电池类型:4芯锂聚合物电池(52Wh)

电源适配器:65W AC Adapter

预装操作系统Win10家庭版64位

本机不带WWAN

开箱的全家福并没有很多配件:主机、MINI-DP转VGA转接头、电源适配器、说明书和保修卡

电源适配器是65W 20V,群光代工。

使用长方形接口。

超极本由于可以搭载一颗低功耗处理器所以可以变得比以前更轻薄便携,大和实验室在继承经典设计的同时加入了轻薄便携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ThinkPad X1C 2016这样的产品。所以14寸的ThinkPad X1 Carbon 2016(4th)的重量只有1.18 KG,三围是331mm X 226mm X 16.45mm。这样的产品上手的体验就是真不像笔记本的重量,轻飘飘的像模型机。

carbon是碳的英文,在X1后面简单粗暴的加入carbon的后缀其实正是为了说明其碳纤维的外表材质。

碳纤维材料分成了几个不同的等级:

强度200-300吉帕之间,通常情况下用于制作运动器材的,汽车发动机;

强度300吉帕,这种碳纤维主要用于飞机制造;

强度在500-600吉帕之间,这种碳纤维是属于适用于宇航制造的高强度碳纤维材质;

而X1 Carbon使用的碳纤维外壳A面正是这种强度超过了500吉帕的高强度碳纤维材质,为机器外壳提供了更强的耐磨性和坚固性。

正面右下的Thinkpad标志的i上门的小圆点是红色的,随着开关机休眠充电的状态改变可以发出红色的光。

正面左上的LENOVO字样倒是暗影磨砂,低调到极致了。

背部的D面采用的是镁合金材质,联想称为“超级镁”,包含了稀土元素,比普通的镁合金强度更好、但重量更轻。因为外覆一层THINKPAD类肤质涂层的关系,所以如果用刀子划伤涂层,你会看到镁合金的银色。

背部左上设计了四条散热格栅

背面右上角贴有WIN10认证和主机编号。

在左下和右下分别设计了脚垫,在脚垫的旁边是音箱喇叭的出音条。这里使用脚垫垫高设计正是为了出音考虑。

主机的右侧设计了音频麦克风二合一接口,两个USB3.0接口和一个HDMI接口。

主机的右侧设计了长方形电源接口、ONLINK+扩展坞接口、MINI-DP接口和一个USB3.0 Always on接口,这个USB接口即使在系统关机或者休眠下,依然可以为手机充电。

打开屏幕之后的键盘C面同样使用的是“超级镁”材质的镁合金外加类肤质涂层。

X1 Carbon 4th沿用了六排巧克力键盘设计,开机键设置在键盘的右侧,略带弧面键帽的触感舒适、大小合适,按键的键程足够长,键盘回弹也很清脆。除了右下角的 Fn 键位置需要适应一下之外,X1 Carbon 上的这块键盘无可挑剔。虽然键盘本身具备一定的防泼溅能力,但由于机身太薄,底部的D面上没有设置排水槽。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到键盘上,最好赶紧关机把电脑翻过来,让水自然流出,再用纸巾吸干。

X1 Carbon 大部分键帽都是有中间略为下凹的弧度的,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敲击手感,唯独右下角四个方向键是平的,并且下光标键上还加入了和 F、J 两个键上那样的小突起,这都是为了盲打时快速定位方向键。右上方的ESC键上带有FN CLOCK的绿色键盘灯,可以快速帮助你认知到FN键是否此刻在生效。这块键盘当然也是配备了LED背光的,通过FN+空格键左部分来开启2档或者关闭。

关闭键盘灯

键盘背光灯开启第一档

键盘背光灯开启第二档

屏幕亮度设置在100%,足以影响暗景下的环境亮度了,第二档亮度感觉完全够亮。

屏幕亮度30%,已经无法影响暗景环境的亮度,第二档的背光刚好是夜间比较适合的背光亮度,如果换第一档可能会觉得偏暗。

X1 Carbon 的触摸板继承了传统的两红一蓝三颗实体按键,但是偶尔会有种飘飘忽忽、定位不准的感觉。这一点只有依靠小红点去弥补。

X1 Carbon 的指纹识别模块使用了按压式,支持Windows Hello,识别率比较依赖手指的洁净度和指纹的完整性,手指比较干净的情况下识别率还是很高的。

屏轴使用了不同于传统单轴旋转的双轴旋转设计

这个角度可以看的更加清楚,上屏轴链接屏幕,下屏轴链接键盘主机部分,这样上下部分都可以独立旋转,铰链部分的宽度给了笔记本开合更大的自由空间。

这种双轴铰链的开合感觉更加的顺滑,笔记本从0-180度的开合感觉丝般顺滑,45度、90度、135度每个角度的定位都很精准和稳定,而且丝毫不会有单轴开合那般大的阻力,开个笔记本还需要多次校正角度。

机器的后侧部有一排散热孔和MICRO SD/SIM卡槽

MICRO SD/SIM卡槽需要你打开盖板才可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20FBA00ACD这个主机型号并没有内置LTE 4G模块,所以只能使用MICRO SD卡槽,SIM卡槽若要使用只有自己装配LTE 4G模块。这里值得吐槽的是现在单反相机大都是SD卡,MICRO SD卡槽真正的使用价值能有多大真是个问题。

对于这块14寸的FHD IPS屏幕而言,很多人说表现力一般,但是我感觉细节度还是不错的,所以实拍了一些屏摄样张供参考。上为WINDOWS锁屏图片样张1,亮度100%。

上为WINDOWS锁屏图片样张2,亮度100%。

上为WINDOWS锁屏图片样张3,亮度100%。

上为WINDOWS锁屏图片样张4,亮度100%。

上为WINDOWS锁屏图片样张5,亮度100%。

然后选一张药丸高清FHD照片

关闭环境灯光

9个角度拍摄获得可视角度的参考图片。

180度左右旋转。

45度屏幕后仰。

由于采用了雾面屏的关系,可视角度得到了提升,标称178度可见,实际上170度可见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采用镜面屏加上反光,可视角度会更为大打折扣。

如果把三台THINKPAD拿来全部100%亮度下比较屏幕的话,那么就很明显了,左边T420高分屏TN,中间X1C,右边X230 IPS屏幕。X1C FHD的IPS妥妥秒杀其他两台。

第二章、拆解

对主机做一个拆解并不是难事,而且联想也并未对用户自己拆卸主机作为限制。

只需要下掉背面的9颗螺丝即可拆解。

打开底盖之后,可以发现电池竟然几乎占据了整个笔记本内部的一半空间。

52Wh的锂电池组,乐金化学代工制造

SSD和WIFI网卡在左侧上方的贴纸下面

揭开贴纸后就看到了WIFI网卡和M2的SSD。

只需要拆卸2颗螺丝即可拆卸掉网卡和SSD,这里的网卡是2X2 MIMO的。

很遗憾,这里我遇到的网卡不是INTEL AC18260,而是INTEL AC8260 2X2MIMO,联想FRU是00JT532,支持2.4G和5G模式,最高速度是867Mbps。

M.2是三星的MZNLN256HCHP-000L7,速度是SATA6G的速度AHCI标准,联想的FRU为00JT009。2280规格不是NVME的M.2我还是稍稍有点遗憾的。

MZNLN256HCHP-000L7其实就是三星OEM版本的PM871,持续读写标称在540MB/S和280MB/S,随机读写在97000IOPS和74000IOPS。M.2接口2280规格,SATA6G AHCI接口规范。控制器为双核心的 MGX S4LN062X01-Y030,搭配上三星自家的 32 layer 3D V-NAND(TLC),颗粒型号为2颗128GB的K90KGY8S7C。

CPU散热器使用的是Nidec(日本电产)cc126k08的一体式全铜热管散热器,5V 0.22A。

拆卸掉散热器,无线网卡,SSD之后的揭开主板上的贴纸就可以看到主板了。

就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区域里集中了主机的核心部件。包括I5 6200U的高度集成的SOC芯片,板载LPDDR3的内存以及供电部分。

在X1 Carbon 4th产品线中,其实有三个型号的CPU被使用,I5 6200U、I7 6500U、I7 6600U。上为三个型号CPU的比较表格。可以看出,其实这三款CPU最大的区别就是主频和缓存,核心数都是2,线程都是4,GPU都是HD520。大部分参数保持一致。换句话来说,我个人感觉这一代的移动U版I5和I7的区别就是二级缓存3M和4M的区别,另外就是主频的区别,实际的效能区别并没有桌面版那么大。

I5 6200U其实准确来说是一块SoC芯片,集成度非常高,不但集成了CPU、GPU同时也集成了PCH芯片的功能,如果您对过去主板的南北桥芯片还有概念的话,那么I5 6200U就可以理解成把CPU、显卡芯片、主板的南北桥全部集成在一个小方块上面。所以这一代的产品可以极大的精简电路设计,工业电脑产品可以做到成品很小。非常适合超级本,NUC和工控主机使用。

上为I5 6200U的特写,左侧方块为CPU模块部分,右侧长方形为GPU模块部分。I5 6200U属于14nm制程的SKYLAKE家族,TDP标准功耗15W,双核四线,主频2.3GHz,睿频最大2.8GHz;内置GPU为HD520,频率在300MHz-1GHz,支持DX12和OPENGL4.4,DP接口支持4K分辨率到60HZ,HDMI接口支持4K到24HZ。所以这颗CPU的笔记本或者NUC主机,外接4K显示器,首选DP接口而不是HDMI。

CPU部分的供电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8月 25日
下一篇 2016年 9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