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编号 : 0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水平接地体的地表面以下开挖深度及接地槽宽度一般分别以()为宜。 ( C )
( A ) 1.0~1.5m,0.5~0.8m
( B ) 0.8~1.2m,0.5~0.8m
( C ) 0.6~1.0m,0.3~0.4m
( D ) 0.6~1.0m,0.5~0.6m
试题编号 : 02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附件安装应在()后方可进行。 ( A )
( A ) 杆塔全部校正、弧垂复测合格
( B ) 杆塔全部校正
( C ) 弧垂复测合格
( D ) 施工验收
试题编号 : 03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重力式基础属于基础第()类回填型式,此种基坑可不夯实,但应分层填实。 ( B )
( A ) 二
( B ) 三
( C ) 四
( D ) 一
试题编号 : 04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补修管与间隔棒的距离不应小于()。 ( A )
( A ) 0.5m
( B ) 0.8m
( C ) 1.0m
( D ) 1.5m
试题编号 : 05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补修管与悬垂线夹的距离不应小于()。 ( D )
( A ) 8m
( B ) 10m
( C ) 12m
( D ) 5m
试题编号 : 06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补修管与耐张线夹的距离不应小于()。 ( D )
( A ) 8m
( B ) 10m
( C ) 12m
( D ) 5m
试题编号 : 07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接续管与悬垂线夹的距离不应小于()。 ( D )
( A ) 8m
( B ) 10m
( C ) 12m
( D ) 5m
试题编号 : 08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接续管与间隔棒的距离不应小于()。 ( A )
( A ) 0.5m
( B ) 0.8m
( C ) 1.0m
( D ) 1.5m
试题编号 : 09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接地装置中,两接地体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m。 ( D )
( A ) 20
( B ) 15
( C ) 10
( D ) 5
试题编号 : 10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220kV线路双杆组立后,两杆的扭转(迈步)误差尺寸不得超过()。 ( B )
( A ) 5/1000根开距离
( B ) 1/100根开距离
( C ) 1.5/100根开距离
( D ) 2/100根开距离
试题编号 : 1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用独脚抱杆起立电杆时,抱杆应设置牢固,抱杆最大倾斜角应不大于()。 ( D )
( A ) 5°
( B ) 10°
( C ) 15°
( D ) 20°
试题编号 : 12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运行中的绝缘子串,分布电压最高的一片绝缘子是()。 ( B )
( A ) 靠近横担的第一片
( B ) 靠近导线的第一片
( C ) 中间的一片
( D ) 靠近导线的第二片
试题编号 : 13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导线垂直排列时的垂直线间距离是一般采用水平排列时的水平线间距离的()。 ( C )
( A ) 0.5
( B ) 0.65
( C ) 0.75
( D ) 0.85
试题编号 : 14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相邻两基耐张杆塔之间的架空线路,称为一个()。 ( A )
( A ) 耐张段
( B ) 代表档距
( C ) 水平档距
( D ) 垂直档距
试题编号 : 15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输电线路的拉线坑若为流沙坑基时,其埋设深度不得小于()。 ( A )
( A ) 2.2m
( B ) 2.0m
( C ) 1.8m
( D ) 1.5m
试题编号 : 16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在线路两边规定测绘范围内的村庄、房屋、高地、池塘等在进行平面测量时,要求()。 ( D )
( A ) 主要的要测绘
( B ) 立杆的地方要测绘
( C ) 影响施工的要测绘
( D ) 全部测绘
试题编号 : 17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杆塔组立后横担与杆塔结构面的歪扭误差尺寸不得超过()横担长度。 ( A )
( A ) 5/1000
( B ) 3/1000
( C ) 1/100
( D ) 1.5/100
试题编号 : 18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154~220kV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 ( B )
( A ) 4.0m
( B ) 4.5m
( C ) 5.5m
( D ) 6.0m
试题编号 : 19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电力线路的杆塔编号涂写工作,要求在()。 ( A )
( A ) 施工结束后,验收移交投运前进行
( B ) 验收后由运行单位进行
( C ) 送电运行后进行
( D ) 杆塔立好后进行
试题编号 : 20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电力线路杆塔编号的涂写部位应距离地面()。 ( B )
( A ) 1.5~2m
( B ) 2.5~3m
( C ) 3.5~4m
( D ) 4m以上
试题编号 : 2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杆塔整立时,牵引钢丝绳与地夹角不应大于()。 ( A )
( A ) 30°
( B ) 45°
( C ) 60°
( D ) 65°
试题编号 : 22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分裂导线的每根子导线间距一般是()。 ( B )
( A ) 0.2m
( B ) 0.3~0.5m
( C ) 0.6~0.8m
( D ) 0.9~1.1m
试题编号 : 23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线路的转角杆组立后,其杆塔顺线路方向的前后移动误差尺寸不得超过()。 ( B )
( A ) 38mm
( B ) 50mm
( C ) 80mm
( D ) 100mm
试题编号 : 24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在线路直线段上的杆塔中心桩,在横线路方向的偏差不得大于()mm。 ( D )
( A ) 30
( B ) 40
( C ) 20
( D ) 50
试题编号 : 25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杆塔组立后,必须将螺栓全部紧固一遍,架线后在全面复紧一次,M16螺栓的扭矩标准是()。 ( D )
( A ) 100Nm
( B ) 40Nm
( C ) 60Nm
( D ) 80Nm
试题编号 : 26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水泥杆组立后根开距离误差尺寸不得超过()。 ( C )
( A ) ±1%
( B ) ±3%
( C ) ±5%
( D ) ±7%
试题编号 : 27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送电线路基础地脚螺栓下端头加工成弯钩状,其作用是()。 ( A )
( A ) 增加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 B ) 易与绑扎架及基础箍筋
( C ) 增强地脚螺栓的稳固性
( D ) 增大基础的强度
试题编号 : 28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直流高压送电和交流高压送电的线路走廊相比()。 ( a )
( A ) 直流走廊较窄
( B ) 交流走廊较窄
( C ) 两种走廊同样
( D ) 直流走廊要求高
试题编号 : 29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电力线路无论是空载、负载还是故障时,线路断路器()。 ( a )
( A ) 均应可靠动作
( B ) 空载时无要求
( C ) 负载时无要求
( D ) 故障时不一定动作
试题编号 : 30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为了使长距离线路三相电压降和相位间保持平衡,电力线路必须()。 ( a )
( A ) 按要求进行换位
( B ) 经常检修
( C ) 改造接地
( D ) 增加爬距
试题编号 : 3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高空作业是指工作地点离地面()及以上的作业。 ( A )
( A ) 2m
( B ) 3m
( C ) 4m
( D ) 4.5m
试题编号 : 32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电力线路杆塔编号的涂写方位或挂杆号牌应在()。 ( D )
( A ) 杆塔的向阳面
( B ) 面向巡线通道或大路
( C ) 面向横线路侧
( D ) 面向顺线路方向送电侧
试题编号 : 33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高压架空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会对邻近的通信线路发生()。 ( a )
( A ) 电磁感应
( B ) 电压感应
( C ) 接地感应
( D ) 静电感应
试题编号 : 34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电力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在接地点周围区域将会产生()。 ( d )
( A ) 接地电压
( B ) 感应电压
( C ) 短路电压
( D ) 跨步电压
试题编号 : 35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送电线路的电压等级是指线路的()。 ( b )
( A ) 相电压
( B ) 线电压
( C ) 线路总电压
( D ) 端电压
试题编号 : 36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悬垂线夹应有足够的握着力,钢芯铝绞线用的悬垂线夹,其握着力不小于导线的计算拉断力的()。 ( c )
( A ) 0.2
( B ) 0.25
( C ) 0.3
( D ) 0.35
试题编号 : 37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LJ-95型导线使用钳压接续管接续时,钳压坑数为()。 ( b )
( A ) 8
( B ) 10
( C ) 12
( D ) 14
试题编号 : 38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LGJ-95型导线使用钳压接续管接续时,钳压坑数为()个。 ( c )
( A ) 10
( B ) 14
( C ) 20
( D ) 24
试题编号 : 39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送电线路的导线和避雷线补偿初伸长的方法是()。 ( c )
( A ) 增加弧垂百分数法
( B ) 升温法
( C ) 降温法
( D ) 增加张力法
试题编号 : 40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杆塔整立时,固定钢绳的合力线与杆身的交点一定要超出()位置。 ( b )
( A ) 杆身的1/3
( B ) 杆身重心
( C ) 下固定钢绳
( D ) 杆身的一半
试题编号 : 4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导线的瞬时拉断应力除以安全系数为导线的()。 ( b )
( A ) 切应力
( B ) 最大许用应力
( C ) 运行应力
( D ) 放线应力
试题编号 : 42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在同一耐张段中,各档导线的()相等。 ( b )
( A ) 运行应力
( B ) 水平应力
( C ) 悬挂点应力
( D ) 杆塔承受应力
试题编号 : 43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杆塔承受的导线重量为()。 ( b )
( A ) 杆塔相邻两档导线重量之和的一半
( B ) 杆塔相邻两档距弧垂最低点之间导线重量之和
( C ) 杆塔两侧相邻杆塔间的导线重量之和
( D ) 杆塔两侧相邻杆塔间的大档距导线重量
试题编号 : 44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耐张段内档距愈小,过牵引应力()。 ( b )
( A ) 增加愈少
( B ) 增加愈多
( C ) 不变
( D ) 减少愈少
试题编号 : 45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绝缘子在杆塔上不但承受导线的垂直荷载,还要承受导线的()。 ( b )
( A ) 斜拉力
( B ) 水平荷载
( C ) 吊力
( D ) 上拔力
试题编号 : 46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直线杆塔导线悬挂点的应力()导线最低点的应力。 ( a )
( A ) 大于
( B ) 等于
( C ) 小于
( D ) 根据计算确定
试题编号 : 47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某一弛度观测档,其弛度大于两端铁塔高度,宜采用()观测。 ( a )
( A ) 平行法
( B ) 等长法
( C ) 异长法
( D ) 角度法
试题编号 : 48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架线施工时,某观测档已选定,但弧垂最低点低于两杆塔基部连线,架空线悬挂点高差大,档距也大,应选用观测弧垂的方法是()。 ( d )
( A ) 异长法
( B ) 等长法
( C ) 角度法
( D ) 平视法
试题编号 : 49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观测弧垂时,若紧线段为1~5档者,可选其中()。 ( b )
( A ) 两档观测
( B ) 中间地形较好的一档观测
( C ) 三档观测
( D ) 靠近紧线档观测
试题编号 : 50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在紧线观测弧垂过程中,如现场温度变化超过()时,须调整弧垂观测值。 ( a )
( A ) 5℃
( B ) 10℃
( C ) 15℃
( D ) 20℃
试题编号 : 5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整立铁塔过程中,随塔身起立角度增大所需牵引力越来越小,这是因为()。 ( c )
( A ) 铁塔的重心位置在不断改变
( B ) 重心矩的力臂不变,而拉力臂不断变大
( C ) 重心矩的力臂不断变小,而拉力臂不断变大
( D ) 铁塔的重力在减小
试题编号 : 52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导线在直线杆采用多点悬挂的目的是()。 ( d )
( A ) 解决对拉线的距离不够问题
( B ) 增加线路绝缘
( C ) 便于施工
( D ) 解决单个悬垂线夹强度不够问题或降低导线的静弯应力
试题编号 : 53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通过架空线的弧垂应力曲线查应力(或弧垂)应按()确定。 ( a )
( A ) 代表档距
( B ) 垂直档距
( C ) 水平档距
( D ) 平均档距
试题编号 : 54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导地线设计最大使用张力是指()。 ( b )
( A ) 综合拉断力
( B ) 综合拉断力除以安全系数
( C ) 最大使用应力
( D ) 最大使用应力除以安全系数
试题编号 : 55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紧线段在10档时,弧垂观测档的选择应()。 ( b )
( A ) 靠近中间选择一档
( B ) 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
( C ) 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
( D ) 任意选择一档
试题编号 : 56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相分裂导线与单根导线相比()。 ( b )
( A ) 电容小
( B ) 线损低
( C ) 电感大
( D ) 对通信干扰加重
试题编号 : 57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电气设备对地在()V以上者为高压电。 ( b )
( A ) 220
( B ) 250
( C ) 380
( D ) 1000
试题编号 : 58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空载长线是()元件。 ( c )
( A ) 电阻
( B ) 电
( C ) 电容
( D ) 电压
试题编号 : 59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系统网络的总阻抗会()。 ( c )
( A ) 无明显变化
( B ) 缓慢减小
( C ) 突然减小
( D ) 突然增大
试题编号 : 60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拉线塔主柱弯曲最大允许偏差为()。 ( c )
( A ) 20mm
( B ) 25mm
( C ) 30mm
( D ) 50mm
试题编号 : 61
知识点 : 送电线路
浇筑拉线基础时拉环中心与设计位置的偏移的允许偏差为()。 ( a )
( A ) 20mm
( B ) 10mm
( C ) 30mm
( D ) 15mm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