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骶骨骨折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摘要】

采用有限元法对三种U型骶骨骨折后手术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之前建立并验证有效的完整腰椎—骨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U型骶骨骨折手术固定模型:

①S1S2贯穿螺钉(S1S2),

②L4–L5椎弓根螺钉+髂骨翼螺钉(L4L5+IS),

③L4–L5椎弓根螺钉+S1贯穿螺钉+髂骨翼螺钉(L4L5+S1+IS)。

【关键词】U型骶骨骨折;S1S2贯穿螺钉;L4–L5椎弓根螺钉;髂骨翼螺钉;骨折缝隙分离

引言

骶骨骨折常发生于高空坠落、车祸等事故中,约占骨盆骨折的17%~30%[1]。按照骨折线位置的不同可将骶骨骨折分为H型、U型、T型及人字型骨折[2]。由于骶骨骨折的种类繁多,每种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案众多,因而导致现阶段对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案尚未统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导致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traumatic spine pelvic dissociation),从而使骨盆以及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3-4],临床上常表现为由骨折近端严重滑脱(high-grade spondylolisthesis)所导致的腰骶部畸形、骨盆后环明显失稳及混合型神经功能损害[2-3]。此外,骶骨骨折常伴有腰骶丛神经损伤,发生的概率为94.3%,后者为患者后期致残的主要原因[5]。

U型骶骨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骶骨骨折,临床表现为骶骨双侧纵行骨折合并横行骨折[6],多数患者为自杀性跳楼骨折,因此又将其称为“自杀性骨折”,这种骨折损伤导致脊柱和骶骨中上部与骨盆分离。由于此类骨折的发生率较低,约占骶骨骨折的2.1%[6],临床医生缺乏治疗经验且治疗较为复杂,因此导致近年来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7]。

Keating等[8]对35例患有骶骨骨折的患者采用骶髂螺钉进行固定,术后有15例(44%)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张伟等[5]采用骶髂螺钉对患有纵向骶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术后容易出现复位丢失和固定失效现象。Zhao等[9]建立了四种骶骨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骶髂螺钉与贯穿螺钉对其进行固定,发现采用贯穿螺钉进行固定的骶骨有限元模型的稳定性大于采用骶髂螺钉固定的骶骨有限元模型的稳定性。

此外,K?ch等[10]于1994年首先 告了采用椎弓根螺钉与髂骨翼螺钉进行治疗纵向骶骨骨折的患者,并提出脊柱—骨盆固定(spinopelvicfixation)。Schildhauer等[1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角固定的概念,即在整个装置上增加横向固定(连接左右串联L4–L5椎弓根螺钉与髂骨翼螺钉连接棒的固定件),能够进一步增加其固定的稳定性。Berber等[12]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明,对患有骶骨骨折的患者,采用腰椎—骨盆固定方法进行固定,能够为骨折部位提供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术后即刻负重。

①S1S2贯穿螺钉(S1S2);

②L4–L5椎弓根螺钉+髂骨翼螺钉(L4L5+IS);

③L4–L5椎弓根螺钉+S1贯穿螺钉+髂骨翼螺钉(L4L5+S1+IS)。

然后,根据实际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左旋、轴向侧弯—左弯时内固定物的受力情况,并分析受力后在骨折面产生的骨折缝隙分离值的大小,进而比较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差异,从而为临床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对于L4–L5模型,皮质骨与终板均采用壳单元来模拟,并赋予其0.5mm的厚度,松质骨和后部结构采用四面体和五面体单元划分。对于骨盆模型,皮质骨和终板采用壳单元来模拟,同时赋予左髂骨、右髂骨0.45mm的厚度以及骶骨1.0mm的厚度[21-23],松质骨采用四面体和五面体单元划分,耻骨联合采用六面体单元划分。骶骨软骨与髂骨软骨的厚度比为2:1,其中骶骨软骨厚度为1.8mm,髂骨软骨厚度为0.9mm,两者之间的间距为0.3mm[23]。在整个模型中,纤维环、髓核使用六面体单元划分,软骨采用五面体和六面体单元划分,韧带采用一维单元划分,并赋予其相应的横截面积。正常腰椎骨盆模型和U型腰椎骨盆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图形分别如图1所示。

1.2内固定物的建立

1.3模型的材料属性

根据查阅的文献[24-26],L4–L5和骨盆的材料属性如表1、表2所示。由于采用不同方式固定的模型的松质骨、皮质骨、后部结构以及螺钉的单元数量不一致,因此表1、表2中仅列出正常的腰椎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单元数量。

1.4模型的载荷、边界条件设置

对U型骶骨骨折模型的L4上表面施加400N竖直向下的力以及7.5N·m不同方向的扭矩(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左旋、轴向侧弯—左弯),分别模拟人体位于坐姿或站姿,进行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左旋或轴向侧弯—左弯等活动时,人体自身体重施加于整个人体的受力状态[27-28]。该载荷通过施加在L4上终板中心位置且与上终板表面耦合的作用点来实现,同时分别对左右髂骨坐骨结节面处节点和髋臼处节点的6个自由度进行约束,模拟坐姿和站姿状态下的约束边界,如图2所示。

所有网格划分、材料属性的定义、接触属性的定义、载荷以及边界条件的施加均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HyperworkInc.,美国)进行,其中软骨与软骨之间采用面—面接触、骨折面之间采用点—面接触、螺钉与骨面之间采用绑定约束、螺钉与连接棒之间采用绑定接触。仿真计算全部在有限元软件ABAQUS(ABAQUSInc.,法国)进行。

1.5测量骨折缝隙分离值

未施加载荷前,对采用上述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固定的骨折模型,在其骨折面处均需标记相同的三个点,分别是位于骨折线左上方点A、位于骨折线右后方点B和位于水平骨折线后方点C,如图3所示。

由于施加载荷后,在骨折面处会产生相对滑动,从而在骨折面会产生骨折缝隙分离值,即分别测量与点A所对应的点A1、A2;与点B所对应的点B1、B2;与点C所对应的点C1、C2之间的距离。

2结果

2.1骨折缝隙分离值

2.2骨折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值

2.3腰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值

针对上述三种不同方式固定的U型骶骨骨折模型,在L4上表面施加400N竖直向下的力以及7.5N·m不同方向的扭矩(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左旋、轴向侧弯—左弯)后,在L4L5之间的椎间盘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如图8所示,在第五腰椎与骶骨上表面(L5S1)之间椎间盘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如图9所示。

3讨论

传统治疗骶骨骨折常采用骶髂螺钉进行固定,但相关 道证明采用骶髂螺钉进行固定并不能很好地治疗骶骨骨折[4-6]。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腰椎骨盆固定可以将体重从脊柱沿椎弓根系统及髂骨翼螺钉转移到髂骨中,从而避免了载荷过度施加于骨折处,促进了骨折愈合[5]。多篇文献 道采用腰椎–骨盆固定U型骶骨骨折能够提供多平面的稳定性,髂骨翼螺钉和横联(连接左右连接棒的固定件)能够提供水平方向的稳定性,L4–L5椎弓根螺钉+左右连接棒能够提供竖直方向的稳定性[7-8,16],其中文献[7-8,12]采用的腰椎–骨盆固定方法均没有使用S1贯穿螺钉。

此外,内固定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是反映其安全性能的标准之一,所承受的最大应力越大,越容易导致内固定物的破坏以及固定失效。由图7可以看出,相同载荷作用下,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采用L4L5+S1+IS进行固定的骶骨骨折在内固定物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均小于采用L4L5+IS进行固定骶骨骨折在内固定物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同样,椎间盘承受应力的大小是手术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椎间盘承受的最大应力越大,越容易导致腰椎间盘退变,从而引发下腰痛等症状[29-30],由图8、图9可以看出,相同载荷作用下,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采用L4L5+S1+IS进行固定的骶骨骨折在椎间盘产生的最大应力值与采用L4L5+IS进行固定骶骨骨折在椎间盘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差别不大。

此外,由图8、图9可以看出,采用L4L5+S1+IS进行固定的骶骨骨折在椎间盘产生的最大应力值远小于采用S1S2进行固定骶骨骨折在椎间盘产生的最大应力值。由此可知,采用L4L5+S1+IS进行固定的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采用S1S2固定的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然而,采用腰椎—骨盆固定治疗U型骶骨骨折也存在一些不足,相关论文 道术后引起的创伤大,少数患者会伴有感染发生[7,16],因此在采用L4L5+S1+IS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伤口感染。此外,由于采用腰椎—骨盆固定,会限制腰椎和骶骨的活动度,从而带来下腰部疼痛,相关 道建议在骨折愈合的8~12月间应取出内植入物[18]。

4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U型骶骨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对其三种手术固定后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L4L5+S1+IS在生物力学指标上综合考虑比较后较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因此建议对于治疗U型骶骨骨折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采用L4L5+S1+IS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0年 8月 25日
下一篇 2020年 9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