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研习社
明式家具经典器型众多,而翘头案凭借翘头这一神来之笔,得以脱颖而出,今个,便来说说这翘头案的造型美学。
黄花梨插肩榫壸门牙板宝剑腿翘头案 研习社藏
翘头案,因案面两端装有翘起的“飞角”而得名。翘头正好封住案面的截面,与案面抹头以榫接形式连在一起,或采用一木连做式。
属长体家具,常陈设于中堂之中,亦或是设于窗前或山墙处,用以摆放案屏、瓶觚等雅器作点缀。
黄花梨螭龙纹大翘头案 研习社藏
无束腰,案面基本为长方形,亦有长度较长的长条形。牙子有花牙子与素牙子之别,腿部则有圆腿与方腿之分。
侧面而观,腿柱间或设有挡板,多采用较为厚实的木料,常以镂空雕之法作装饰图案,用以美化;亦或是安横枨,较为朴素……变化多端,装饰效果甚强,现举几例。
透雕螭龙纹的挡板
上图所示,即为腿柱间装有挡板者,以阳线作纹饰边界,内以透雕之法作螭龙纹,螭龙身姿矫健,四周以层层翻涌的海浪作烘托,气势十足。
而下图所见挡板装饰则尤为简洁,作经典大方的壸门式开光,边缘轮廓柔和自然,线条流畅而婉转。
壸门式开光挡板
造型简雅者则偏爱于腿柱间设枨,如下图这张翘头案,便是以方材双横枨连接前后腿足。
腿间横枨或方,或圆,依照翘头案整体造型而定。
更有甚者,以简练的霸王枨撑起稳固结构,且具一种极简的美感。
翘头案的翘头是与平头案相区分的最为鲜明的特征,翘头的大小、形态、曲线等细部对整体翘头案的造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翘头的丰富变化
那么,翘头案的造型究竟由何而来?至今为止,学术界虽没有定论,却存在着几种颇有道理的观点。
《凤求凰》插图
湖北当阳赵巷楚墓曾出土一件春秋漆俎,其俎面相对平整,一反商代寻常的俎的弧状造法,俎面的两头翘起,整体而观,已初具翘头案之雏形。
春秋漆俎 湖北当阳赵巷楚墓曾出土
俎最初为切割肉食的垫具,相当于砧板。在使用过程中,砧板有出现被抬高的情况,便逐渐产生了带足的俎。
漆木俎 战国中晚期
由于早期的切割工具主要以石料为材,切割时磨损较大,故而俎面久用之后,会出现中部磨损下凹的情况,进而显得俎面两端些许上翘。
在使用过程中,便发现俎的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器物的实用性,不论是盛放食物,亦或是作切割之用,凹面都可以有效地防止食物的滑落。
战国彩绘漆俎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
如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镂空铜俎,被认为是切肉供奉帝王贵胄先祖或崇敬神祗时的器具。
凹面上镂空曲尺形花纹,以利于切割食物时汁液的流出。其下焊接四个凹槽形扁足,上有矩尺形镂孔,精美异常。
镂空铜俎 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诸如此类的俎还有许多,正所谓“制器者尚其象”,最初的俎凹面予以匠人启发,进而对后来的器物造型产生了影响,并体现出了对于功能完善的追求。
明 黄花梨木夹头榫翘头案 上海博物馆藏
其二,翘头案造型或起源于传统建筑中的飞檐。
从结构、用料再到榫卯工艺等等,无疑,传统建筑对传统家具的影响是巨大的,故而,翘头案之造型很有可能便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
明 黄花梨木翘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传统建筑中却有一个部件的造型与翘头案极为相似,那便是传统建筑中的屋檐,呈向上伸展之姿,有直冲云霄之势。
建筑飞檐
传统建筑的飞檐或基于古人对鸟的喜爱,从古代典籍中可寻得一些踪迹。
如《诗经·小雅·斯干》中对周代建筑的屋檐有这样的描写:“如趾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无独有偶,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反宇业业,飞檐车献车献”。
明 黄花梨木翘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将屋檐与鸟儿展翅欲飞之态相联系,将鸟的轻灵、优雅、挺拔之态融于传统建筑之中,传统家具受传统建筑的影响,便将屋檐高度简练化,造就了与家具造型、尺寸相匹配的小翘头。
明 黄花梨木翘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翘头案造型或与器耳相关联。
细观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夏商时期的陶器与青铜器,不难发现,许多器物特别是礼器往往会在口沿处或者颈部设置对称式双耳,“耳”这一部件与翘头在形象上也存在形似之处。
红木霸王枨马蹄腿翘头案 研习社藏
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装饰是器物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陶器与青铜器的耳便是最好的诠释。
崇祯款铁梨木雕象纹翘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的陶器不具有耳、盖、足这些功能部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与功能在不断完善,从附耳、加足到加盖,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向功能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翘头案之翘头或许也是如此,随着平头案的使用,为了满足卷册等杂件的陈放需求,功能性的翘头随之出现,而后发展,其艺术性亦得到了强调,故而出现了不同形态的翘头。
明 黑漆嵌螺钿花蝶纹翘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或起源于“制器尚象”,或来自于“致用利人”,不变的是,翘头案的美学灵魂在于“翘头”。
小小部件,便将功能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将“文质彬彬”思想表现地淋漓尽致,足见其妙。
– END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