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甘为和平洒热血
写在前面
无论是在冲突频发、险情四伏的南苏丹,抑或是病毒肆虐、物资匮乏的利比里亚,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是不惧牺牲的“和平使者”,是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跳入泥潭背运沙石的“蓝盔军人”,他们的脸庞坚毅、目光如炬、行动果敢。他们就是中国维和军人。
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远赴他乡、一次次与生死较量,中国军人用行动证明:军人天然与战争相连,但维护和平才是我们的真正使命!一声令下,中国军人随时出发!
用生命树丰碑
■朱小虎 潘明春 杨大为
申亮亮 :第16集团军某工兵团上士。于2016年5月18日赴马里执行第四批维和任务,5月31日20时50分许,在担负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时,为阻止汽车炸弹冲入营区壮烈牺牲。
“吃饭没?”
“不舒服不想吃。”刚刚出完装甲车警戒任务回队的中士郝长青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上士申亮亮看到他的难受劲便靠了过来:“不行,刚执行任务回来肯定很累,必须得吃点。”
5月31日晚,申亮亮给郝长青煮了一碗面,看着碗里的面条被一点点吃完,申亮亮这才放心地离开。
——这是郝长青和申亮亮的倒数第二次对话。那一碗面条的香,郝长青永远不会忘记。
“你的宝贝,可别再丢了。”5月31日晚,准备上岗执勤的申亮亮拍着正在看新闻的郝长青的肩膀,递过来一串刚在角落里拾到的手链。“我总丢三落四,你先替我收着吧。”郝长青笑着回答申亮亮。
——这是他和申亮亮的最后一次对话。郝长青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小物件能陪着好兄弟,让亮亮在另一个世界不孤单。
仅仅就在一个小时后,他们就遭遇了生死离别。
5月31日晚间,申亮亮的执勤哨位遭遇汽车炸弹袭击。从申亮亮发出预警到爆炸发生,有37秒。工兵分队官兵说,生死瞬间,要不是申亮亮和司崇昶坚守哨位,用生命示警阻止恐袭车辆闯入营区,后果不堪设想。
半个月前同机抵达巴马科机场,一起嬉闹的战友,如今已握着手中钢枪去往另一个世界。“谁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郝长青呆呆地望着申亮亮的照片,眼圈泛红。
“亮亮是我们的好战友,他是个11年的老兵,但能给我们煮面、为我们刷碗,真真把我们当弟弟看待……”郝长青哽咽得再也说不下去。
“他永远是我们的好兄弟。”这不仅是郝长青一个人的感受,但凡熟悉申亮亮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温暖。
下士盛然是申亮亮的徒弟。某个冬日的清晨,盛然在场站巡检库房车辆时,房檐上又尖又长的“冰溜子”突然断裂下坠,走在后面的申亮亮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开他,自己的左肩却被尖冰刺破。
对战友,他一往情深;对岗位,他坚守大义。
2013年,营里任命申亮亮为车场站长。初到岗位,他就给全营班长上了一堂课。
“步兵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枪支,工兵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机械。”……那次,申亮亮讲了很多,归结成一句就是“装备保养谁想糊弄,在我这都不好使。”哪怕只是一段履带不合格,也必须重来。这事发生在一次大型演习部队返营后,有个连队急着休息,官兵简单保养了下装备便收了工。这次“偷懒”还是被申亮亮发现了。在检查中,申亮亮发现履带保养不到位,硬是追到连队,把人又拽了回来。“人要休息,装备也要修养。你这时候糊弄它,打仗时它就会糊弄你!”
入伍11年7次换战位,申亮亮始终守着自己的担当。义务兵时,他是运输车驾驶员,但他却闲不住,主动拜老班长为师,自学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选取士官第一年,就熟练掌握了全部连属主战装备。
申亮亮带过的兵都说,“就没见过有申班长不会捣鼓的机器。”2010年,工兵团配属16军某步兵旅参加保障实兵演习时,压路机、推土机先后出现故障,申亮亮走进仔细辨听发动机的声音后找到了故障点,并迅速排除。现场指挥作业的领导向他竖起大拇指:“这个兵厉害,用修双能。”
“不要怕,关键时候有我在。”刚到马里,申亮亮就不停给身边战友打气鼓劲。
有人劝他,“马里局势动荡,你明年就服役期满,最后一年别去了。”“当兵一回没有经历过战火,感觉军旅生涯总有点小遗憾。”申亮亮的骨子里有军人的魂。
申亮亮走了,但他树起了一座丰碑。面对危险,留在马里的战友们没有退缩,他们仍坚守在维和一线,这群有情有义的好兄弟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中国军人共同的选择——勇敢向前!
驾战车拓大路
■杨 辉
夏 辉:第十一批赴苏丹维和部队工程机械操作手。在2015年4月23日至2015年12月31日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作为班长带领全班战友担负任务区内工程施工、桥梁建设等任务。
2015年11月,在中国第十一批赴苏丹维和部队的授勋庆祝会上,工程机械操作手夏辉表演的节目“穿针引线”赢得外军阵阵喝彩。只见他熟练操作装载机将机臂上绑着的一根铁丝穿过三只直径不到1厘米的螺母。“咚、咚、咚”一阵清脆的声音后,铁丝串起的三只螺丝被挑进了一只直径为10厘米的罐子里。场面惊险刺激,场下观众凝神屏气,生怕一丝风吹草动影响到夏辉的操作。“Xia,你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联非达团总司令保罗梅拉中将向夏辉竖起了大拇指。
练就绝活绝非一朝一夕。“眼到、手到、心到、感觉到,方向感、平衡感、心态感、操作感合一,才能塑造出一名合格的装载机操作手。”夏辉淡淡地说。为了练好本领,夏辉和战友们整天泡在车场,从基本功练起,把装载机当作“兄弟”。一个月的强化训练让他基本摸清了这位钢铁“兄弟”的脾性。每次执行完任务,夏辉都会将装载机擦拭得干干净净,“老伙计有感情,它装载着维和军人的使命,也承载着中国军人担当!”
陆路运输是联合国物资补充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地进入雨季以来,荒漠里的简易道路常因积水,使得车辆陷入泥潭。
2015年6月,雨季刚至,夏辉所在的工程保障中队接受命令担负开辟新任务点艾尔富森的任务,中队50名骨干跟随车队荒漠行军护送工程机械装备运往目的地。任务点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距离尼亚拉超级营地107公里。
车辆装备经过捆绑加固后开始出发,越往西行,降水越多。驶出不多久,只见不远处的天空“推”来一堵厚重的黄色沙墙,狂风裹挟着沙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车辆的观察口瞬间被沙尘堵得严严实实。不待擦拭,电闪雷鸣和暴雨一起到来,瞬间又将布满尘土的车辆冲刷得干干净净。暴雨后,积水全部渗入地下,沙地变得异常湿润柔软,原本看似坚硬的土地一脚踩下去就变成了泥坑。就在这样的路况下,夏辉和他带领的车队艰难前行。
行驶到半途,整个车队骤然停了下来。原来,埃及保护部队引导的道路已被暴雨冲毁,变成了一片洪泽,车队被困在原地。道路周围反政府武装时常出没,拖一分钟,就增加一分钟的危险。为加速前行,带队指挥官孙士俭命令部队开路前进。一声令下,中国警卫中队配合埃及保护部队快速展开警戒,只见夏辉驾驶着装载机闪转腾挪,熟练施工,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一条长500米、宽2.5米的简易道路快速完工,联合国工作人员见状不住地称赞道:“Xia,You are NO.1!”(夏,你是最棒的!)
艾尔富森小学是当地唯一的小学,校舍年久失修。校长找到指挥官孙士俭,希望中国维和部队能够帮助修缮学校校舍。接到命令后,为了尽快完成援建任务让孩子们早日复课,夏辉带领战友加班加点干,每天施工超过10个小时。两包饼干、一大瓶白开水就是他们的午餐。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修缮一新的小学校舍完工了。“感谢中国维和部队的援助!”施工结束的那一天,小学校长将夏辉和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的名字刻在了学校门前的石碑上。
“如今回国已经半年,但仍会时常梦到那片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择奔赴那里,用行动为和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采访结束时,夏辉对笔者说道。
和死神比快慢
■胡有志
高秀华: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女军医。在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她和队友担负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军事人员、军事观察员、警察人员、国际雇员等人员的医疗保障任务。
“毛主席说过,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申亮亮烈士请安息,我们会不折不扣地履行好维和使命!”当马里维和部队遇袭的消息传到利比里亚,正在执行任务的女军医高秀华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她是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的医生。
利比里亚曾历经10多年的内战,如今虽已远离炮火,但肆虐的疾病仍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这块靠近赤道的西非大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湿热,是传染病的天然“温室”,汇集了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20多种热带传染病,埃博拉疫情异常凶猛,是埃博拉疫情的重灾区。
“‘平安回来’是我们出征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高秀华说,医护人员是被传染的高危人群,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有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可能。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强,发病快,致死率在50%到90%之间,至今无特效药和疫苗。身体接触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染途径之一,所以每次接诊发热病人,我们都会做好个人防护,一次接诊下来,浑身湿透。
高秀华记得,刚到任务区的那几天她就接诊了一位在绥德鲁机场工作的联利团雇员艾瑞克,当时病人高烧、腹泻,身形消瘦。“这是埃博拉病毒的典型症状。”医护室里的气氛凝重了起来。
“我们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即使是埃博拉也要上!”没有犹豫,高秀华立即穿上防护服,开始为病人抽血化验做检查。化验结果显示病人患上了恶性疟疾。艾瑞克住院期间,高秀华和战友每天为他服用抗疟药和抗感染药。因其脱水严重,需要补充大量液体,早晚都要输液,高秀华每天晚上为其换药3次。经过精心治疗,5天后,艾瑞克痊愈了,“是中国军医救了我的命,我会永远记住美丽的中国医生!”
埃博拉隔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无法阻隔心与心的融合。
“接诊的病人中也有出现心理问题的。”高秀华说,维和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执行危险任务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一次,高秀华接诊了一位印度维和警队队员库马尔。库马尔身体强壮,但精神状态很差,进行脑部检查后并未发现异常。经验告诉她,病人极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她一边将病人收治入院,一边向从事心理辅导的国内同事请教,现学现用开展针对性治疗,每天同库马尔聊生活聊家常,帮他缓解压力。
爱心是战胜心理疾病的良药。慢慢地,库马尔开朗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一周时间就出院了。出院时,库马尔紧紧握住高秀华的手说:“高医生,谢谢你!”
9个多月以来,高秀华和战友一起共接诊患者2000多人,受到了联利团和当地民众的高度称赞。“当年,我所在医院的创立者白求恩大夫,到战乱的中国救死扶伤。今天,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同样是把和平带给当地人民。不管多么艰险,我们都会毫无畏惧,勇往直前!”高秀华说。
迎着枪声前进
■孟伟建
张 勇: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3连连长。在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曾带领连队仅用20天搭好板房,执行警戒防卫任务达189天,作为连长6次执行长途巡逻任务。
“唯有亲历战争,才能理解战争!”前不久,第26集团军某摩步旅步兵一营副营长张勇走上演讲台,与官兵分享赴南苏丹执行武装维和任务的宝贵经历。
张勇曾任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步兵三连连长,6次带队参加危险等级较高的长途巡逻和建立临时行动基地的任务。
2015年5月10日,维和官兵刚刚部署到任务区不久,UN House营区附近的难民营就爆发斗殴的紧急情况。联南苏团司令部命令中国营紧急驰援。
赶到现场时,难民正在互掷石块,情绪激动的难民越聚越多。此时,张勇发现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小女孩正孤立无援地站在斗殴人群的外围,被头顶飞过的大石块吓得哇哇大哭。
张勇顾不得个人安危,快步上前往小女孩的方向冲了过去。就在这时,一个鸭蛋大的石块重重地砸在了张勇的右小腿上,顾不上疼痛,张勇迅速将女童抱到了安全区域。看见这一幕,很多难民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石块,而后散去。再后来,当张勇的队伍执行警戒巡逻任务时,总会看见有难民驻足在路边,向中国军人跷起大拇指。
2015年10月,蒙德里地区连续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当地700多名平民被迫逃离家园,纷纷聚集到我长巡分队临时行动基地附近躲避。按照联合国安全等级划分标准,我方部队已达到撤离条件,外籍联络官也建议中国官兵立刻撤离。张勇对战场形势进行综合判断后向上级请示继续留守蒙德里基地,全力保护平民安全。
期间,为调停地区武装冲突,张勇带领连队护卫宗教调解团进入村落。未料,刚进村,草丛里蹿出一名手持弓箭的不明人员向红衣大主教奔来。说时迟那时快,张勇一个飞身帮大主教躲过了弓箭,而后带领战友将暴徒制服。在随后的十几天里,张勇和战友们的足迹遍及蒙德里大小乡村,最终成功帮助当地政府军和地方武装达成了和解。
2015年10月28日,南苏丹北部地区武装冲突引发大规模饥荒,数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联南苏团紧急命令,由中国步兵营护送世界粮食计划署运粮车队穿越武装冲突频发的西部地区。而就在前不久,该地区刚刚发生了多起运粮车队被抢事件。官兵心里都清楚,沿途战乱,此行凶险。受领任务后,全连120人写了申请书,最终48人通过考核加入了护卫行动。
正如官兵料想的一样,当车队行至柬姆博西侧山谷时,有一伙武装分子正一路尾随窥视车队。张勇当即命令所有步战车编队迂回至运粮车两侧,实施侧翼掩护,同时摇动炮塔,以示威慑。在剑拔弩张的几十分钟里,这伙武装分子始终没敢轻举妄动,经过4天半的艰难跋涉,官兵成功地将粮食护送至目的地。
迎着枪声前进,枕着钢枪入眠。在南苏丹维和的8个月,张勇和战友们先后完成了朱巴城区巡逻、UN House营区防卫、难民营应急支援、车队护卫、副特别代表护卫、长途巡逻及建立临时行动基地等任务,成功处置难民营大规模骚乱、临时行动基地大规模武装冲突、营区外围枪击事件、窃贼非法闯入营区等情况。“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在异国他乡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我们必须要为祖国争光。”采访结束时,张勇对笔者说。
(《中国国防 》2016年06月22日 04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