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小青荷”,就是一张金名片——寻找G20杭州峰会志愿者之“最”

“小青荷”,是G20杭州峰会会场志愿者的“昵称”。

这些“90后”青年,亭亭玉立,吐露芬芳。他们的亲和微笑和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被誉为“本次峰会上最美丽的风景”。

【“最耐晒”的小青荷】

机场迎宾志愿者代表:王丽雯(浙江工业大学,20岁)

杭州连日晴好,王丽雯的双颊被晒到过敏,她总会多扑点粉底遮一下,避免影响志愿者的形象。

“我想让嘉宾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微笑。再大的太阳,我脸上的笑容不会少。”王丽雯说,作为机场负责一对一接送嘉宾的志愿者,她的一半工作时间需要在户外进行。

她负责协调车辆,经常顶着日头在停车场和候机厅来回奔走,逐个为嘉宾的行程确认环节。在每一位嘉宾到达之前,她要提前站位,在停机坪举牌迎接。

有一次,嘉宾的航班延误了5个小时,她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5小时,“眼皮子都要耷拉下来了,但惦记自己是志愿者,还是要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现在最常听到的话就是,你怎么又黑了。”不过王丽雯觉得,参与志愿服务让自己会下意识地保持微笑,更积极地与人沟通,更加乐意帮助他人。

“嘉宾们经常会问我们,工作了多久,有没有吃过饭,到达目的地后,嘉宾还会发短信说‘谢谢’。”王丽雯说,这就是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肯定,“世界充满了善意”。

【“最寂寞”的小青荷】

峰会会场安全保障志愿者代表:魏谦笑(浙江大学学生,25岁)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地下一层的电梯之下,临时支起的灯光照亮了十多平米的空间。一个人,守着一方小角落—— 名参加G20志愿者工作时,魏谦笑没想过自己的岗位会如此“寂寞”。

这个岗位由三个小伙伴轮流“倒班”:白班每人5小时、晚班每人4.5小时。

G20志愿者工作结束后,魏谦笑即将进入求职季。在这个学生时代最后的暑假里,属于他的温暖记忆是,“我在G20杭州峰会会议场地度过了自己的25岁生日”。

那一天,他如常回寝室休息,没想到两位带队老师和一群小伙伴捧着蛋糕走进来,在生日祝福的歌声中,他和另外两位9月出生的志愿者差点落泪。

“这是我第一次过集体生日,也是第一次吃没有蜡烛的生日蛋糕,但我觉得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大的幸运。”魏谦笑说。

【“最隐形”的小青荷】

峰会文艺演出志愿者代表:龚自清(杭州师范大学学生,21岁)

4日晚,名为“最忆是杭州”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艳惊四方。而服务于这场演出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从7月1日彩排起,所见所闻都必须“守口如瓶”。对这批互联网“原住民”来说,这可是不小的考验。

60多天的日子里,“小青荷”们与演员朝夕相处,提供饮食、饮水、服装道具等保障。作为现场演出组的组长,龚自清负责带领12名“小青荷”,“连女生都变成了‘女汉子’,一箱24瓶的矿泉水,可以一个人扛起来。”

对龚自清来说,这次当志愿者的最大“福利”是近距离见到了导演张艺谋,“从八月以来,几乎每天都在现场。我每次经过主席台,都看到他和其他导演在比划、讨论,表情严肃而认真。”

排练中的很多细节,也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彩排中,水上芭蕾的一位表演者从全息台摔倒,台下的我们都十分着急,舞台监督人员打算上去扶她下来,但是她马上就自己爬了起来忍痛继续表演,坚持到了排练的最后。”

4日晚演出结束时,“G20”字样从水上舞台中升起,烟花点亮了夜晚上空,观看演出的嘉宾热烈鼓掌……“几十天的准备,打造了完美的一夜。很多人都哭了,有激动,有自豪。”龚自清说。

【“最压力山大”的小青荷】

接待外宾志愿者代表:叶雯那(浙江工业大学学生,22岁)

“没想到第一次接待就遇到重量级人物,紧张得心砰砰跳!”

9月1日,受邀参与峰会的国际雇主组织的主席丹尼尔·富内斯·德里奥哈夫妇到达杭州东站。因临时出了点小状况,叶雯那被“应急”安排,承担起接待任务。

她轻轻走上前,微笑着向他们谈起了杭州,“我们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极尽美丽与富裕的杭州聊起,还介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推荐他们有机会亲身去体验一下青藏线。”看着德里奥哈夫妇的笑容,叶雯那放下了心。

聊到开心处,德里奥哈夫妇向叶雯那提起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并与叶雯那交换了邮箱地址,希望保持长期联系。“我要给你们发感谢信。”他们说,今后阿根廷召开国际会议,他们会建议召集志愿者服务。

德里奥哈夫妇对叶雯那说,“嘉宾们千里迢迢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的是一个议题重大、严肃的会议,压力不小,但这些会议和讨论又是在真真正正地影响年轻人、下一代。我们希望你们生活得更好。

【“最深夜”的小青荷】

工作结束后回到20多公里外的学校宿舍,常常已是凌晨3点半。然而丁雯和小伙伴们都觉得,“这个夏天,我们收获了难得的友谊。”

【“最奔波”的小青荷】

峰会新闻中心有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陈心远为每个志愿者拍摄了至少两张工作照。

“这些最美笑脸,就是我们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陈心远称自己为“小青荷”笑脸记录者。

平均一天拍3300多张照片,最忙时一个上午拍满64G的储存卡——每天早上7点开始,陈心远就在新闻中心四处“游走”,就为了能定格住更多的志愿服务瞬间。

“看到自己美美的照片,志愿服务也会更有动力,这是我最开心的。”陈心远说。

因为曾学过一年德语,在峰会上,陈心远的另一个工作就是现场应答德语求助。

峰会第一天上午,就出现两次德语求助。“我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个志愿者代表的不是自己的,而是中国。”

令陈心远意外的是,在本次志愿服务中,“我拍到了潘基文等政要的清晰瞬间,着实令我兴奋了好几天。其中,离我最近的是默克尔,当时过道狭窄,我举起镜头时快要贴到她的脸颊,我只好后退一些,放下相机,跟她微笑致歉。”

【“最静止”的小青荷】

机场接待志愿者代表:金佳颖(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2岁)

9月2日,在萧山机场的B20嘉宾国内休息厅,金佳颖从早上八点站到晚上十二点多,拿着对讲机帮助170多位嘉宾协调接驳车辆。

这一天,是B20嘉宾抵达杭州的“高峰日”。

做接待工作,“小青荷”们除了待在休息厅不能动,时刻准备接待来宾外,还要随时听候接机引导工作人员的信息指示,把不同批次、相近时间、同一酒店的嘉宾分类安排,遇到嘉宾有紧急情况和特殊要求,还要多方面沟通协调。

“很容易忙中出错,但非常欣慰,这几天工作下来,我们的志愿者是‘零失误’,与会嘉宾和贸促会的工作人员对‘小青荷’很认可。”带队老师说。

【“最幼小”的小青荷】

志愿者代表:杨晓倩(浙江大学学生,18岁)

上岗第一天,杨晓倩有点“慌”。

【“最远道”的小青荷】

国际志愿者代表:赵妙娴,浙江大学留学生,“90后”

从委内瑞拉飞到中国,要2天2夜。

之所以选择来浙江大学学习“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赵妙娴说,她看好中国,看好马云,看好“菜鸟网络”。

在服务“G20峰会多语应急服务平台”时,她用西班牙语进行翻译和测试。她也曾在西湖边为路人们送茶水。

“前两天在火车站做志愿者时,很多人来问路,以为我很专业,幸好旁边的阿姨是杭州本地人,帮我解了围。”

为峰会做志愿者,她的收获是“自信心大增”。“我原来比较害羞,汉语口语不行,这些天志愿服务时,游客很喜欢和我聊天,我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

在西湖边的“微笑亭”做志愿服务时,她遇到了一位68岁的中国老人,“她的家里条件不好,可是坚持跑马拉松,也坚持帮助更多的人,她很有爱心。”

【“最外围”的小青荷】

机动志愿者代表:沈玲吉(杭州师范大学学生,21岁)

在离峰会主会场30多公里的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有112名机动志愿者。

“任何一个大会或者小型志愿服务,机动志愿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如遇紧急或重要任务时,都会需要这支队伍。” 沈玲吉说。

作为学校的青年志愿者 会长,沈玲吉从招募、面试开始,把许多同学都送上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岗位,自己待命至今。

“这一次我学到的新技能是‘安抚’。”沈玲吉说,机动志愿者同样放弃假期,也同样经过了选拔测试和多轮的培训,还有同学在此期间不慎下巴受伤缝了6针,也毫无怨言,“我很理解他们渴望上岗的心情”。

“看到其他志愿者多彩的服务内容,羡慕肯定有。但我们的待命,就意味着平安和有序。”(完)

因稿子篇幅所限,还有一些关于“小青荷”的动人故事,一并收入如下:

*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者吴正浩:

9月2日,我在杭州火车东站接待了一组说英文的亚洲人模样的宾客,一路上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B20,关于杭州,关于中国。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有男宾客问我:“You are very good. Are you proud of your country?”我当时愣了一下,但马上又挺了挺腰,坚定地回答“YES!”。然后他笑着跟我说:“I think your country is also proud of you.”一时间,我无比自豪。

*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者戎思韵:

我的主要任务是文件流转以及贵宾总表的整合。8月中旬起,我每天反复核对筛选更新,每个人的名字我都烂熟于心。第一场活动是9月2日晚上的欢迎酒会,我的任务是在安检口核对代表们的证件以及酒会的邀请函。看到安检屏幕上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感觉整个表格仿佛活了过来,也体会到之前每天工作的意义。

B20结束时,组里的姐姐们哭着抱在了一起,我也看到我们组的部长匆匆赶往机场,赶赴他的下一个工作地点。B20是一场高端的国际会议,它的背后是由所有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平凡工作汇集而成的。

*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者俞婧瑶:

B20峰会场面之盛大,无法用言语形容,被大咖围绕的感觉比想象中还要激动。开幕式结束后,万科集团的王石与我擦肩而过;晚宴前,宗庆后在我的陪伴下接受媒体采访;晚宴后,被众人簇拥的马云从我面前走过……

峰会前已经做了多次演练,但服务期间的辛苦还是远超预想。双腿由于长时间的站立而酸疼难忍。

与汗水成正比的,是慢慢的收获。在这次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收获颇多,除了见到了大咖,结交了更多朋友,我对志愿者工作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我们每一个人,与这个集体一起,是代表中国形象的“小青荷”,微笑是我们最好的名片,坚持则是最好的表现。峰会虽然已经结束,但我的志愿之旅,才刚刚开始。

*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者方倩雯:

在工作时,帮助一位外宾找他要做的接驳车。一开始在一号门帮他指了接驳车的位置,看到嘉宾依旧面露难色,便出门带他过去,结果发现,原本指的位置的车辆,线路并无法前往嘉宾下榻的酒店,陪嘉宾等了一会儿,我们相谈甚欢,从志愿者工作到以大学生身份看待杭州的未来等等。离开时,嘉宾握了握我的手,幽默地说:“You’ve rescued a delegate.”当时觉得所有疲惫都消失了。

*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者虞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9月 1日
下一篇 2016年 9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