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永安大道南一段隔街相望,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位于成灌快铁都江堰站正对面的江安河畔。
创新攻关“练内功”
拳头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以往定位精度高于6微米的精密加工中心就会被国外禁运,目前公司生产的精密加工中心定位精度能达到3微米,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刘雁介绍,为了这小小的3微米,研发团队走了整整十余年。“在国家04重大专项扶持下,我们联合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华中数控、南京工艺、株洲钻石等单位进行攻关,让产品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从500小时上升到900小时、1500小时、2000小时;产品定位精度从10微米上升到8微米、6微米、4微米、3微米。
类似的攻关经历还出现在普什宁江其他的产品身上。“这是我们联合多家高等院校研发的FMS柔性制造系统,它能把3台甚至更多机床连成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大批量单一零件生产的状况,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即使是不同的物料品种和加工工序都能共线完成。”刘雁自豪地说,以前机床都是单机作业,每台都需要有人监控。为了提高产能和工艺,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机床关键箱体类零件精加工FMS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经过10年研发让物料快移速度从50米/分钟上升到100米/分钟,整线可靠性从900小时上升到1500小时。凭借遥遥领先的行业引领力,公司先后主持制定了“数控加工生产线 柔性制造系统”等5项国家标准。
此外,普什宁江把精密数控车床重复定位精度2微米以内,成功研制高精度车床,解决航空、航天、减速器等领域对高精密或超高精密淬火零件(≤HRC68) 进行硬切削的需求,保障了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安全。
“我们从2009年开始承担国家的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普什宁江研发院院长王珏介绍,以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省级技术中心、四川省高端数控机床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司建立了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和北京星航机电有限公司、南方航空工业等用户的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合创新模式。
“如今,我们正在探索新一代坐标磨床的技术攻关,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智能能力和集成能力。”王珏说。
抢抓机遇谋改革
“自动化”转向“数字化”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公司有部分生产原材料运输存在难题,得知情况后,都江堰市经科信局主动靠前服务,为我们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保障,确保了生产顺利进行,产品如期交付。”刘雁说,一路走来,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定期走访、“一对一”专项服务等,切实让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主管部门前后指导企业成功申 中央财政质量发展资金、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市级支持企业加班补助等10余个项目,为企业发展进一步增添了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深度参与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项目,做专、做精机床主业,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工业支撑,努力‘成为中国中小型精密机床研制服务的首选地’!”刘雁说。
制造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
纵观普什宁江的发展之路,创新和改革是两个亮眼的标签,不管处于哪种环境,企业始终坚持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改革拥抱时代发展,顺利从国营老厂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今,在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大背景下,在成都市良好营商环境的助力下,普什宁江正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转型,聚焦优势锻长板、围绕长板补短板,通过强链补链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
(文据锦观新闻、每日都江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