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最强悍的陆战武器,坦克凭借其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于一身的强大性能被誉为“陆战之王”。从坦克诞生之初,它便对战争进程和武器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主要依据坦克的综合性能,技术创新,装备情况,战场使用,历史作用等方面的比较来聊一聊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坦克。(首先,排名不分先后,其次,每个人心中的经典坦克都不一样,此系列为本人心中的经典坦克。)今天首先介绍的是最“完美”的坦克-苏联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纪念碑
纵观坦克发展历程,全面衡量坦克的技术性能,作战能力,历史影响等各个方面,T-34中型坦克(下文简称T-34)无疑是坦克史上最“完美”的坦克。T-34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超前的技术创新,庞大的生产装备数量,对战争及历史的深刻影响,成为坦克史上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坦克。
博物馆里的T-34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的主战装备,T-34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34年,最初目标是研制一种新型坦克以取代T-28坦克。就在这一年,苏联著名的BT系列快速坦克开始投产并装备部队,BT坦克先后参加了1936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苏日哈拉欣河战役。BT坦克充分展现了快速进攻的能力,但同时也暴露出装甲防护力薄弱以及火炮威力不足等问题。对此,苏军迫切希望装备一种既具有BT坦克快速性能,同时又拥有类似T-28后期生产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的中型坦克。
T-34/76早期“螺母”炮塔
1936年,苏联著名坦克设计师柯什金和莫洛佐夫来到位于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任务是在前边提到的设计思想上研制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1937年,莫洛佐夫完成了T-46-5坦克的设计,而柯什金的设计方案则是A-20。经过竞争,柯什金的A-20方案胜出,成为苏军新型坦克的原型,不过主炮仍是45毫米口径。此后,在A-20的基础上发展出A-30和A-32,其中A-32基本具备了T-34的性能特征,并装备了30.5倍口径身管的72毫米火炮。1939年,A-32投入小批量生产并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实战证明A-32在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各个方面都全面超过了西班牙内战中各型参战坦克。1939年12月,新型坦克被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1940年9月,首批正式生产型T-34驶出哈尔科夫国际工厂,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之前,苏军共装备了1225辆T-34。可以说T-34的研制工作是苏联三十年代战争准备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及时总结战争经验和科学预测坦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调整了研制思路,并在战争爆发前拥有了T-34这种重要武器,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早期的A-32坦克
T-34的最突出的技术特点便是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三大性能的综合平衡。二战前,各国的坦克在这三个方面各有偏重,以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战”的重要工具-II型和III型坦克为例,为确保地面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出,II型和III型坦克机动性能相对突出,而火力和防护力严重不足。德军入侵苏联后不久遇到T-34,德军坦克这一缺陷便暴露出来,令其吃尽苦头。而T-34则首次将这三大性能综合平衡,使其具备完成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大大领先于二战初期德,英,法等国的各型坦克。
T-34坦克内视图
T-34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柴油机动力装置的中型坦克,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保证了T-34优异的机动性能;T-34还是世界最先采用大口径坦克炮的坦克之一。继T-34采用76.2毫米口径火炮之后,德,英,美等参战国的坦克纷纷换装大口径火炮。美国在战争初期曾认为4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便可以用到战争结束,而事实上到二战结束时,德国和苏联分别采用88毫米和85毫米甚至100毫米以上的坦克炮。此外T-34还是世界上最先采用流线型炮塔的坦克之一,此后各国纷纷效仿。的称号。由于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加上战争期间不断改进,T-34始终保持着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的称号。与同期的各型坦克相比,T-34任何单向性能都堪称一流,全面作战能力更是无以匹敌。接下来我们从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三个方面来仔细说明。
1942年型T-34/76
火力
T-34的火力在二战初期享有压倒性优势。早期(1940年型)装备的L-11型30.5倍口径身管76.2毫米坦克炮,使用UBR-354A型穿甲弹时最大初速612米/秒,在2000米的有效射程内可以轻易贯穿德军III型坦克,IV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到T-34(1941年型)则装备了威力更大的F-34型41.2口径身管的76.2毫米坦克炮。而同期的德军III型坦克只装备了42倍口径身管的50毫米火炮,IV型坦克也只装备了24倍口径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火力远不敌T-34。1942年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开始使用V型“黑豹”和VI“虎”式重型坦克,火力一度超过T-34.但从1943年开始,苏军开始装备配有85毫米厚精火炮的T-34/85型坦克(此前的T-34均为T-34/76型)。在一般的战斗距离内,T-34使用BR-365P超高速穿甲弹仍可击穿德军重型坦克的装甲,保持了对德军重型坦克的火力均势。而对III型,IV型等坦克,则进一步扩大了优势,此外,T-34备弹量充足,早期的T-34/76的最大备弹量达到了100发之多,足以令现代坦克手无比羡慕了。
1940年型T-34/76
防护力
与二战中其他国家单纯采用加厚装甲以提高防护力的重型坦克不同,T-34坦克采用适中的装甲厚度加上各种防护技术,同样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效果。T-34良好的防护能力得益于流线型的铸造炮塔和车体正面的大倾角装甲。52毫米厚的30度倾角相当于100毫米以上的水平厚度,而流线型的炮塔甚至可以让命中的炮弹无处着力。此后,T-34/85的正面装甲厚度比T-34/76最初型号加厚约75%,在正常作战距离上,德军除使用88毫米和75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外,根本无法击穿T-34/85的正面装甲。
PT-34扫雷坦克
机动力
T-34由于采用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和“克里斯蒂”式行动装置,T-34获得了极为出色的机动性能。其公路最大速度可达55千米/小时,而同期各国坦克的公路最大速度均不足40千米/小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T-34最大越野速度打到当时不可思议的40千米/小时,而已机动战能力著称的II型坦克,公路最大速度为40公里/小时,越野速度只有18千米/小时,到IV型坦克时,最大越野速度也只有20公里/小时。与T-34的战术机动性能相比,它的战略机动能力更是无与伦比,其快速远程奔袭能力更是令二战中所有坦克都望尘莫及。T-34各型坦克的最大公路行程均在300千米以上,依靠自身外挂油桶可达500千米。二战同期各国坦克的最大公路行程最多只在200-250千米左右,而且基本都不外挂油桶,二战后期德军坦克设计时能达到200千米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远距离机动性能不仅降低了后勤保障的压力,也提高了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对日远东战役中,苏军T-34坦克穿越大兴安岭横扫日本关东军,战役推进纵深最大时达到数百公里,充分体现了T-34优异的战役和战术机动性能。
T-34坦克原型车
迄今为止,T-34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从1940年第一辆生产型开出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到卫国战争结束时,苏联各个坦克工厂共生产了超过53000辆各型T-34,而苏联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所有坦克和自行火炮总产量为10.4万辆,仅此一点T-34便无愧于史上最成功的坦克的称号。T-34的设计生产充分体现了苏军武器装备发展的指导思想——简单,便宜,大量,而这也正是打赢一场全面战争所必需的。
T-34/85
T-34对坦克技术的推动作用同样明显。在坦克发展史上,对坦克技术发展贡献最大的又三种坦克,即英国的MKI坦克,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和苏联的T-34,前两者分别是坦克和现代坦克结构的鼻祖,而真正奠定现代坦克外形,大口径坦克炮,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和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三大性能综合平衡等技术基石的,无疑则是 T-34中型坦克。
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的T-34/85型坦克
T-34的历史影响极其深刻广泛,从1940年苏联红军开始装备算起,T-34在世界各国的服役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二战中,包括波兰,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都先后装备了T-34。战后,当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时,T-34的足迹更是踏遍了整个“东方”,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先后将T-34作为本国的主战装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历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甚至到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冲突,都能见到T-34的身影。如此广泛,持续的影响又有哪一种坦克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呢。
志愿军装备的T-34/85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