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着蓝色连体制服
围绕着庞大的救助直升机忙上忙下
他们默默地站在飞行员、救生员身后
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就是这样一群“蓝精灵”
保障了救助飞行队19年的安全运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海上人命救助被赋予更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机务人员作为中国救捞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时刻秉承热爱与坚持、责任与奉献的精神,助力中国救捞事业向着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迈进。
羽翼渐丰 机务事业蒸蒸日上
2001年3月5日,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直升机队(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前身)正式成立,同年9月18日被正式命名为“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对外称“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中国海上救捞事业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2架飞机、2名飞行员、2名机务人员,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
从0到1,救助飞行队的起步是艰难的。成立之初,直升机由有资质的公司托管,第一批机务人员要先去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等单位学习。一直到2005年,救助飞行队才有了自己的队伍,逐步架构起管理体系。
从过去接到紧急救助任务,飞行队1小时以内出动,到现在35分钟发车,机务航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19年来,全国各救助飞行队机务人员从2人增加到现在的170人,没有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
定检维修B-7360直升机。
19年栉风沐雨,救助飞行队机务工作羽翼渐丰。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简称北一飞)、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简称东一飞)、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简称东二飞)、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简称南一飞)这4支救助飞行队先后取得了民航CCAR145部维修运行资质,具备EC225、S-76C、S-76D三种机型维护手册中规定的最高维护能力,其中东一飞还取得了民航CCAR147部维修培训机构资质。
自主维修 攻坚克难屡创奇迹
2017年8月23日,第13号强台风“天鸽”正面登陆珠海,这是1962年以来阵风级别最大、1993年以来风速最强的台风。南一飞租赁的九洲机场机库大门损坏、棚顶部分掀开,机库结构受损,海水倒灌,水深达到1.1米。
“那个场面简直是大家的噩梦,两架EC225大型救助直升机和1架S-76D中型救助直升机浸水受损,没办法启动了。”南一飞副队长朱林飞回忆道。
面对这种情况,连直升机生产商派来的外国专家都望而却步。“最后队里决定自己修!”朱林飞坚定地说。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从联系厂家、评估 价到制定维修方案、订购航材、正式维修,南一飞机务人员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就高标准、超水平地完成了此次超高难度直升机维修工作,堪称奇迹。
B-7309直升机准备参加着舰训练。
凭着善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南一飞维修团队在业内声名鹊起,不少机场的维修团队过来取经。
目前,部救捞局共运行20架救助直升机,其中10架的机龄达到10年以上,平均机龄13.6年。最早引进的2架S-76C+直升机B-7309、B-7310机龄更是达到了19年。
按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规定,一般机龄超过14年的飞机视为老龄飞机。“这个规定是在常温状态下。我们的直升机长期在高盐、高湿、大功率的条件下运行,故障率明显高于机龄较低的同型号直升机,机体腐蚀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东一飞副队长朱桐斌说。
2018年,东二飞率先开展对B-7310直升机长达7个月的专项修理,进行了包括主减在内的13项大部件拆装、200余项部件更换、10余项结构修理及腐蚀处理等工作,并进行了整机褪漆和喷漆工作。专项修理完成后,B-7310的地面测试和试飞均一次通过。
对比修理厂家2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55万元)的维修服务 价(仅含人工费和简单材料费)和初始27周的修理周期,东二飞仅人工费用就节省了上千万元。
北一飞紧追其后,今年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B-7309直升机第一阶段的深度维修工作。可圈可点的是,该机的总体维修费用初步预计将进一步降低。
工匠精神 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在东一飞的匠人工作室,3名机务人员分别在不同的工作台上进行模拟训练,备战即将到来的技能比武大赛。在时间安排表上,东一飞每名机务人员都要在这里完成训练。
东一飞匠人工作室。
时间拨回到2017年夏天,朱桐斌带领3名机务人员备战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技能大赛,不过当时的“工作室”只是个杂货间。没有飞机操纵钢索的松紧螺套,就用 废的设备进行仿制模拟;没有适合训练的发动机,就联系兄弟单位支援训练;没有理论考试培训班,就自己总结执照考试书籍攻克知识点。
首次参赛虽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之后东一飞便开设了“匠人工作室”,针对机务人员的工作特性,设计了14种基本技能操作设备。
依托匠人工作室,东一飞飞行保障部党支部组建“海空工匠”支部。他们以“匠”支部为品牌,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党支部。
南一飞第二党支部也创建了“神鹰守护者”党建品牌,以“一个中心”“两个亮点”“三个承诺”“四种精神”守护着“南海神鹰”,保障南一飞的救助飞行员安全翱翔。
争创一流 凝聚队伍留住人才
近年来,国内通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不少通航公司都来救助飞行队“挖墙脚”。据不完全统计,东一飞2018年离职率达25%,其他飞行队也不约而同遇到了类似难题。
“说明我们队伍的实力是受业界认可的。”据朱桐斌介绍,救助飞行队的机务人员大部分是中国民航大学的毕业生,生源质量高,基础知识扎实,规则意识强,业务能力和综合实力都较为突出。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专多能。飞行救助队部分机务人员不仅可以负责外场,还能负责内场,不仅是机械师,还了解电子、航材等其他专业知识,甚至要自己翻译上百张工卡。
东一飞机务人员测试金属探测器。
“传、帮、带”的“师徒制”是4支救助飞行队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据东二飞副队长杨建介绍,东二飞实行“一对一师徒带教”,新入职的员工会签署带教的三方协议,团队也会针对个人情况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培养方案。在机务人员通过一类放行后,除了在技术方面进一步培养,还要参与管理工作,目的便是培养技能综合型人才。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流的机务团队,但是一流团队到底什么样,我并没有设限。低头做一个赶路人,把路上遇到的问题逐个攻破,我想我们会距离‘一流’水平越来越近的。”朱桐斌说道。
他们眼中的机务
郭正伟:为“中国匠人”点赞●●
实话讲,他们令我无比佩服。机务兄弟们才是真正的“中国匠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非常务实。在我眼中,我们每次都经历着不同的救助任务,但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我们在惊涛骇浪中,救助渔民轰轰烈烈,他们只能忧心忡忡地等待我们返航;我们夜航结束很晚返回救助基地,他们只能航后到更晚才能结束工作。
(郭正伟系东一飞常务副队长,搜救教员机长。)
朱林飞:感谢机务的“不能勇敢”●●
他们没有冲锋陷阵,甚至没有迈出救助基地的大门。他们不是“不敢勇敢”,而是“不能勇敢”。如果没有他们,我们都无法“勇敢”。
无论做绞车手还是绞车手教员,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绞车卡阻的情况。这样一个细节,就知道我们的机务兄弟有多么细致入微了。每次出任务,他们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就算没有飞行任务,他们也不能休息,还有很多直升机等着定检维修。不过也正得益于他们的保障,让我们有了飞行救助的底气。
(朱林飞系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副队长,国内第一个救生员教员、第一个绞车手教员、第一个检查员,被称作“空勤第一人”。)
特写 · 守护北海神鹰
在北一飞的机库里,3名机务人员站在近4米高的梯子上,弯着腰,把手探进直升机B-7312主旋翼下方的空隙处,一遍遍用扳手扭动铆钉,测试松紧度。
此时的山东蓬莱正赶上“秋老虎”的天气,机库闷热不已,细密的汗珠已经爬满了机务人员的额头,脖颈后的汗水也浸湿了衣领,在深蓝色的工服上留下盐渍。
两个多月前,北一飞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今年6月4日,北一飞15名机务人员合作完成了B-7309直升机深度维修工作,历时52天、2650工时,执行各类维修工作111项。
这架拥有19年驾龄(2001年出厂)的直升机是救助飞行队的老伙计。2011年,B-7309从上海转战蓬莱来到北一飞,深度维修前她的飞行时间已达到4285小时。由于长期执行海上救助任务,老龄化问题突出,“大修”迫在眉睫。
请专人维修的耗时长、费用高,那就自己修;没有深度维修的先例,那就自己学。早在2018年年底,北一飞就集合精干力量成立专门工作组,启动B-7309直升机深度维修筹备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考察学习,于今年4月14日正式开工。随着维修工作的不断深入,问题不断涌现,但机务人员积极拓宽思路,自主创新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深度维修B-7309直升机。
古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B-7309直升机深度维修工作接近尾声。维修团队突然放慢了工作进度,北一飞机务工程部副部长于书君强调:“工作越到结尾,越要提高警惕,稳扎稳打。”即便如此,北一飞深度维修B-7309直升机的时间也比东二飞深度维修B-7310直升机的时间短。
北一飞机务工程部副部长周佰正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他们在东二飞的维修基础上结合B-7309实际做了进一步优化;其二,由于两架飞机工作环境的气候差异大,B-7309的腐蚀情况较B-7310少,所以客观上减少了工作量。“我们总是强调,许多维修不要指望一次性干完,直升机的维护工作是要靠日常积累的。”周佰正说。
“深度维修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因为北一飞老飞机多,2架EC225服役13年,3架S-76C都服役15年以上,所以总要走到这一步。好在艰苦的条件没有难倒大家,疫情也没有让机务停下脚步。”王震峰感叹,“机务的工作伟大且神圣。在相对简陋的机库中,无论寒冬酷暑,他们都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兄弟们的生命,认真、严谨、细致。如果说飞行员是‘北海神鹰’,那机务就是神鹰的守护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