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对高大上的外企心生羡慕,都渴望有机会能进入外企,开启光鲜的职业生涯。
从2009年毕业真正进入外企,到现在整整十年的时间。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下,人很难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只能说我当时的选择是基于当时的那种认知状况下的一种自以为的最优选择而已。
但是回顾我这十年来的职业生涯,以及我身边人的发展现状,不禁令人感慨,如果说我现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那就是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不会选择进入外企。如果说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刚刚毕业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给出一些择业建议的话,我会劝他们尽可能远离外企。
天花板太低
天花板太低
在外企,那些高级管理岗和核心岗上,基本都是外国人外派过来或者至少也是海归来担任的。
作为土鳖的我们或者说学历不高的普通员工,想要进入管理层,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即使有幸能做到部门的负责人,一般这个部门也属于比较边缘的部门,相对应的就是话语权比较弱,想要真正参与公司的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
外企的天花板有多低呢?
举个例子,我的师姐博士毕业进入某五百强研发部门,十年过去了,目前也只是高级工程师的职位,她说她的前任经理是在美国的华裔,现任经理是在美国的印裔,即使公司出现职位空缺,也会高薪对外招聘,而不会优先考虑提拔内部员工。
当然有些人可以很幸运地做到中层管理者,而这绝对是少之又少。但是,想要再往上一步,那几乎很难很难。
我的老板Simon在行业内都算得上是大咖,但是在公司部门里只能是副总监,而且长达十年都没有晋升,总监的位子倒是一个接一个地换,每次都是清一色的海归博士,听起来背景高大上,但是却华而不实。每当出现空缺时,公司却从未考虑过提拔Simon为总监,只因他是硕士学历,而且没有海归的背景。
最后Simon选择加入一家新兴的创业公司,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螺丝钉
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外企源于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整个公司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所有的职位和技术都被拆分为机器上的每一个模块,不管你是ceo还是技术员,每个人都是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或者说是螺丝钉,换掉谁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在公司的六年,一共换了五任CEO,甚至我还没有来得及记住CEO的名字,他就已经悄然离去,新的CEO走马上任了。
在外企这样的企业管理制度下,CEO的作用可能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说我们普通的员工。尽管某些CEO也做了一些决策,事后可能被证明为是错误的,但是并不影响公司的继续正常运转,重新换一个就是了。
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尽可能降低每个人的重要性,而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错误或者缺失而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外企只有工作,没有事业
我特别想表达的一个感受就是:在外企只有工作,没有事业。
相信每个职场的人都有自己关于工作和事业的理解,两者的状态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即使有幸做到了CEO,那依然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所要做的还是一份工作,并不是事业。也许今天是CEO,明天就会由于决策错误就被换掉,试错成本太低,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是以工作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一个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就像我的师姐作为高级工程师,在公司的时候有这样的职业身份,离开公司,这样的职业身份一文不值。
而她的同学当年选择了去高校做教师,虽然开始的时候待遇比师姐差不少,但是十年之后,那位同学已经评为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且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还负责很多国家重大课题。
师姐从事的是一份依附于公司平台的工作,而她的同学则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断努力。
中年危机
最近几年,关于中年危机的话题永远都那么挑逗人的神经,外企在中国陆陆续续撤出,并且不断裁员的新闻更是耳熟能详。
工作十余年,裁员十分钟。
就像前一段时间甲骨文的裁员,很多人从毕业就来到了甲骨文,现在正值四十左右,本以为会待到退休的公司突然全部撤出,这种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有些老员工对于技术的更新换代也逐步被甩在后面,重新拿起简历去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领导居然是九零后,那种感觉自然不言而喻。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本就艰难,更何况再遭遇裁员呢?
每个外企的人到了这个年龄都会不自觉变得很焦虑,万一公司哪天裁员怎么办?
或许有人会说,有本事的话何必一定要待在外企呢?可以跳出来看看啊。
这正是我想要谈的下一个问题。
没有核心技术
很多外企并没有真正把核心技术放在中国,而是把那些简单的、容易的、重复的甚至是流水线的放到国内来。
之所以这样应该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 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
2. 基于十几年前中国的人口红利,所以把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转移到国内来,而近两年由于国内各种成本的上升,外企又陆续将此类产业和工作像东南亚转移,以降低企业成本。
所以在外企,我们很难学到核心技术,即使是在中国开的研发中心,很多部门大部分从事的也是支持性的工作,而非核心的研究工作。
为什么师姐在外企工作十年都没有成功跳出去呢?
刚开始的几年,是因为外企比起民企对于相同工作资历的人来说薪水确实高出不少,像师姐这样的人自然是不愿意低薪跳槽的。
可是到了后面几年,虽然工作资历再增长,但是工作经验并没有增长。等到出去想看看机会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最新技术的发展。而想要拿到高薪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就像清水煮青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也跳不动了。
没有归属感,人情淡薄
关于这一点,我想不用说太多,大家都能明白。
在父母那一辈的工作单位,或者体制内的工作,同事之间的关系彼此还是非常融洽的,毕竟大多数人从毕业到退休都是待在同一家单位的,什么张大姐,李大妈,小刘,小王的,单从这称呼上是不是就给人几分亲切的感觉?
再看外企,大部分人都叫的是英文名,Emily,Alice,Mike等等,有的同事共事多年,我都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怎么写,光是Mike Zhang我就已经见过五个了。
现在的人员流动也特别快,外企流行跳槽文化,大家在不同的公司跳来跳去,外企有个墨不成规的说法,三年就应该跳槽一次,而且不跳槽在同一家公司是很难涨薪的。
正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大家普遍对公司没有归属感,而且人情也比较淡薄,只是浮于表明的交情,见面能打声招呼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关系了。
在外企也没有朋友,更不可能是至交,每个人都是为利益而来,为利益而去。
若是单纯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罢,但是不乏充斥着激烈的职场斗争。
职场斗争
关于职场斗争,大家想必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杜拉拉升职记》的火爆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
说说我亲身经历的职场斗争吧。
我在A公司的时候,部门总监的位子出现了空缺,下面有三个副总监,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职能。
为了上位,三个副总监使出浑身解数,斗得你死我活。
最终,总部空降一位总监,是从B公司高薪挖来的。
这位总监上任之后,大概是看清楚了目前的局势,于是花了三年的时间,逐个击破,成功把三个副总监全部挤走,并且全部把B公司的老部下挖过来,顺利填了三个坑。
那手段绝对老道,我们无不为之叹服,假若这位总监不是在外企,而是在官场,也绝对是个官斗的高手。
这段经历写成一本小说也不为过,我也发现现实比电视剧还要精彩。
总结
当然这些是我在回顾自己职业生涯时,所能想到的一些问题,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外企光鲜亮丽的外衣下,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实是蛮诚惶诚恐的。
去不知道哪一天这艘船可能也会倒掉,而到时我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又在哪里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