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1日,一声汽笛长鸣,兖石铁路正式开通,结束了沂蒙山区没有铁路的历史。
那一天,临沂火车站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万众瞩目中,披红挂花的火车像一条钢铁巨龙,在撼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缓缓驶出了车站。蒸汽机车呼呼喘着粗气,拉着长长的白烟,裹挟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奔跑在贫瘠的丘陵里。
昔日繁忙的机车整备场
检修工人检修蒸汽机车
临沂铁路机务段(整合后并入济南西机务段)始建之初,共有7台前进型蒸汽机车、1台建设型蒸汽机车、两台蒸汽抓斗吊车,每天只有八九对货运列车运输任务。
每天18点,抓煤机司机和煤炭管理员都要核对当日机车的用煤数量。
1983年8月,济南铁路局兖石铁路筹建处成立。原兖州机务段负责蒸汽机车、蒸汽抓煤机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蒸汽机车技术职务分为司机、副司机和司炉;抓煤机技术职务分为司机和司炉。
兖石铁路筹建处旧址
当年机车乘务员在蒸汽机车前合影留念
当时的火车司机是从兖州机务段调过来的,要想考取司机,必须先从司炉干起。
抓煤机司机参加原济南分局的技术比武
由于蒸汽机车能耗大,烧煤效率低,从兖州到临沂一趟下来,要烧8吨煤。副司机和司炉的工作就是随时往锅炉里添煤和协助司机瞭望信号,沿途还要给机车补水、补煤,冬天吹冷风,夏天烤火炉,工作一天下来,浑身满脸都是黑油碳灰。身上的工作服都是油污,大家都称它为“油包”。乘务员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钻进浴室洗澡。因此,机务段的澡堂条件最好,24小时开放。
1988年,学习“毛泽东号模范机车组”的大会现场。
机务段里有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机车三角线。它是为蒸汽机车调头转向而设置的一种特殊铁路线。三角线共有3个扳道房,12名职工主要负责手工扳道工作。
三角线那个区域是一片荒郊,这里整天被机车锅炉排污的蒸汽、飞扬的煤屑以及机车发出的巨大喘息包围着。扳道员不敢在室外晾衣服,都晾在屋里。如果是冬天就更明显了,只稍往地面上看看,就会看到那雪都是黑的。
当年燃整车间获得多项荣誉
三角线上的扳道房有电无水,职工的生活用水要到1公里以外的农户家里去挑。冬天,扳道房没有暖气,职工烧火炉子取暖,机车到来时,乘务员就顺手从车上卸几锹煤炭以备扳道房不时之需。
工人正在检查配电柜电器线路
蒸汽机车必须定期排放冷凝水,到了三角线一拉阀门,锅炉里的水以每平方厘米15千帕的压力喷涌而出,非常壮观!有一次,机车三角线附近的民房失了火,我们把火车头开过去,打开排水阀,冷凝水喷出20多米远,直接把火给浇灭了,比消防车都管用。
当年的多经三产人员在大山采石场合影留念。
段领导在凫村折返所为职工送凉爽。
蒸汽机车的修程是小辅修,机车走行组是机车检修中最辛苦的岗位,既脏又累。机车进库,停在检修用的地沟上面,职工跳进地沟里,首先要把机车底部的托板螺帽给卸下来。
1997年,“青年文明号”命名仪式在机务段举行。
一台机车有十块托板,一块托板有八个大螺帽,总共有80个大螺帽都要卸下来。这些托板螺丝是拧得很紧的,检修人员要下到地沟里,用套筒扳手加钢制套管,一个人手扶扳手,另外两个人喊着一二三一起用力,才能把这些大螺帽一点点地松动。有时遇到棘手的,还得把气焊工请来用氧炔焰加热,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把螺丝帽松退下来。
1998年,临沂机务段的最后一台“前进型”7121号蒸汽机车退役,标志着该段从此进入内燃机时代。
那时的工作条件真是简陋,检修库里整天烟雾弥漫,空气中充满着浓重的煤焦油气味,非常刺鼻。有时车修好以后,点火放气,那高压蒸汽从车顶的放气阀里冲出,产生使人无法忍受的超声波,人在一米之内对面讲话都没办法听到。在地沟里干活就谈不上干净了,工作服就根本看不到本色,有的只是发着亮光,厚厚的一层油泥,身上穿四五件衣服,那油泥都能透过衣服。
临沂机务段运动员参加兖石铁路临管处第一届运动会。
参加兖石铁路临管处第一届运动会的临沂机务段运动员合影留念。
如今的火车不再烧煤,火车头上没有了火,但它还叫火车。铁路机车从蒸汽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和高铁,机车的动力发生了根本变革。这是铁路发展的变革,也是时代的变革,其中有思想上的,有理念上的,有经营上的,也有机制上的,以及技术和设施上的。它告别的是昔日的旧、差、累;迎来的是今天的新、高、精。
骑自行车比赛
篮球是那个时代的主要娱乐活动
设备车间职工正在拔河比赛中
虽然蒸汽机车远去了,可那段青涩岁月却深深地镶嵌在了记忆里难以释怀。每当听到机车的轰鸣声,看着列车呼啸而过的身影,心里总会泛起那种难以诉说的眷恋和浓浓情感。
乒乓球是职工喜欢的文体项目之一
干部职工义务献血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铁路的发展,那个曾属于我们青春时代的故事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当年拍摄的许多图片资料,多多少少能弥补内心的一些遗憾,这些当年的故事在我们的影像中永存!
临沂机务段春节联欢会现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