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修旧利废班组“抠”出的传奇

在河南能源焦作煤业公司九里山煤矿,一个只有12个人的班组,在不到五年时间里累计修理、复用废旧物资价值近千万元,按购置新材料价格的三分之一计算,直接为煤矿节约材料费用约3000万元。

能把废物变成金,这是个啥样的班组?其实,这个班组的名字很简单:修旧利废班。不简单的是,这个班组由一个职工的名字命名——“刘金玉修旧利废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班组,眼下是整个焦煤学习的典范,新华社、光明日 等中央媒体也纷纷聚焦这个班组。

从事修旧利废的班组在不少企业存在,作用发挥的大小则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也来见识一下这个透着传奇色彩的班组。

从“破烂王”到“抠门大王”

写这个修旧利废班,不能不提一个人——刘金玉。今年53岁的刘金玉是九里山煤矿修旧利废班的班长。1988年,26岁的刘金玉手指工伤后调岗,调入九里山煤矿供应科工钢修理车间。8年后,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与捡废料结下长达19年的渊源。

当时,全国煤炭行业也像今天一样,许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亏损严重,焦煤也不例外。但刘金玉发现,企业亏损,有些人却在发财:他们每天清晨背着袋子,来到矿车停车场,等待升井的矿车,然后捡拾车内的废料,拿走卖掉。当时的九里山矿,每天升井的废料数量相当可观,这些看似没有用处的废料,积累起来拉到废品收购站却能卖出好价钱。

“这是‘矿车里的浪费’!”刘金玉说,他与废旧材料打交道8年,知道废品里面能淘宝,眼前的这种浪费让他瞅着心疼。

当时,刘金玉只负责焊接修理工钢,没人要求他做这项工作之外的事情,而他决定给自己增加一份工作:捡废料。一场“抢废料”的角逐由此展开。他自备一辆平板车,每天早晨早早来到井口,将升井矿车上的螺丝、螺母、碎角铁等,全部捡拾到平板车上,拉回工钢修理车间的料场。他也因此成为全矿出了名的“破烂王”。

刘金玉捡废料等于断了某些人的“财路”,有人对他的“垄断”心生不满,同时盯上他车间的料场,一到晚上就来偷。刘金玉发现后,便跟偷盗者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但来偷废料的人不止一两个,而且跟他“打游击”,刘金玉一走,这些人便来,几个回合下来,刘金玉觉得收效甚微,干脆将床搬到料场的库房,与捡拾来的废料相伴,后来又养了一条狗,专门用来看守料场。

刘金玉这一招果然奏效,那些打废料主意的人再也不敢靠近料场一步。

赶走了偷盗者,刘金玉积攒的废料越来越多,从2009年至今,他每月捡到的废料都在1.5吨以上。怎样把这些废料变成可用的宝贝?他开始琢磨让这些废料“起死回生”的办法。

他发现,有的物品设备看似废料,经过修修补补,还能继续使用。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在废料堆上扒拉、分拣,小到螺丝、螺母,大到电机、水泵,凡是还能利用的,按照不同规格、体积大小,分门别类摆放。然后把一些有用的东西挑拣出来,用在修理工钢上。

时间一长,供应科的人发现刘金玉来领材料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不见他来领了,很是纳闷儿,就到他的修理车间一探究竟。看着各种各样的废料像变戏法似的在刘金玉手里重新派上了用场,同事惊讶之后又送给他一个昵称——“矿山老抠儿”。

从一个人抠门到一群人跟着抠门

知道了刘金玉的“秘密”,一个计划开始在九里山煤矿酝酿。2009年,九里山煤矿供应科修旧利废班成立,刘金玉为班长。

从一个人到一个班组,以抠门著称的修旧利废班逐渐名扬九里山矿乃至整个焦煤公司。

院子不大,一个四面透风的铁皮棚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资。一个铁桶里燃烧着木材,火烧得很旺。这是修旧利废班职工用来取暖的炉子,几名职工伴着炉火各自忙碌。

申玉奇从1989年6月起就和刘金玉一起共事,搭伙计20多年,在抠门上可以说和刘金玉不分伯仲。他说,那时他们班叫工钢班,主要负责修理工钢,但多数旧工钢当废品卖了,没有多少可修理的,大家也比较轻闲。“刘金玉来了就不一样了,这人抠得很,每天天不亮就到处转悠着捡废料,拿回班里琢磨着加工配件。受他的影响,我也学会了捡废料和变废料为宝的抠门方法。”

“跟着刘金玉除了学会抠门,还要学会忍受艰苦。”申玉奇说,那时的工钢班人数比现在多,但后来捡的废料多了,需要干的活也多了,班里的其他工人有了意见,因为要整天琢磨着怎样修理、利用这些废料,不再轻闲了,有些人受不了这份艰苦,走了。

“2009年,修旧利废班成立时有12个人,不久前有两人到龄退休,现在只剩下10个人了。”申玉奇说,留下的都是会抠门儿的,时间一长,班组也就有了另外一个称呼:抠门班。

隔膜泵也能打补丁?“能,用旧轮胎和铁皮加胶水粘,就这么简单。”徐素芬说,这主要是刘金玉的主意,她和陈继琴只是打下手,本来就是个抠门的做法,一不小心又弄出“三个臭皮匠”的故事让大家津津乐道。

轮胎、铁皮加胶水,能补得隔膜泵滴水不漏?陈继琴说,绝对没错。她说,这个抠门绝技的原理和补胎一样:选用轮胎的内胎用锉打毛,按尺寸剪好,涂抹上“哥俩好”胶水,像补胎一样在泵壁内外糊住漏洞,粘牢,外面再铆上铁皮,加固。

从抠门到造物

在新媒体时代,“造物”一词日渐红火。修旧利废班也是一群善于造物者。刘金玉爱琢磨,把废旧物资通过改装改造变成宝贝,正合他的脾性。而跟着刘金玉,修旧利废班的其他人也学会了利用废料发明创造。

在煤矿,每根75元的钻杆是最不起眼的易耗品,一个井下开拓队一个月要 废100多根。刘金玉发现,钻杆 废的主因无非是弯曲或者内孔堵塞,只要加以取直、疏通,还能继续使用。于是,他把捡来的废旧电机、槽钢等废料进行改装,发明了钻杆疏通机,对一些钻杆疏通后重复使用,使得每个开拓队单月的钻杆 废量由此前的100多根下降到40根左右。

“以前一直以为,一根钻杆没多少钱,企业不差这点钱。可一算材料账不得了,光我们队一个月就能节省材料费用40多万元。”九里山煤矿开拓一队材料员王宁说,刘金玉和修旧利废班让全矿的材料采购员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以前就是坏了买新的,现在是第一时间找修旧利废班看看能不能修理。”

这个修旧利废班人虽不多,但人人都是多面手,车、钳、铆、焊等技术可以说样样都会,整个班组的智慧发挥出来,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修旧利废综合液压机”就是他们造出来的。

刘金玉和班组职工分工协作,用废旧槽钢、液压缸、高压编织胶管、工字钢、旧罐道以及液压泵制造出一台修旧利废综合液压机。经过试验,各种W型钢带、轴承、U型卡等圆形、扁形的废旧材料都能在这台液压机上调直,实现了一机多用。

修旧利废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大,职工们发明创造的劲头也更大了。

煤矿在生产中产生的粉尘较多,供应科所在场地因为常有叉车装卸作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修旧利废班开始在治理扬尘上琢磨小发明。2014年,该班职工李来生、陈宝亮等人在 废矿车上安装小型抽水装置和喷头,改装成简易洒水车,由叉车拖挂,边作业边洒水,有效解决了地面扬尘难题。

煤矿井下使用的水泥量很大,但储放的水泥防水淋曾是个大难题。去年,看到一批刚升井的 废风筒布正要被扔掉,李来生和工友崔生明突然有了灵感,把 废的风筒布收集起来,制作了100多个四角缝着皮条和挂钩的盖布,盖在水泥垛上,井下水泥不再因水淋浪费,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效益。

袁士祝说,以抠门著称的刘金玉和修旧利废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人和整个企业,带动了更多单位和职工修旧利废。该矿修柱车间最常用的刀杆消耗量大,而买一个刀杆约500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该车间职工李九俊向修旧利废班取经,用耐磨焊条焊接刀杆的磨损处,然后打磨、抛光,让本该 废的刀杆“起死回生”,重新发挥作用。

2014年6月10日,九里山矿正式将刘金玉所在的班组命名为“刘金玉修旧利废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2月 1日
下一篇 2016年 2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