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体面劳动,一份中国制造业的沉重考卷

尊重劳动,这是社会一直倡扬的价值理念,也是劳动者一再呼吁的基本权益。可如今,劳动歧视却似缕缕升腾中的阴霾袭向职场择业者的心头,避之不及,驱之不散。

尊重劳动,首先得有体面劳动,让劳动的成果共享,让劳动者的权益落地,让劳动关系中的人格尊严实现。如何使每一份劳动都体面起来?这是一份特别沉重的考卷,考问着中国的制造业,考问着企业、政府和社会。

资料图 工人在为零件进行机器加工。新华社发

1

劳动歧视的深层,

是就业观念的流变,还是就业质量的落差?

走进机声隆隆的工厂,跻身产业工人的队伍,曾是当年让广大城镇青年怦然心动的一项就业选择,在那里,留有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改革伊始,广大农民刚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就顶着“盲流”的声名挤进城市,投身工厂。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比生活的温饱更有尊严。 短短几十年过去,现在已是另一番光景—— 从逃离工厂到逃离职教。 “宁愿风吹日晒送外卖,也不愿包吃包住进工厂”,这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就业意愿。中智咨询调查显示,2020年蓝领员工主动离职率平均值为29.3%。日益严重的“招工难”,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主无法挣脱的“魔咒”,也给中国制造的持续兴盛敲响了警钟。基础教育中的“普职分流”,也遭受种种质疑。本来,政府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为走上独木桥的学子们打开又一条人生通道,可是却被众多家庭视为畏途。媒体专题问卷调查最新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他们更钟爱新颖的、光鲜亮丽的岗位。将未来定位在工厂劳动岗位,岂不低人一等?

从观念歧视到现实困境。 劳动歧视显露的是社会群体的一种观念流变,也折射出普通劳工的一种就业困境。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大多不愿选择进厂工作?首先是收入待遇的困窘。在生活成本不断抬升、结婚生育投入高企之际,许多企业做工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基本的体面生活。其次是工作氛围的抵触。他们不满意枯燥乏味、单调繁重的流水线型、螺丝钉式的机械操作,不认同有悖公平、压抑人性的任人唯亲、团团伙伙的劳资关系。再次是发展空间的狭窄。在许多企业,刚进门就可见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让很多心中有梦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从社会评价到自我认同。 当下是一个自信心和进取心满溢的时代,也是一个日益功利化并存在内卷化隐忧的社会。弥漫中的身份焦虑和劳动歧视,侵蚀着每一个劳动者的职业认知和人生观念。在强势人群优越感的炫耀和进逼中,他们感受到了难以抑制的颓丧和自卑;在阶层固化的板结和撕扯中,他们陷入了选择自由的惶惑和茫然;在父母期待的“优秀”和现实的“普通”夹击中,他们实难消解掉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从“搬砖”到“社畜”再到“打工人”的自嘲中,足可见普通劳动者寻求自我超越、化解自我焦虑的无奈和妥协。

2

应对市场变局、灵活用工、技术进步的三重冲击,

如何重构劳动关系?

劳动歧视的困境,还须在一个更广大的视野中去认知,去破壁。市场竞争的变局,用工方式的转换,技术革命的新兴,正以更大的烈度冲击劳动价值的度量,重筑劳动关系的根基。 看新市场变局的冲击。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已前所未有地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在当前全球经贸格局的强烈震荡中,脱单、断链频繁发生,供应链饱受冲击,处于中低端的许多国内中小企业不堪其扰,原有的订单经济风险骤增。市场竞争格局转换,经济“头部化”趋势加剧,垄断型平台企业不断挤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涨价,碳减排增压,叠加产能饱和度过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量中小企业竞争力趋于弱化。最后的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免不了还要向弱势的劳动者转移。于是,工作的“被加班”、工资的“被虚高”、社保的“被转移”等乱象百出,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一再被侵蚀被剥夺。 看新用工方式的冲击。 中小企业生产波动大、工人流动快、招聘数量多,原先企业直接招聘渠道已难以满足需求。劳动力市场在倒逼中变革,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用工方式,形形色色的中介组织已逐渐演化为劳动力配置中的垄断性力量。无疑,这给用工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劳工就业带来了更多便捷。同时,大量采用这种弹性化、非正式的用工方式,也使得劳工与企业的关系更为松散,为招聘企业转移劳资纠纷提供了种种遮掩。用工市场中的链接多层化和劳动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注定了就业者在这条利益链中的弱势地位,其中存在的灰色地带和制度缝隙,也给监管部门维护劳动者权益平添了诸多难题。 看新技术进步的冲击。 正在展开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识的新技术革命,为企业提供了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也给企业化解用工难题、改善就业环境打开了思路。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生产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改造热潮,已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兴起。 技术进步的势头喜人,但“机器换人”将带来劳动力结构性分化的挑战也不可漠视。在这一深刻的分化中,一些传统的低技能岗位将被逐步替代,裁员不可避免。同时,一些新的技术性岗位也将被创造出来。应当警醒的是,被技术替代的劳动者与有能力获得新岗位的劳动者,往往并不是同一批人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更多的体力劳动者将被锁定在低薪岗位,甚至只是低技能的辅助性普工。这样,就很可能出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性工人的劳动降级并存现象。有专业机构的研究 告指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创造力的高级技术工人将受益于AI等新技术,低技能工人在收入待遇和身份认同诸方面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置身其中的劳动关系也将更加脆弱。

3

尊重劳动,让每一份劳动都体面起来

尊重劳动,指向的是体面劳动。劳动何以体面?企业、政府和社会当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原标题:体面劳动,一份中国制造业的沉重考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11月 1日
下一篇 2021年 11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