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生命动力之源,一刻不歇地推动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心脏跳动异常而导致泵血功能丧失(通常我们称为心跳骤停),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没有反应),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实: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和电除颤)是成功救命的关键。故此,为推动我国公众心肺复苏科学和技术的普及推广,帮助公众掌握应对心跳骤停的防治方法,倡导健康生活、科学防治的大急救理念,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 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 健康文化委员会及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团和中国心肺复苏科学普及团等组成的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编写委员会特发布《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以期为我国公众心肺复苏的健康教育和普及培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心跳骤停预判把握“三停”
2.心跳骤停预警重视“三痛”
各种意外、毒物接触、过劳激动等都可能是导致心跳骤停的发生。对于我们每个人、各年龄段都有出现猝死的风险和可能。我们无法预知心跳骤停何时发生,但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给我们一些信号,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头痛。1)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就包括了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诱发心跳骤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2)腹痛这一疾病症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容易被忽视,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跳骤停,同时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3)剧烈的头痛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跳骤停。不同的年龄段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的原因不尽相同,小儿防意外,青少年防疾病,中壮年防劳累,老年人防慢病。小儿和儿童缺乏自我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产生心跳骤停的原因多是意外(溺水、伤害等)和窒息(气道异物、呕吐等),作为孩童的家长应该主动积极预防。青少年心跳骤停多是心肌炎引起,他们中很多患者是在感冒后的1周内仍然参加过量运动。因此,青少年应该慎防心肌炎。中、壮年则应该谨防心脏病和过劳死,而老年人出现心跳骤停多是因为慢性疾病没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因此,对老年人应该防控慢性病。
3.心跳骤停救治突出“三法”
现代CPR在其核心技术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发展,至今需要公众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压CPR、腹部提压CPR、海姆立克急救法。1)胸外按压CPR操作方法为于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2)腹部提压CPR是基于胸外按压CPR使用禁忌症而诞生的、避免按压导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复苏方法。其操作方法为施救者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双手紧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快速启动负压装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贴合。施救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按压与提拉的时间比为1∶1,向下按压时垂直用力,勿左右摆动,提拉时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压力度控制在50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kg左右。3)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气道堵塞后患者无法进行呼吸,故可能致人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能够为气道阻塞(食物嵌顿或窒息)的人员进行现场急救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为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4.心跳骤停技术掌握“三器”
心肺复苏的成功有时需要特殊装备的协助,适合于公众使用的心肺复苏装备主要有“三器”,即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口咽通气器。1)大多数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纤颤,电除颤是救治心室纤颤最为有效的方法。AED能够自动识别可除颤心律,如果施救现场有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CPR,并尽快使用AED。2)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通过使膈肌上下移动改变胸腹内压力,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支持。3)口咽通气器适用于①意识不清的患者因呕吐反射减弱或颂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②头后仰,抬下颏或抬下颁法等其他方式开放气道无效时;③经口插管者放置口咽通气管,作为牙垫的作用,可防止患者咬气管导管;④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更易更快吸出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
5.心跳骤停防控牢记“三步”
为了避免心跳骤停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心跳骤停这一世界难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不良的健康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大众应该主动做到“一戒、二控、三调”。一戒,戒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和被动吸入者都产生显著危害。要远离心脏病,首先要戒烟。二控,控体重、控三高。肥胖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伙伴,有效控制体重,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础。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证明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筛查发现可能的三高,并通过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三调,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病从口入”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调饮食,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八分饱”,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调心理,心脏病突发往往与各种情绪的过度产生关系密切,因此有效调节自身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保持心情的愉悦,避免长期的紧张和焦虑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急症。调节奏,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很多行业大量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过劳死”。这应该值得大家警惕,并应该及时调整,纠正。(王立祥 吕传柱 余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