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正在消失的老手艺,80,90后见过?

“这地方人好,气候好,在这里住的也习惯了。”多年的经营与相守,让谢师傅对日照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这里,也是他的家。

一弯弹弓、一张压板、一个弹花槌······弹棉匠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现在,谁还能想起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机器碾压手工,谢师傅仍很坦然,“时代进步了,我们也要跟着改变。”

浙江永嘉县是弹棉之乡,本县有很多弹棉匠,谢银姝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17岁便跟着师傅出去弹棉,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45年。

说起当年,谢师傅总是很开心。“当时如果有要弹棉花的,都会提前到家里来请,一顿饭后,也就知道要干什么了。”谢师傅回忆,请吃饭的那户人家,桌子上肯定会有一只鸡,两盒“壮丽”烟,这是规矩。

?讲起过往,谢师傅总是很开心,但是现在很少有人会这门手艺了

?手工弹了二十多年,使用机器也有二十多年了,谢师傅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历程

谢师傅19岁开始独自闯江湖,足迹遍布江西、湖北、安徽、湖南、四川、黑龙江、辽宁、吉林……1991年他来到日照。但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机器渐渐代替了手工。谢师傅也置办了自己的弹棉机器。

?因长时间的摩擦,压板表面变得格外的光滑,错落有致的树轮记录着技艺的兴衰

谢师傅每年还是要抽出一段时间,回老家看看。在老家,这份手艺仍在流传。“经常听着‘蹦······蹦······’声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手痒了忍不住要弹两下。”谢师傅眼中流露出一份不舍。他说,那是到手的手艺,不会生疏,也不会忘。

?自从有了弹棉机器,再也没有往日的忙碌,一床被子再也不用半日时光

不论岁月如何更迭,手工弹棉织就的棉絮里,总蕴藏着一份温度、一脉人情,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

夕阳照在鬓角的白发上,谢师傅摇摇头,“那活太累了,没人愿意学了。”

正在消失的日照老味道老手艺,你还知道多少?

爆米花

?黑色葫芦状的“炮筒”炉子在柴火上转,不一会儿就会听到“砰”的一声,白花花的米泡儿就哗啦啦出来了,香惨了!

糖人,面人

?过年逛庙会的时候,一定要买一个,现在还有得卖,但越来越少了!

麦芽糖

?焦糖色的糖浆在两根竹签之间拉出长长的丝,浓浓的麦芽香味慢慢散开,舌尖尝到的是丝滑润泽的香甜,吃拉丝糖的乐趣便在于此。口感香糯,入喉津甜,无限留念、无限回味。

棉花糖

?竹签子悠悠地转啊转,竟然转出了一朵又一朵白云。甜甜的,软软的,好像幸福那么大。放学后买一根,香甜感觉满溢心田。现在也卖的形状颜色多了起来,但是再也没有童年的感觉!

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弹棉花

?小时候家家户户要做被褥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小时候有新被子盖也是很幸福的事!

磨刀匠

?“磨剪~~刀,菜刀~~~~”,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老大爷扛着一条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齿轮什么的,看他拿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

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戴表的也越来越少了!

补锅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冰棒~冰棒

?早年,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小时候,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常常响起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木块敲击木质冰棒箱子的“啪啪”声响。

“磨剪子唉,炝菜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4月 8日
下一篇 2017年 4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