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墅煤矿职工佩戴的胸章(张素平 提供)
如果没有煤,阳泉,这个火车拉来的、位于太原和石家庄中心位置、总面积4559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41.44万人的晋东区域中心城市,恐怕至今仍然只是晋中地区的一个偏僻小村庄。
阳泉,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是阳泉的立市之本、富民之源,煤矿在阳泉发展史上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阳泉市郊区泊里村,曾经有一家被树为全省地方煤矿系统标杆的国营企业——阳泉市白羊墅煤矿,据统计,从1949年至1991年的43年间,白羊墅煤矿累计生产原煤约800万吨,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阳泉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羊墅煤矿在历经四十余年辉煌之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彻底关闭了。然而,时光没有走远,一切仿佛还在昨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当年发生在矿山的各种传奇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好炭送给毛主席
白羊墅煤矿始建于1947年,最初名为建平煤矿,文革期间一度改称东方红煤矿。
白羊墅煤矿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它是接收了部队和政府机关9个小煤窑合并而成的。这9个煤窑开采历史不一,生产基础和经营性质也各不相同,公营性质的有利民、平机、建平、利华、胜利等5个矿;公私合营的有国华、众望、复益、新顺等4个矿。坑口地点散布于平定县理家庄、小河、泊里、西峪、连庄、新村、王家庄、河下等村庄。1952年归榆次专区管辖,命名为榆次专区地方国营白羊墅煤矿;1962年归阳泉市管辖,命名为阳泉市白羊墅煤矿。
白羊墅煤矿,是一座与中共第一城同时诞生的煤矿,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在物力、人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历史铸就的红色基因,使其必然会给我们留下数不清的红色记忆:老红军牛甫元,杀敌英雄王满堂,抗日教员王值玉、王维之,南下干部安元德,抗美援朝老战士戴洪伦、张永堂,全国劳动模范苏风亮……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给党中央毛主席雪中送炭。
上世纪50年代初坑下运煤靠肩挑人扛(原阳泉市煤炭工业局档案资料)
在白羊墅煤矿所属的9个小煤窑中,利民煤矿开办得比较早,大概从清朝年间就一直由私人经营。1947年由当地政府投资小米350石接收,当时生产设备有三节立式蒸汽锅炉2台,一吨半绞车1部,有职工110人,平均日产原煤22吨。
利民煤矿所在地平定县岔口乡理家庄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平定(路北)县级机关、团体所在地,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48年秋,为了解决党中央的冬季取暖问题,平定(路北)县委号召理家庄及其周边刚刚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农民组成运输队,为党中央送煤炭。村民们纷纷响应号召,赶着牲口,驮着利民煤矿生产出的煤炭,翻山越岭,向太行山一侧的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进发。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采煤方式:搬根凿壕(原阳泉市煤炭工业局档案资料)
“把最好的煤炭送给党中央、送给毛主席”,利民煤矿的职工干劲更大,他们每天从井口顺着绳子下到五十多米深的地下,口含油灯,搬根凿壕,把煤炭用镐头刨下来之后,再用篮子吊上去。矿领导组织专人,对煤炭精挑细选,把上好的块炭装在运输队的马车上。正是由于利民煤矿工人和广大村民的无私奉献,至此,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结束了自延安以来靠树皮、牛粪和木炭做饭、取暖的历史,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称赞。
扬鞭催马运煤忙
由于种种原因,到1958年白羊墅煤矿仅保留了泊里、小河两个矿井,拥有职工1353人,这在当时来说颇具规模。
上世纪50年代,阳泉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发展迅速,但运输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阳泉境内各地方煤矿产出的煤炭,当年只能依靠新组建的山西省联运公司阳泉联运支公司组织的群众运输力量——马车,进行外运。此外,各地方煤矿在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后,依靠自身力量,纷纷成立了马车运输队,其中时间比较早、规模比较大、运输能力较强的是白羊墅煤矿。
上世纪60年代井下运煤靠畜力拉运(原阳泉市煤炭工业局档案资料)
1952年,白羊墅煤矿投资100万元,修建了坑口至白羊墅火车站的运煤公路。公路从泊里、小河两个村庄蜿蜒穿过,长达十多里。同年,在原有的少量生产用马车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大车运输队,有大车近三十辆。由于当时路况较差,坡陡弯多,故每辆大车配备两人操作,一人前面甩马鞭吆喝牲口,一个人跟在后面负责拉磨杆(制动)。每天天刚亮,那条坡陡弯多的乡村土路上,就会响起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还有“叭叭”的马鞭声和车把式洪亮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甚是好听。几十架马车蜿蜒数十里,仿佛一条长龙在盘旋,蔚为壮观。
1956年后,由于煤炭产量不断提升,马车也逐步发展到了五十多辆,并成立了三个运输小队。车夫大都是从孝义县、祁县招来的青年农民,他们非常热爱这份工作,踏实肯干,能吃苦,不怕累,对骡马倍加爱护,无论条件多么困苦,哪怕自己吃不饱肚子,都要把牲口喂养得肥肥壮壮的。
白羊墅煤矿小河坑口青年突击队1959年元旦合影(王文军 提供)
1958年大跃进,广大干部和群众以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战天斗地,昼夜苦干,白羊墅煤矿煤炭产量当年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达36.723万吨。原煤产量井喷式大幅度增长,对效率低下的运力是个极大的挑战。堆积如山的存煤由于不能及时运出,多次发生自燃现象。
为此,晋中专区(白羊墅煤矿时由晋中管辖)从榆次调集马车三十余辆参于煤炭抢运。马车多了,但马路只有一条,原本就狭窄的马路容纳不下近百辆马车同时运行,拥堵现象几乎天天都发生。于是,矿上就将本矿和榆次马车队分开,你白天跑,我晚上拉,互不干扰。即便如此,相对于一个设计能力30万吨,年平均产量10多万吨的矿井来说,马车的运输效率之低,是显而易见的。
白羊墅煤矿职工佩戴的胸章(张素平 提供)
抢运存煤,成了当时白羊墅煤矿最为紧迫的事情。为此,矿上想了很多办法,1959年,自建了一条4公里长的窄轨运煤铁路,但是运行2年后,因不合乎标准停运。后来,又四处求援,在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9358部队多次派出官兵用汽车支援白羊墅煤矿抢运存煤,江苏、石家庄、青岛、天津、武汉等省(市)也应邀组织零星的临时性的汽车运输队伍,到白羊墅煤矿帮助抢运煤炭。
上海车队驻矿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煤炭作为共和国工业的粮食,一时间需求量非常巨大。煤矿生产任务不断加大,运力相对落后低下,这一突出矛盾,不仅存在于白羊墅煤矿,也是全市所有地方煤矿最为头疼的事情。
上海402车队职工宿舍(张文平 拍摄)
为此,1960年7月上海市政府应我市的请求,派出上海市汽车运输第三场402汽车大队,30多辆解放牌卡车、156人(鼎盛时期车70多辆、人近500人)进驻白羊墅煤矿,承担了白羊墅煤矿、汉河沟煤矿、平定煤矿以及诸多社队煤窑的煤炭运输任务。
上海402车队食堂餐具
1960年8月2日,上海402汽车大队正式成立,驻地就在白羊墅煤矿大礼堂前的一片空场地。最初,没有修理车间,车子坏了,就在寒风中烈日下维修;职工宿舍、办公室都非常简陋,上海师傅们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只有在每周六晚上,才可以吃到一顿小米大米各半的混合饭,条件极为难苦。经过2年的艰苦奋斗,矿上逐步为上海402车队修建和完善了库房、澡堂、修理车间等各种基础设施。
1975年春,上海402车队陈兴国在山西省平定县同意煤矿留影(陈兴国 提供)
上海402车队驾驶的解放牌卡车为CA10型,这是一款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汽车,它自重3.9吨,装有90匹马力、四行程六缸发动机,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65公里,是当时我国最为先进的公路交通运输工具。后来上海402车队,把平板卡车改装成卷扬机吊拉式自卸翻斗车,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期间,上海402车队按照阳泉市委、市政府指示,积极投入我市“保煤”活动中,他们组织车辆和人员加班加点突击抢运煤炭。那些朝气蓬勃的青年驾驶员,觉悟高干劲大,不怕苦不怕累,每车每天最少要跑十二三趟,成为煤炭抢运工作的主要力量。至此,白羊墅煤矿的存煤再无自燃之虞。
1963年9月,上海402车队参加阳泉市组织开展的“保煤”活动时留影(殷广雷 提供)
多年来,402车队营运车辆一直保持在60辆左右。车队内设党政工团、调度、统计、安全、财务、后勤、总务等机构,同时,机修、钣金、油漆、电工、锻工、胎工、木工、机床、油料、配件管理等工种齐全,是当时阳泉境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公路运输能力最强的汽车运输单位。
上海402车队驻扎白羊墅煤矿26年来,为阳泉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工农业生产所需的诸多紧俏物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生活日用品、轻纺织品,大量涌进阳泉各大百货商场,引得太原、石家庄的人纷至沓来,阳泉一度成为晋东地区最繁荣、最热闹、最具特色的购物城市,在当时被称为“小上海”。
老矿挖潜展新姿
到1980年前后,由于矿井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生产规模日益缩小,以及大批矿工被抽调到大阳泉煤矿建设接替矿井等原因,白羊墅煤矿矿工人数锐减为400人左右。
白羊墅煤矿虽小,却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大作为。其中有一件事情,至今仍常常为人津津乐道,那就是老矿挖潜。
阳泉市白羊墅煤矿矿长魏锤小(前排中讲话者)与职工在一起(魏志萍 提供)
随着矿井的长期开采,资源量不断减少,白羊墅煤矿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根据1958年底的一次煤炭资源勘探数据表明,白羊墅煤矿探明煤炭储量2625万吨,保有储量650.6万吨,按回采率50%计算仅能回收330万吨,以年产15万吨计算,矿井预计将在1979年 废。
眼看着矿井 废年限越来越近,煤矿是开是关?四百余名职工生存怎么办?白煤矿人没有等政策、靠援助,而是奋起自救。矿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做出重大举措:一是坚持强化内部管理,苦练内功,节支降耗,提质增效;二是注重培育“老矿挖潜,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唤起职工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积极性。
阳泉市白羊墅煤矿坑口调度室
为此,白羊墅煤矿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全矿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珍惜一滴油、一滴水、一个螺丝、一个道钉”活动,节支降耗促增效,累计节省资金达百万元,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同时,发动广大职工集思广益,把找煤扩量工作放在矿井生存的高度去认识把握,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精挖细采上大做文章,加大技术创新创效力度,加快回收压覆资源及其他可利用资源;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在挖潜改造上苦下功夫,把不可采变为经济可采,坚持采净采细,最大限度地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在表内储量采完、接替矿井迟迟不能投产的情况下(白羊墅煤矿的接替矿井大阳泉煤矿,1977年破土动工,直到1992年底方才建成投产),白羊墅煤矿仅凭老矿挖潜,延长矿井寿命13年,期间无论安全、生产、经营、职工收入、职工稳定都保持了比较正常的状态,到1991年为国家多产原煤200万吨,重新赋予了老矿新的活力。这一重大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共鸣。人民日 、山西日 、阳泉日 多次采访 道了白羊墅煤矿充分依靠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老矿挖潜,想尽一切办法办好企业的典型事迹,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
安全生产创奇迹
白羊墅煤矿的老矿挖潜,主要是从古空巷道中回收残留煤柱、从解冻火区回收残煤。井深压力大,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齐全,工作环境恶劣,安全生产必定受到很大影响。
据官方文献记载,从1987年以后,我市各种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上升,特别是1984年至1994年是事故高峰期,期间我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5~6人左右,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甚至高达10人左右。
阳泉市白羊墅煤矿职工家属宿舍(张文平 拍摄)
但是,白羊墅煤矿从1981年至1989年,连续9年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在我市安全生产形势连续多年异常严峻的情况下,白羊墅煤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即便是在世界煤炭开采史上也堪称奇迹。为此,煤炭部及省、市在白羊墅煤矿大礼堂召开表彰庆功会,把白羊墅煤矿树为全省地方煤矿系统安全生产的标杆。
煤炭部在白羊墅煤矿召开庆功表彰会,这是白羊墅煤矿的全国、省级劳模与矿领导在会场(魏志萍 提供)
过去,与全市其他企业一样,白羊墅煤矿由于过分强调生产,偏重产量,忽视了安全,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大破大立”,废弃了一些必要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致使人身伤亡事件屡有发生。
从1980年起,白羊墅煤矿成立了安全监察站,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第一方针,狠抓安全生产。据1985年的相关新闻 道称,白羊墅煤矿搞好安全生产的基本经验有五条:一是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书记矿长坚持班前讲安全,时刻敲警钟,督促矿工下井后思想集中、操作精心,把安全真正重视起来。二是制度落实,奖惩分明。他们建立健全了旬检查、月分析的百日竞赛制度和干部上岗调度指挥值班制度,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制定了安全奖惩63条,严格付诸实施。三是积极培训职工,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他们先后采用脱产、业余和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培训干部、工人380多名。凡入矿的新工人都要进行短期安全基本培训,上岗后由老工人传帮带。四是舍得投资,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几年来,先后投资20多万元,更换了井下全部非防爆设备,每个采区工作面配备安装了静压防尘洒水设备,自行设计安装了一台75千瓦主风扇,使井下风量达到84%以上。五是机构齐全,各方配合。责成一名副矿长兼主任工程师专管安全,提拔一名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担任安全科长,配备了32名专兼职安全员,对不适宜在关键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了调整。
阳泉市白羊墅煤矿职工宿舍(张文平 拍摄)
从中可以看出,白羊墅煤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始终坚持把责任落实看作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他们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真正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不留死点,不留盲点。正因为他们能“拧紧每一颗螺丝钉”,把住安全生产每个环节、每个点,所以才能以“全面落实”防患于未然。
如今,矿井关停了,往日的辉煌成为了历史。但白羊墅煤矿安全生产、勤俭办矿、一心一意为国家多出煤、出好煤的精神,必将载入建国70周年的彪炳史册。(张文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