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早就有人提出了要研发速射枪支的想法,并且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也有像加特林机枪这样的武器出现,但是直到发明家希拉姆·马克西姆(Hiram Maxim)的伟大作品问世之前,现代机枪的故事,正式开启。
这一切,都源于1882年,一架名为MaximGun的机枪问世,这就是大家时常在我国的各类影视作品中见到的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型机枪是真正的自动化武器,它利用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来打开螺栓,弹出空弹匣,补充新弹并将其发射出去。马克沁重型机枪(HMG)被安装在三脚架上,枪管有水冷装置,通过一组250发的帆布弹药带实现供弹。它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600发,四名士兵就可以让马克沁处于全速运转状态。
以上照片为德国部队列装的MG 08机枪。坚实的三脚架、水冷装置以及帆布弹药带是它的显著特点。
在1914年之前,英、俄、奥匈帝国的军队都列装了马克沁重型机枪或者是基于马克沁重型机枪仿制出来的其他型号。不过,法国的士兵则更加喜欢利用空气动力完成传动的圣埃蒂安M1907型重机枪。
即便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重型机枪并没有普及开来,各国部队列装的重型机枪数量也不是很多。一个英国步兵营只有两挺马克沁重型机枪,却已经被认为绰绰有余了。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的步兵师来说,全师通常只有二十四挺马克沁重型机枪。
各级指挥官对于火力问题,还没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
马克沁及其同级产品通常很重,需要安装在大型三脚架上。因此,他们的机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俄国军队对此稍稍进行了一些改进,他们将马克沁机枪安装在小型轮式马车上,可以由几个人拉动,使其更为灵活。
但是,马克沁重型机枪仍然是一件不方便携带的武器,进攻部队在前进的过程中,带上马克沁重型机枪会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因此,直到1916年,马克沁重型机枪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件绝佳的防御武器。
上图是俄国军队使用改良版M1910机枪,三脚架和移动轮可以进行自由地收纳,在作战时可以将移动轮固定起来。
一旦运动战结束,双方开始挖掘战壕进行阵地战的时候,重型机枪的价值就快速地显现了出来,即便是那些保守的军官也不得不承认重型机枪的作用。
英国军队中就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英军部分高层反对将每个营拥有的维克斯机枪数量从2挺增加到4挺。英国当时的军需大臣劳埃德·乔治(LloydGeorge)出面干预,一锤定音,并将该数字提高到了16挺。
这一调整是具有前瞻性的,重型机枪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当中的主要防御武器。在开阔地架上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会让敌方的步兵会遭受重大伤亡。
以壕沟、铁丝网、重型机枪和支援火炮为基础的防御力量挫败了一切企图冲击西部防线的进攻。
为了对敌军步兵造成更大的伤害,各国都进行了一些创新。他们将机枪装在了装甲车里,同时还研制出了轻型机枪,使其便于携带,提供即时火力支援。
德国陆军率先推出了他们的MG 08重型机枪的轻型版MG 08/15机枪,并于1916年末正式投入使用。简单的两脚架、木枪托,最重要的是该款机枪可以由单兵携带。
上图为刘易斯轻机枪,双脚支架、提手和以及弹匣。除了枪管部分之外,该枪和我们比较熟悉的捷克式ZB-26轻机枪已经非常类似了。
英国陆军于1915年推出了刘易斯轻机枪(LMG),到1916年后期,它已被广泛地配发到步兵师当中。它可以由一个人携带,但是为了保证作战效率,依然会由主射手、副射手和弹药手组成一个团队。在英军的步兵营建制当中,它完全取代了维克斯机枪的地位,后者被集中列装到新组建的机枪营、机枪连当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步兵战术,军官们更加重视火力与机动的结合。这些战术的关键是小股部队加上自动化武器。刘易斯轻机枪的设计使得这一战术要求有了实践的土壤。实际上,刘易斯机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足够用了,子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为大家更全面地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枪的战术运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