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丝编作品《北京黄包车》

贾茂田母亲50多年前的面塑作品

贾茂田制作金属丝编摩托车

一个小小的面团,在厨师手里可以成为馒头、包子、馅儿饼等各种精美的面食,可到了贾茂田的手中,则会成为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川面塑的传承人,贾茂田的面塑作品有静态的人物、动态的飞禽走兽……小小的面塑作品中就连人物顾盼生辉的眼眸、皮肤上细微的褶皱都照顾到了,技艺精湛得让人连连称绝。

灵动指尖 小面团揉出世间百态

面塑对于呼市人来说并不陌生,不少当地人在孩子12岁生日时,都要举办圆锁生日宴席,长辈们要给孩子定制面锁,一个面做成的圆圈上摆放着用面捏成的十二生肖,套在过生日的孩童脖子上,有祈愿健康平安的美好寓意。走进土默川面塑第四代传承人贾茂田的家中,一进门就能看到一排排插在竹签上立起来的面塑作品,有扇着翅膀的小鸟,也有造型逼真的动画人物,还有中华文化符号鲜明的《西游记》师徒四人造型……

中国的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贾茂田为传承人的土默川面塑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源于山西,属于黄河流派,其艺术风格古朴厚重,又不失精致雅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间地方特色。很多人认为,土默川面塑形象逼真传神,色彩艳丽丰富,有一种拙稚的美感。

贾茂田介绍,面塑所用材料有精面粉、糯米粉、食盐、蜂蜜、各色颜料等等,用到的工具有型刀、压板、木梳、剪子、木棍、竹签等。制作时首先将精面粉和糯米粉按比例混合后进行揉面,把揉好的面团压成饼状,上笼蒸45 分钟左右。放置24小时后,在熟面团里加入适量蜂蜜。再根据需要分成大小不等的面团,在每个面团里加入不同的颜料,反复搓揉使之充分混合。接下来根据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需要,将各色面泥用手和各种工具运用搓、团、捏、揉、剪、割、压、盘等各种手法,制作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其作品技法独特,别具神韵,表现的题材特别广泛,涉猎的内容丰富,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直至今日,贾茂田的家中还留存着母亲50多年前的面塑作品,是一个身穿红色棉袄、特别喜庆的妇女形象。他说:“这个面塑作品里面加了一些棉花用来定型,人物脸上的表情、衣服上细微的褶皱至今还是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人两绝活 面塑和金属丝编都拿手

贾茂田的父母都是山西人,因为逃荒才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他在这里出生、长大。“我母亲心灵手巧,特别会画画,因此做面塑的造型设计、颜色搭配都比普通人要好很多。尤其是寒食节的时候,她做的寒燕儿特别受欢迎,有很多街坊邻居请她到家里做面塑。”贾茂田回忆说,他自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走街串巷到街坊家里去做面塑,所以从小就对面塑有着浓厚的兴趣,母亲对他进行悉心指导,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96年,贾茂田下岗后带着从母亲那儿传承的面塑手艺到北京,摆摊销售面塑作品。同时,他对土默川面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传统的国画技法融入到面塑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老人做的面塑以食用为主,我做的更有观赏价值,因此需要改良面粉的配比,这样才能让面塑作品保存得更久。”贾茂田说,在北京期间,他遍访名师,不断改良制作工艺,做出的面塑作品也越来越受欢迎。摆摊时,一晚上能卖一盆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购买。

专注传承工作 盼更多人爱上非遗

2008年,贾茂田结束北漂生活回到呼和浩特。2018年,贾茂田被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工艺美术行业 授予首届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的贾茂田,已经在面塑和金属丝编领域默默坚守了40多年,他经常带着自己做好的面塑和金属丝编作品活跃在大学、中学、小学、社区。2008年以来,他参加了12届大召文化庙会。在他心里,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近距离了解,甚至亲自上手制作、亲自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才更有意义。“任何一门技艺除了传承,还需要创新、发展,所以,我接下来也会继续研究,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带领年轻人好好把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贾茂田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9月 3日
下一篇 2022年 9月 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