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铁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藏中联网工程是继青藏联网、川藏联网工程之后,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服务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

雪山上的工程现场勘查

由国网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藏中联网工程第5标段位于西藏芒康县和左贡县间的东达山上,是全线海拔最高的一个标段,平均海拔4617米,线路全长75.9公里,铁塔162基,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特殊塔位共计119基,占总量的73.46%

从基础施工到沿线铁塔架设,高海拔作业考验着每一名建设者的意志。

风雪中坚守一线

东达山最高海拔5295米,这里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60%,年平均气温5摄氏度以下,最大风力可达8~9级。

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铁塔就建在这里,铁塔高58.5米,重55吨,是藏中联网工程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从东达山垭口的营地到山顶的施工现场,虽然只有一公里的路程,但对于每一名建设者来说都是一段艰难的路程,他们每天都要忍受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花费一个多小时攀爬到山顶。每次返回营地,都会因为体力消耗太大而感到头晕脑涨。

海拔高,即使是在夏季,大风雨雪天气也是日常。

雨季前必须完成东达山段的铁塔组立,这是硬任务。

6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施工队长高军带领大伙儿刚刚爬上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黄豆大的冰雹便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无处躲避的他们只能顶着安全帽等着冰雹过去。

几分钟后,洋洋洒洒的大片雪花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大家的身上落满了雪花,一阵风吹来寒冷刺骨。

狂风卷着雪花肆虐,四周已被白雪覆盖。眼看铁塔吊装无法进行,高军只得带领大伙儿顶着风雪,分区段对塔材实施组装,他们在寒风中拼装起每一片铁件,紧固每一颗螺栓,有条不紊地为立塔做好前期准备。

背水鏖战东达山

一场持续了两天的大雪过后,天终于放晴了。多变的气候让不少建设者患上了伤寒感冒,被迫下山治疗。

面对紧迫的工期,项目部一方面加大了对后勤物资和医疗保障的投入,一方面统筹安排施工力量和施工现场,由3组高空作业人员和2组地面施工配合人员轮流作业,并由两名专职安全员轮流驻守东达山。

6月18日,建设者们再次爬上了东达山垭口,一声号令之后,大伙儿开始清理积雪,将组装好的抱杆与绞磨放置好,吊拉线、摆缆风绳,随着角磨机发出的阵阵轰鸣声,铁塔吊装抱杆缓缓立起,随即建设者将4个塔脚板紧固就位,一座铁塔在云端进入了组装工序。

7月10日上午11点,在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中项挂线点最后一颗螺栓紧固完毕,这基海拔最高的铁塔成功完成组立。

“由于高海拔地区情况复杂,以往只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就能组立完毕的铁塔这次用了23天,施工难度不言而喻,但我们还是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项目经理徐博激动地说。

精品管理铸精品工程

“在这里干活,正常人的体力都要打对折,设备也是一样,崭新的设备马力全开也只有平常一半的功率。”项目经理徐博说。

在东达山施工,遇见的难题数不胜数:基坑开挖效率低,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养护难,高海拔铁塔基坑开挖溢水……

越难越能激发陇电铁军的斗志,他们发挥业务专长,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难点,组织人员开展技术攻关,鼓励施工单位利用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

为了降低建设者在高海拔地区施工的劳动强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项目总工张毅军在工程伊始便对整个标段进行了全面测量,他白天跑现场,晚上回来画图,仔细核对施工数据,设计搭建了20多条运输索道,有效解决了施工运输难的问题。

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安全和质量,攻克施工难关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一直探索的问题。

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在国网甘肃电力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线路架设施工全过程技术优化,成功将智能电子工牌、基建管控手机APP、接地引下线弯制器等新技术、新工艺成功应用在高海拔地区施工过程中。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邀请专家对关键部位、重要施工节点进行技术指导,小到一颗螺栓,大到一基铁塔,都有施工层、管理层、监理层,层层把关。

施工前,项目部对每一位参建者进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召开现场站班会,结合“六比一创”劳动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在各施工队开展自查自纠和交叉互查活动,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

截至目前,5标段已经完成162基铁塔浇筑任务,组立铁塔70基,施工进度在全线路25个标段中名列第一。下阶段,国网甘肃电力将继续发扬“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精神”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全力保障工程顺利投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8月 22日
下一篇 2017年 8月 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