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机动抢险队:狂风暴雨中的“水务特工”

急——“这个城市需要我们”

抢险队组成人员年龄相差很大,最小的24岁,最大的54岁。赵鹏是他们中间年龄最小的一位。他跟很多同龄人一样,业余时间喜欢健身,爱热闹。年轻人聚会比较多,可一遇到雨情,他就会第一时间跑去值班室。

当然,一遇到抢险命令,停下手中一切事情赶赴现场,这对抢险队的队员来说,是铁的纪律必须执行。今年28岁的张苏杰是一名6岁孩子的父亲,孩子先天体弱,需要定期到医院做康复。8月16日,他和妻子正带着孩子在医院做检查,当接到命令时,他立马加入到抢险队伍中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回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排涝抢险工作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一项正能量工作,自己是一名父亲,在儿子面前他更应该作好表率。“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这个城市需要我们,我相信儿子以后会理解我的。”

苦——“前面能遇到什么,我们真不知道”

7月8日中午,宿迁突发暴雨。晚上六点多,城市险情基本解除,随后抢险队接到紧急通知——苏州路和高速公路出口处有积水,严重影响车辆行驶。

“由于修路,破坏了道路原本结构,排水条件差,导致排水困难。”队员胡道来这样说道。现场水深,亮度也不够,地情勘测难度大,但险情就是命令,没有丝毫犹豫,胡道来和队员们马上走到桥洞下面察看情况。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蚂蚁,咬人可疼了。”从积水中出来的队员们,手上、腿上都是大红疙瘩,奇痒无比。队长马闯赶紧前往义乌商贸城一家24小时无人超市购买了一瓶花露水和一些吃的。整整工作了9小时的队员们才吃上东西,身上被大蚂蚁咬的痛楚稍稍才得到缓解。

脏——“家里从来没做过这脏活”

今年夏天,恶劣天气比较多,台风来得也多。7月4日,队员力强与队友们全天在3个险情点进行防汛排涝,他们夜里值班,第二天上午也没有时间休息,中午正准备吃午饭时,接到抢险指令后立即赶往市洋河新区为当地群众排涝抢险。

洋河酒家路被淹,积水最深达到60公分。由于雨污没有分流,现场污水严重,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排水口杂物多,布满了塑料袋、布条等。

“我们都是徒手进行清理,直到夜里2点险情解除,人员车辆才撤回。”这次经历让力强记忆深刻,他说,长这么大,在家他从来没做过这样的脏活累活。

困——“三天值班是家常便饭”

对普通人而言,熬一次夜可能还行,如果连续三天呢?但是对抢险队的队员来说,连续三四天的值班是很正常的事情。7月5日上午9点30分,一辆泵车从市区江苏银行附近结束工作后紧接着前往南蔡开心农场抢险支援,300多亩农田,积水50公分左右,暴雨还在继续。“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雨衣根本不管事,全身衣服都湿透了。”马闯回忆道。抢险队员紧张工作,10分钟左右架好三台水泵,同时抽水排放。

排涝一个小时左右,马闯感觉效果不明显,便围绕农田四周观察寻找原因,确定为循环水流导致,随后调整了强排方案。紧张强排结束后,马闯准备通知收车。当他走到泵车附近,这才看到令他心酸的一幕,泵车上两名队员紧挨着睡着了,于是随手用手机将这一幕记录下来。“我想着就让他们睡一会吧,可是他们全身湿透,睡着了容易着凉啊。”虽然心疼,马闯还是不得不把他们叫醒,要知道这两名队员已经连续值班三天了。

坚守——“工作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54岁的刘小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刘师傅”。从2008年抢险队建立以来,他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管积水多深、排涝多难,都会奔波到一线。

刘小龙在这之前做过电工,抢险队的柴油机、电泵、电气设备较多,出险一次后就要检修一次,他就是队员眼中的“技术能手”、“电气方面的顶梁柱”。

54岁的刘小龙作为队里的“前辈”,经常对新加入进来的队员们进行劝解和引导,教导队员们要眼里有活,心里有集体。

刘小龙还是抢险队的“神算子”,只要告诉他哪里有险情和险情程度,他就能马上知道要带什么工具,如何处置。不仅如此,他考虑问题总是很全面,有些容易找不到的小工具,比如螺丝、螺帽会想到多带一些。

“什么是工作,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是一辈子的事情。”刘小龙淡淡地说道,这句话也说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7-9月份的汛期,抢险队一直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行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险情。暴雨台风来时,越是低洼积水和危险的地方,越能看到防汛机动抢险队员的身影。

7月8日,在广场西道与洪泽湖路交叉路口,抢险队员在紧急排水。

他们是父母心里牵挂的孩子,他们是孩子眼中如山的父亲、他们是妻子心疼的丈夫。他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敢涉险滩,能打硬仗。他们是铮铮铁骨写春秋的抢险队员,他们是狂风暴雨中的“水务特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9月 6日
下一篇 2018年 9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