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西和农商行员工备感自豪的业绩:今年前5月,该行资产总量达到29.7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2亿元,较上年增加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1.6亿元,较年初上升1.2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0.73亿元,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也是一组令当地农民和小微企业备感温暖的数字:支农扶小能力不断增强,涉农和民营经济贷款的投放量已占到该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投放量的90%以上。前五月,各项指标在全县同行业中均居第一位。
事实证明,农村金融服务只有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普惠金融机制,才能实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农民合作社的笑声
炫目的阳光,葱郁的绿荫,不知疲倦的知了,一切都是如此热闹。仲夏时节,行走在素有“乞巧之乡”的西和县西汉水畔,逶迤的群山植被茂密,清澈的河水一路欢歌。
来到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绿油油的马铃薯一片连着一片,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郭大权和社员们正在工地上忙碌着建培苗基地,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此起彼伏,嘹亮而浑厚。
面容黝黑,神态憨厚的郭大权乐呵呵地对前来了解产业情况的信贷员说:“是农商行支持,合作社的马铃薯产业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娃娃’!”
原来,筹建合作社的当初,郭大权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农商行咨询办理信贷,听了信贷员关于惠农信贷的介绍,老郭开心地笑了。
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属于农商行支持三农信贷服务范围,相关信贷手续很简单。很快,农商行以“三权抵押”给民旺合作社贷款300万元。有了这笔信贷资金,该合作社建成2200多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万亩马铃薯丰产示范园区,同时建成藏量800吨的马铃薯储藏窖,拉长了产业链条,切实提高了乡亲们的收入。去年该合作社的马铃薯原种产量460万粒,产值160多万元。短短两年从繁育原原种发展到脱毒苗培育,成为全县唯一一家马铃薯原种基地;去年郭大权还被评为全省劳模。
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靠农商行的信贷支持,这几天,老郭正忙着再建一个500多平米的组培苗培育基地。“最近建设培苗培育基地,又是农商行解决了合作社的大问题,再有20天第一批原种就可收获,没有惠农信贷支持就没有咱这合作社!”
老郭介绍时忍不住又“哈哈哈……”地笑开了。
西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马铃薯的生长,马铃薯也是西和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作为助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主力军,农商行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近几年累计投入1.2亿元的信贷资金,全力支持推进地方产业集约化发展马铃薯产业。信贷支持在何坝镇等乡(镇)建成了一个万亩“马铃薯示范片带”;去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万亩增加至40万亩,总产量达36万吨,产值近1.3亿元。当地干部群众点赞,农商行的惠农信贷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产业”的矛盾,还让众多农民抱团闯市场,实现富民增收。
太阳刚一冒红,兴民中药材合作社里就热闹起来了,十几个工人正在挑拣、筛选半夏。
该合作社主要以半夏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主。近三年农商行累计信贷支持210多万元,帮助合作社的半夏种植面积达到了100多亩,年加工销售量1200吨。“没有农商行的信贷支持,就没有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该合作社负责人郭有力说。几年前,他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但自农信社信贷支持成立了兴民中药材合作社后,全家人的希望之火又被点燃。他说:“农商行,就是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靠山!”
驻足阡陌交错的田野,望着翠绿的药田,年逾五旬的郭有力十分有把握地说,有了农商行的惠农信贷支持,合作社的致富功能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乡亲们奔小康的路子就越走越宽。
“半夏宝”撬动精准扶贫的力量
西和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半夏是该县重要的药用栽培植物之一。近年来,“西和半夏”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而且被农业部正式命名西和县为中国半夏之乡。
其实,杨文革只是农商行创新信贷支持半夏产业的一个缩影。
为了支持做大做强半夏产业,助力金融精准扶贫,进一步满足当地贫困户脱贫资金需要,拓宽金融支持特色产业覆盖面,农商行自主研发,创新推出的“半夏宝”特色信贷产品,为巩固和提高“中国半夏之乡”的品牌,有效解决了半夏种植、加工、运销等产业链的信贷资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半夏宝”贷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贷款环节和手续,真正使广大贫困农户从中受益,深受当地农户的欢迎。截至目前,已为3526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7687万元。
据统计,截至去年末,该行累计发放半夏种植、经销、贩运等中药材贷款约2.6亿元,信贷支持建成千亩半夏标准化生产基地2处,总产量达88000吨,产值约达8亿元。目前,该县半夏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总产量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西和半夏品牌闻名国内外市场。当地干部群众点赞——“半夏宝”撬动了精准扶贫的力量,半夏已成为精准扶贫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6月14日,石堡乡的青年村民黄旺珍夫妻俩正带领工人们在半夏药田里浇灌、除草,绿油油的半夏长已有盈尺高。
去年,靠农商行的15万元信贷资金支持,黄旺珍夫妻俩种了10多亩半夏,第一年净收入达到了26万元。尝到半夏甜头的黄旺珍今年又向农商行申请信贷30万元,流转土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近50亩。
合作互惠共赢,这些年小黄所有的资金往来账户也都在农商行。用他的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农商行给了我们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的力量!”
“三权抵押”巧解贷款难
长期以来,农民的农房、林权、承包地“三大资产”不能充当抵押物,农民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融资。而随着西和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的“三权”抵押贷款,这“三难”正在得到改变。
石堡乡的青年农民曾辉得到农商行的6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注册成立了龙腾养殖场。近三年,农商行创新信贷服务,以“三权抵押”的模式累计给予信贷支持80万元,有效解决了购牛等所需流动资金难题。随着农商行投放的信贷资金逐年递增,龙腾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今年前半年该养殖场已出栏肉牛110多头,年均出栏280头左右,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在曾辉的带领下,有30多户村民发展起了以肉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产业。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乡亲们的收益也逐年增多;曾辉心里乐开了花:“有了三权抵押信贷支持,百姓发展养殖产业再无后顾之忧,是农商行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西和农商行董事长冯小满表示,为让农民手中“沉睡”的资源变为显性的、恒久的资产,农商行创新服务,探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三权”抵押贷款,并率先在全县推行,巧解贷款难。
石堡乡村民包贵生发展养殖6年来,农商行从其建养殖场开始就给予13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近几年,农商行采取“三权抵押”的模式年均给予130万元的信贷资金。有了充足的资金保证,该养殖场的肉牛存栏量达到了120多头,年均出栏100多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今年以来,西和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和全省“两权”抵押贷款首批试点县之一。自“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办以来,该行把深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作为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制定了《农商银行“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借款人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业务操作流程,扎实有效推进“两权”抵押贷款的投放。同时该行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抓住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实施机遇,积极实施普惠金融服务,大力扶持畜牧养殖业和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为了准确把握“两权”抵押贷款的难点问题,该行班子成员分组带队赴各乡镇、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并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两权”抵押贷款专题座谈会,全面了解百姓对“两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同时,该行不断创新“两权”抵押贷款方式,通过“两权”+农作物或机械 设备抵押贷款、“两权”+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以 及“两权”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两权”+保险等 组合式信贷模式,加快发放“两权”抵押贷款。该行进一步完善“两权”抵押贷款的相关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将5万元的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到基层支行,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针对部分村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具体情况,要求各基层机构提供上门服务,主动帮助群众完善资料,形成员工多下村、群众少跑路的良好服务格局。截至目前,该行共发放“两权”抵押贷款459户、12745.55万元,其中宅基地抵押贷款256户、 8085.05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03户、4660.5万元,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阳光信贷“贷”动富民产业
近年来,西和农商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积极推行“阳光信贷、带动富民产业”的服务理念,成为这片热土上“普惠金融”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昭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醪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生产工艺采用传统原始的蒸汽蒸及火炕发酵,因口感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公司2014年投产,年产醪糟300多万瓶,产值近1000万元,注册商标“老艺”荣获2015年度甘肃著名商标。提起建厂时农商行给予220万元信贷支持,创业者赵雁冰感慨不已:“是农商行的阳光信贷圆了我的创业梦!”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和富民产业建设、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商行20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下,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米的王崖农贸市场于2010年建成。该市场的营运,解决了王崖村周边没有正规交易市场的难题,改变了以前公路两边摆摊设点的窘境。去年农商行再次信贷支持480万元用于市场三期建设,至此三阶段建设已经全部如期完成。200多个整齐划一的商铺和露天摊位集农副产品、中药材交易、服装销售等为一体。该市场不仅有效提高了农贸市场的繁荣,而且解决5000余人就业,同时辐射拉动方圆三个乡(镇)35个行政村4.2万余人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建一座市场,兴一片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愿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西和农商行创新信贷产品,为创业者打造各具特色的大众创业服务平台。
石沟村村民包花兰是刺绣 会长,2013年 成立时,农商行给予10万元的妇女小额信贷,支持包花兰购置了3台缝纫机及刺绣材料,开始了规模刺绣,从刚开始的七八万元到如今的30多万元年收入,小小刺绣绣出了宽阔的致富路,如今丈夫、儿子、儿媳全家人都加入到刺绣 ;一家人绘图样的,刺绣的,联系销售的忙得不亦乐乎。包花兰笑着说,一家人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里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日子越过越有了奔头。
妇小贷的推广,不仅丰富了担保方式,降低了农村妇女贷款准入门槛,而且解决了担保难题。近年来,该行大力推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更多的妇女走上创业致富之路;仅大柳分理处给予刺绣产业妇女小额信用贷款就有485万元,为帮助城乡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创业梦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来到包集村刺绣 ,样品展厅里摆放的枕头、挂件、鞋、钱包等各种绣工精致的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村民吕小红一家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她从农商行得到妇女小额信贷10万元,加入到刺绣 ,绣出了自己的致富梦,心灵手巧的吕小红当年收入6万多元,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董事长冯小满认为,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普惠金融服务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破解融资“难”、支持创业创新的层面。西和农商行采取多项改革创新举措,积极落实阳光信贷,营造服务发展的良好“软环境”,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平等、活力迸发的经营环境,大大激发了创业热情。
改革创新谋发展
今年上半年,该行认真落实“量效并举、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按照省联社的总体部署,以做实做优各项工作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谋发展,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及时调整资金配置结构,并以经营体制改革为契机,再造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业务产品,强化业务管理,狠抓优质服务,加强整体联动,实现了稳中有进、良好发展的态势,迈出了加快组建农商行及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截至5月末,该行资产总量达到29.7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2亿元,较上年增加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1.6亿元,较年初上升1.2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7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0.73亿元,为西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信用社到合行,再从合行到农商行,从存款数据的变化就可见一斑,当年农信社支持的困难户如今成了存款大户,营业大厅亮堂了,办公设备实现了现代化,员工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管理服务更加规范,业务发展空间不断增大……
走进洛峪支行的办公室,一面面“先进单位”的奖牌熠熠生辉,昭示着创新发展的成果在闪闪发亮。
然而,谁能想到,6年前的洛峪支行,当时还是信用社,存款仅有1750多万元。短短几年,目前该行的存款达到了一亿两千多万元。提起辉煌的跨越,洛峪支行行长张之浩不假思索地说:“是改革创新给农商行注入了快速发展的活力!”今年以来,该支行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和清收力度,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了全行效益的稳步增长。截至5月末共实现经营收入12698万元,较上年增加1467万元。
大柳分理处与礼县毗邻,承担着14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年逾五旬的谭旺学主任在分理处工作已有27个春秋;提起分理处的变化,老谭如数家珍:“十年前存款仅有360万元,目前达到7800多万元。近几年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农商行成立后,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12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都是大柳分理处提供了信贷资金支持。”
普惠金融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了明确“三农”市场定位,规范信贷管理,该行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加大普惠金融服务等一揽措施,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特别是今年以来,该行大力推进发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新发行飞天IC 卡8446张,发行福农卡1630张;新增手机银行1735户,新增网上银行1593户,新增POS 机28台。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农商行要努力实现由做大到做强再到做优的战略性转变,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让百姓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董事长冯小满如是说。
开拓进取谱新篇
新常态下,实现改制跨越的西和农商行有哪些新的目标和新思路呢?
善谋势者握全局——新成立的西和农商银行,将紧紧围绕地方党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竭诚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同时以普惠金融的理念办银行,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继续加大对“三农”、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的投入。
董事长冯小满表示,只有创新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创造发展力。农商行将把普惠金融服务扎根在沃土里,继续做精“三农”金融服务。准确把握“三农”领域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变化,持续推进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创新开发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三农”金融服务的纵深发展。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农商行将进一步优化小微金融服务,提高小微信贷的管理效率。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维护企业长远发展的源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因此,农商行以“自信开放、包容务实、敬业奉献”为目标,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着力推进“家园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切实增强合行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为银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诚然,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只要善于运用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善于运用创新这个制胜法宝,特别是农商行将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腿长的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开启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新征程,努力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书写新的辉煌!
改革是推动力,必须不断深化;创新是驱动力,必须持续推进;市场是竞争力,必须奋力开拓;政策是生命力,必须牢牢抓住;员工是原动力,必须紧紧依靠。由于西和农商行坚持和发扬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农商行改革的扎实推进,实现西和农信人创建一流金融机构的梦想并不遥远。而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农商行也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创新激活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引擎,不断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鲜活实践范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