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痴迷创新的重汽人

  年仅32岁的赖志永,自2011年从湖南工业大学毕业后,便入职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一头扎进车身部技术创新领域中,心怀对企业的热爱,凭借对技术的痴迷,以“赖志永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导师带徒”的学习培训方式,将技术骨干的技能传授给一线员工。工作室成了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重汽福建海西汽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熟悉他的人说:“别看他年纪轻,但技术上,他可比技术人员还要专业。”

  在赖志永心中,“最感兴趣的就是投入技术创新,迎接挑战。”

思想觉悟争先进,严于律己贵坚持

▲试验驾驶室灯光仪表灯功能

  2011年,赖志永成为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被分配到车身部焊装车间。汽车制造有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焊装车间就涵盖了三大工艺。初到焊装车间,半路出家的赖志永就是“小白”,对冲压、焊接、涂装工艺基本不懂,他从电焊学起,顾不上刺眼的电焊弧光,火花四溅,全心投入工作中。学会了焊接技术,他又主动申请学习涂装技术,天天与油漆打交道,虚心向工友们请教。正是从一线做起,赖志永牢牢掌握了汽车焊接、涂装技术,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善学爱钻,如饥似渴学知识,实践实践再实践

▲检查线束插接口连接

  2014年,他发现车间内的焊钳容易发烫,遇上焊钳发烫,让焊钳降温的水循环却不给力,难以降温,常常是焊钳工作10分钟,休息10分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焊钳频频“发烧”呢?赖志永是个爱琢磨的人。经过多番查看、验证,他带着团队终于找出了原因:H5焊装线上的水管不通畅,弯道多,导致水流太小,降温效果欠佳。不久,赖志永和同事们对H5焊装线的水管进行改造,小水管换上大水管,增加排污口和出水阀。改造后,该生产线不会因为焊钳发烫导致停线,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20余万元。

凝聚智慧,精益求精屡创新,降本增效多成果

▲“赖志永技术创新工作室”成员研究零部件焊接工艺改进方案

  2017年,他发现焊装车间的H3驾驶室本体左右侧围螺母焊接工序劳动强度大,每天需要8名工人同时工作,不时将车身铁板搬上搬下,工人不仅辛苦,而且车身铁板也容易被划伤。赖志永与同事谢义升等人组成了发明小团队,在废旧的车身铁板上做试验。也不知熬过多少个深夜,一次次重复试验;也不知道计算过多少个错误的数据,一次次重复验算答案。终于,赖志永与同事们成功将侧围螺母焊接改拉铆工艺,每年为企业节省90余万元。“原本需8个人配合,每天只能完成100套产品,现在我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200套。”该车间焊工陆哲斌深有感触地说。

  他是一个爱钻研、爱学习的人。2017年,他主动请缨,将工作重心从焊装车间转移到完全不熟悉的涂装车间,对涂装进行“瘦身”,他带领着攻坚团队,反复研究不断试验,最终研究出“湿碰湿”涂装工艺,比原先的“干碰湿”工艺,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该车间的喷漆工刘宝玉高兴的说:“之前我们车间既要上白班,又要上夜班。现在改进后,我们不再需要上夜班了”。不仅如此,能源消耗减半,生产效率翻倍,产品质量更好,成本降低133.6元/套。”

精雕细琢,客户满意立口碑,奉献社会用精品

▲集团专家技术成果验收现场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2018年,他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为了更好的培养、锻炼他,同年5月,重汽海西任命他为质量部副经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以“质量零缺陷、顾客零抱怨”的质量终极目标,始终以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把产品质量关。经过团队的努力,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重汽海西的产品表现不俗,获得了经销商和顾客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庆祝建国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重汽海西生产的“高素质、高颜值、新福建”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就是这样,赖志永执着的从事着他所热爱的事业。多年来,他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8项(含发明专利1项),在全国、福建省的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中荣获多个奖项,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赖志永用努力和付出诠释了责任和担当,他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0年 5月 1日
下一篇 2020年 5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