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夫妻返乡创业 酿酒养猪甩“穷帽”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岑旁村,有一对夫妇,巧念生态农经。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酿酒+土猪养殖有机结合,用酿制米酒剩下的酒糟加上米糠和野菜来养殖本地土猪,充分利用有机资源,走上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一举实现增收脱贫,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附近村民提起吴老前夫妇,无不竖起大拇指。

3月21日,笔者走进富禄乡岑旁村村民吴老前位于葛亮的土猪养殖场,看到吴老前正在忙着喂猪。看见有人进来,他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打招呼,知道我的来意,他敞开心扉,将他和妻子返乡创业,酿酒养猪脱贫致富的故事娓娓道来……

漂泊在外,家中老小无人照看。

由于岑旁村处于大山深处,人多地少,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加上家里劳动力少、耕地少、文化程度低,这成了吴老前家当时难以改变的致贫原因。2016年之前,吴老前夫妇只能靠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他俩长年在柳州市压板厂务工。家中80岁的老母亲和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孩子总是让他们牵肠挂肚,他们在家是否生病?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学习进步?每次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时,看着老母亲挥手送别转身后的泪水,孩子紧抓衣袖、怯怯不舍的眼神,夫妻俩心痛不已。如果在家乡发展甚好,何须在外到处漂泊,让家中老小无人照看。

乘着扶贫政策东风,毅然决然返乡创业。

吴老前一家是岑旁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江侗族自治县将“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各项产业扶贫政策纷纷出台落地。2016年4月份的一天,岑旁村村主任和帮扶联系人通过电话将这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详细的传达给了当时在外务工的吴老前,鼓励他返乡创业。得知这一好消息,吴老前夫妇喜出望外,看到了在家乡发展的曙光“在外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回乡创业才是正道。”他俩毫不犹豫辞工返乡创业。

酿酒养猪,实现增收脱贫。

吴老前了解到,当地人都喜欢喝米酒,酿制优质纯正米酒的人非常少,他看到了发展前景,于是他决定在当地办个酒坊和一个土猪养殖场,将酿酒剩下的酒糟加上米糠和野菜拿来喂养土猪。能源充分利用,减少成本,提高利润,他决定走上一条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致富路。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吴老前放开手脚大干一番。在驻村干部、村两委和帮扶联系人的协助下,他顺利的申请到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当年的5月份他就用这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富禄乡政府所在地租了场地,建起了酿酒坊和养猪场。

万事开头难,因为不懂养殖技术,没有销售经验,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吴老前坚信“勤劳是脱贫致富的法宝”,凭着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劲头,他每天起早贪黑,边摸索门道,边阅读养殖技术书籍,不断积累养殖和销售经验。经过不断摸索和努力,他的酒坊和猪场逐渐走上正轨,2016年,他家出售米酒1000多斤,出栏土猪37头,扣除创业成本,纯赚了2万余元。吴老前一家也从贫困户转向了养殖户,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积极进取,向小康迈进。

2017年,政府向吴老前一家发放了9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鼓励他扩大生产。得到这笔奖励金后,吴老前将酒坊和养猪场搬迁到了福禄村葛亮屯,进一步扩大规模。如今,吴老前年销售米酒1万多斤,出栏土猪40多头,年纯收入3万多元。“党和政府给了我家许多关怀和帮助,这让我信心倍增,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让全家人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吴老前感激的说。如今,他家已经搬进了富禄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侗乡苗寨里的一套四房两厅的安置房,位于321国道附近,交通十分便利,离他的酒坊和养殖场很近,不再需要从村里到养殖场来回奔波。生活环境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学习进步,老母亲也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特别温暖和幸福,令人羡慕不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3月 15日
下一篇 2019年 3月 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