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深入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团委的指导下,中广核各成员公司团委开展了2021年度中广核“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涌现了许多在工作岗位上找问题、想办法、消缺陷、促改进的青年员工,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完成了一批具有创新特色和应用推广价值的创新产品。
时间过的可真快
上次看中广核厉害小哥哥
还是在上次
▼
脑洞大开!看这几个中广核小哥哥怎样破解难题
2021-11-20
中广核这群青年太有料,看完忍不住点赞!!!
2021-11-08
目测要火!这波中广核青年集体搞“事情”
2021-10-26
啊~
今天就来到了
“青创进行时”系列 道
第四期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
总结这一期就是
—————
(
看完来告诉我答案)
今天
咱们来到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简称“中广核研究院”)
看看又有哪些
厉害又好玩儿的
好物件
一只“大龙虾”
解放了“隧洞人”腰杆
项目负责人:刘帅
项目小组成员:李海阳、王海
在台山海底取水隧洞里,一只“大龙虾”正在隧洞的洞壁上爬行,只见它睁着两只大大的眼睛,张开两个大大的钳子,把隧洞洞壁两侧的青口和淤泥“扒拉”进大大的嘴里,所到之处可谓“片甲不留”。
冷源海构筑物海生物聚拢收集智能装备
嘿嘿,经过20多天的奋战,一条长4.3千米的隧洞洞壁两侧的海生物都被“吞噬”的无影无踪。这也意味着这只“大龙虾”成功应用了!
“‘大龙虾’太给力了!这下比以前轻松多了,再也不用担心隧洞内部的施工难题了!”曾经的“隧洞人”苏工开心地说。
你知道吗?这只人们口中的“大龙虾”,就是研究院刘帅团队研发的——“冷源海构筑物海生物聚拢收集智能装备”。因为外形酷似龙虾,而被工程师戏称“大龙虾”。回忆起没有“大龙虾”的日子,苏工下意识地揉了揉略微酸痛的肩膀。
曾经,每到清理隧洞海生物时,清理机器人清理完后,工程师便化身“隧洞人”,穿上反光背心、安全雨裤、安全雨鞋,戴上防护面罩,在隧洞里用铲子在凹凸不平的洞壁上,一铲子一铲子地把清理下来的海生物聚集到一起,再运输出去,每次需要耗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费时费力不说,隧洞里闷热潮湿,不到一小时,全身就湿透了;还要时刻警惕隧洞里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超标的危险。
刘帅对设备进行检查
为实现聚拢收集智能化,项目负责人刘帅带着李海阳、王海组成三人团队,潜心研发冷源海构筑物海生物聚拢收集智能装备。他们研发了一个长12米、臂展5米左右、高3米左右的“庞然大物”——通过机身两侧大翅膀(龙虾钳)的下边缘与洞壁处贴合,将海生物聚拢收集到一起,再送进机身上的收集装置(龙虾嘴)。该智能装备的巧妙设计,解决了洞壁圆弧处无法收集的“老大难”,工程师只需控制设备即可,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冷源海构筑物海生物聚拢收集智能装备”是继“隧洞海生物清理机器人”之后,中广核研究院与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通力合作解决大修现场实际问题的又一成果。其成功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且更加安全,使实施人员从每班10人减少到1人,又提高了作业效率,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试验用反应堆
模拟加热组件研制成功
项目负责人:李亮国
项目小组成员:许严阵、孙振邦
9月10日,试验用反应堆模拟加热组件的1100℃耐高温试验已经持续了4个小时,标志着即将应用于整体效应试验的加热组件试制件研制成功。
反应堆热工水力试验通常采用电加热模拟核释热,高热流密度、耐高温、耐高压加热组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设备。经历此次极其严酷的耐高温试验的加热组件,能够实现模拟原型燃料的轴向非均匀功率分布,摆脱了国外对同类型非均匀加热棒技术的垄断;同时项目组设计了一种间接加热的工艺,可将绝缘与密封难题进行解耦,有效规避了传统高温高压试验用加热棒绝缘与密封两大因素相互制约的问题。
许严阵、李亮国、孙振邦(依次从左往右)
中广核研究院实验所李亮国带领的团队,历时大半年,从深入调研已有加热棒的技术和存在问题入手,完成了包括方案选型、初步设计、系列测试验证在内的全套技术研发。项目团队通过机械结构设计、CFD模拟辅助分析、组件试制、耐高温等试验评估的多次迭代过程进行优化,并完成了最终定型。
本项目中掌握的加热棒相关设计技术也可推广至有类似热源需求的试验及其他领域。此外,项目组在总结试验用反应堆模拟加热组件的研发和应用基础上,发表SCI论文一篇、申请并受理专利一项。
算好中广核自己的“水垢”
项目负责人:蒙舒祺
项目小组成员:阮天鸣、洪亮
反应堆运行中,一回路腐蚀产物在燃料包壳、蒸汽发生器和主管道等区域沉积后会生成类似水垢的物质,就是污垢。
污垢涉及到材料、化学、热工、物理和软件等多个学科,过去中广核缺少系统分析污垢的方法和工具,国内外的公开资料极少。在较难获取外部资源的情况下,由蒙舒祺、阮天鸣、洪亮组成的研发团队从机理出发,一砖一瓦搭建出分析模型和软件。在验证环节,研发团队收集了中广核群厂数十个循环的运行数据,在短时间内开展大量计算,最终论证了该分析方法对中广核在运机组的适用性。
蒙舒祺、阮天鸣、洪亮(依次从左往右)
通过此课题,研发团队在中广核内首次建立了可分析各在运机组燃料污垢、源项和水化学行为的方法及工具,并在若干电厂中开展工程应用,有效解决了电厂实际问题。除工程应用外,此课题还产出了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和1项软件著作权,另有4篇论文和2项专利在审查中。在多次学术会议中,燃料污垢/源项/水化学分析技术均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研发团队成员均表示,当前取得的成绩仅仅是开始。后续希望通过持续收集各在运机组运行数据,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为中广核算好自己的“水垢”。
工程师的第一文献是专利
项目负责人:张显生
“科学家的第一文献是论文,工程师的第一文献是专利”,这是核燃料研发工程师兼知识产权专员张显生一直在疯狂推销的一个观点。在中广核研究院大力培育弘扬工程师文化,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的背景下,这个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践。
专利文献如此之重要,但工程师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却不容乐观。专利知识不足导致不知道怎么查,缺乏合适的检索工具不知道去哪查,内外网隔离不方便查,PC端固定设置不能随时随地查……这种情况需要被改变。面对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张显生负责的“利用专利小程序提升研发人员专利信息检索利用水平”项目应运而生。
张显生从专利文献的利用特点和一线工程师的需求出发,设置了6项对比要素,检索比较了20余款专利小程序,形成3款优选推荐。在优选小程序的基础上,结合核燃料技术领域的具体利用,从专利信息的确定性检索和不确定性挖掘,给出了具体示范案例,并开展培训推广。除此之外,还创造性地将专利小程序应用于专利动态跟踪,满足了项目专利申请统计、协作单位监督、竞争对手跟踪和新兴技术预警的需要。自2021年3月至今,其所在的某研发项目已累积跟踪专利动态80余条,为项目研发攻关和有针对性的专利申请提供了重要支撑。
“利用专利小程序提升研发人员专利信息检索利用水平”项目成果照片
构建知识产权强国,要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利用能力。加强专利文献的检索利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一点点的进步,如涓涓溪流,最终会汇成知产强国时代的汪洋大海。
告别10年手动抑制
象限功率倾斜首次实现自动抑制
项目负责人:黄杰
反应堆堆芯一般分为正北、正南、正西和正东4个象限。理想情况下,4个象限的功率应该相等,但实际上象限之间的功率总会有一些差别。这个差别的最大比值就是象限功率倾斜比(TILT)。TILT过大会危及堆芯安全,因此在堆芯装载方案设计时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目前研究院每年进行约14次换料设计,每次需对2个装载方案的TILT进行抑制,重复性很高,并且10年来一直是手动抑制。手动抑制是通过人为旋转对称位置的旧燃料组件实现的,一般情况下有10个位置的旧燃料组件可供旋转,每个位置的旋转角度有4种,排列组合总数约为100万,手动抑制难度很大。如果遇到紧急换料设计,时间更是不足。
为了解放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黄杰基于SCIENCE V2程序包使用遗传算法,首次实现了堆芯装载方案TILT自动抑制。经换料设计实测,该程序能够提供更好的TILT抑制,并节省工程师90%工作时间。该程序升版后未来也可在华龙一号机组换料设计中使用,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新型非动能遥操作燃料组件抓具
助力换料大修安全高效运行
项目负责人:张志坚
核电站每轮大修在构件池和传输水池充水前,需对换料机和传输系统进行干态检查和功能试验,要求将乏燃料水池内存放的模拟燃料组件吊装至传输水池传输系统燃料篮内存放。
现有作业方式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穿气衣下到传输水池底部,并攀爬到4m高的燃料篮上方,手动操作燃料组件短柄工具进行松开操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支持,才能开展工作。
研发新型非能动遥操作燃料组件抓具,可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难题。
抓具主要创新点,小编给大家列出来啦~
(1)非能动设计远程操作。采用自重式拉杆结构,以非能动方式带动芯杆动作,实现组件的远程夹紧和松开。
(2)全自动夹紧松开功能。采用类似于PUSH-PUSH结构,通过滑销与棘齿滑套配合,仅靠单向施力即可实现夹爪的张开和缩回。
(3)机械自锁冗余设计。采用滚轮式机械自锁结构,在起吊后可实现自动锁定,安全性高。
(4)缓冲式拉力限制方法。采用缓冲式复合吊环结构,解决组件在起吊时突然受力造成的拉力突变问题。此外,还具备应急手动操作功能、信号反馈功能等。
新型非能动遥操作燃料组件抓具模型示意图
新型非能动遥操作燃料组件抓具的研发,在应用后可完全取消人员下水池作业,能够显著降低人员受辐照剂量,避免人员高处作业跌落风险,单次大修可减少大修关键路径约1个工作日,节约人力成本5人,且适用于全部STEP型核燃料组件操作,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指套管清洁装置
项目负责人:吴梦莹
项目小组成员:朱健林
指套管的学名叫“堆芯中子通量套管”,因其大小很像指状而得名“指套管”。
主要作用是为堆芯中子通量探测器提供测量通道。
这根直径5.4mm,长达17m的指套管内壁如何“无痛清洁”,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面对如此狭长且不可达的作业环境,需研制一台自动清洁装置,轻松去除内壁放射性杂质。于是,吴梦莹和小组成员朱健林开启了探索之旅。
在装置研制过程中,指套管内壁的直径和长度为研制增加难度,沿用现有中子探测器电缆结构价格昂贵。于是,自行研制高性价比软缆成为当务之急。
吴梦莹和同事们在讨论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吴梦莹和团队完成了装置的研制。设备主要包括软缆驱动单元、长度计量单元、软缆清洁单元、软缆、卷缆单元、底箱六部分组成。它们分别都有什么“重任”呢?一起来看看~
2.长度计量单元作为软缆在指套管内部长度的标尺,双重校正软缆长度,防止过限或不到位现象。
3.软缆清洁单元将软缆和清洗头带出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回收。
4.软缆是一个“刚柔并济”的载体,将清洁刷运送到指定位置。
5.卷缆单元作为软缆的收纳装置,在驱动电机和卷缆电机配合作用下,完成软缆的回收和布放,并保证软缆不出现折弯、变形等损伤。
6.底箱作为设备基础,将各部分整合成完整设备。
该设备采用一键化操作模式,确认设置参数后直接按启动键,设备完成一次清洁作业,可远程化、自动化操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