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凌晨在金华高铁站检修,22日凌晨在杭州南杭甬场检修……这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电务段信号工、高级技师冯明的日常,一年365天,起码有180个晚上在一线参加高铁检修作业。感受过最寒冷的冬日凌晨,也见过最美丽的夏日彩霞,他说,“我赶上了好时代,党和国家鼓励大家学技练兵,只要我们工人肯奋斗,就有精彩的未来。”
上个月,冯明从北京捧回了全国劳动模范这个崇高的荣誉,但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我要抓紧学更新的技术,带出更多的徒弟。”
冯明(中)在夜间作业。
“活字典”
说话不紧不慢,看起来和和气气的冯明,骨子里却是个不服输的人。
1984年从部队退伍进入杭州电务段工作,在铁路电务方面可以说是零基础,而同事大多毕业于铁路专业学校,差距非常大。“活干不好肯定是不行的。”冯明说,特别是道岔,它是列车运行的“方向盘”,列车换道转向全靠它,道岔的状态直接关系列车是否能安全运行,他不能掉链子。
不服输的他一头扎了进去,翻烂了与道岔设备相关的工务、电务、联合整治等专业书籍,光做笔记就用了21本笔记本。有了理论,更要实践,为搞懂道岔内部运作原理,冯明动手拆道岔,把细小零部件打乱,再一件件量出尺寸确定位置,最后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拼接……正是这样的钻研精神,他在几年时间内成了“活字典”——管内配属的32种型号道岔的上千个标准数据了如指掌。别人找不到的故障点,他能找到,别人束手无策的维修难题,他能手到擒来。
此后,冯明多次在上海铁路局道岔工电联整比赛中获得冠军。2019年他获全国铁路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评为“浙江工匠”;今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毫米
“时代给了我机会,高铁的发展给了我平台。”对于所获的诸多荣誉,冯明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放在了后面。
他的成长离不开我国高铁的发展,他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行,第一次有了时速350公里的列车,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也意味着,冯明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高时速的列车出不得一点岔子。
甬台温高铁线路联调联试前的那个紧张又惊险的晚上,让冯明至今难忘,也时时提醒他,“做这份工作,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宁海站距离永嘉站200多公里,等把锁钩装上,已经是第二天早上6点了。装好锁钩,冯明又和同事赶到温州机场拿厂家空运过来的锁钩,再赶到永嘉站装好。20多个小时的奔波,靠的是“不能出一点差错”的信念支撑着。7日,整条线路顺利通过联调联试,冯明这才敢稍稍松一口气。
这些年来,他先后参加了甬台温、沪杭、宁杭、杭黄等9条高铁线路建设接管,跑遍了近3000公里铁路沿线和所有车站。他练就的一双火眼,甚至可以看出钢轨凹进突出超过0.5毫米的些微差别,把一次次可能发生的故障消弭于无形。
从静到动
如何看出毫米级的差别?这是新学徒最爱问冯明的问题。“除了熟能生巧,更重要的是能从静态当中想到动态的情况。”冯明谆谆教导,飞驰的列车不等人,一旦发生不良,信号工要在几分钟时间内找到问题并解决,责任很大也很值得骄傲。
他说,他们的工作是在高铁停运后的夜间进行的,面对的是道岔里的一个螺丝、一个挂钩这些静态的物件,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时时思考每一个部件对白天高铁运行的影响,“比如道岔心轨里的螺丝,哪怕是1毫米的松动,在高铁高速通过后,道岔转换时会给机械带来几千牛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冯明能快速找到隐藏着的故障点,及时维修并说出原理。理论结合实践,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创立了“冯明道岔整治工作法”,在全国铁路推广运用,成为新手上路的“掌中宝”。他还擅长在问题中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个,申 获奖技术攻关项目12项。
据浙江工人日 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