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千万中国高铁人中的一员。参加工作9年,始终奋战在守护铁路安全畅通第一线。他,“官”虽小,责任大。扼守着石家庄站太青场这个石太、石济客运专线的咽喉,“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始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高铁线路养护维修工作上,带领工区职工坚守实干,驯服了 41组道岔、10条股道、24km正线,保障了石家庄枢纽的安全与畅通。
他就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工务段太青场综合维修工区工长杜广厦。
2012年,年仅24岁的杜广厦成为了石家庄工务段的一员。面对风霜雪雨、严寒酷暑的作业环境,面对清筛、换枕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对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精调会战,骨子里的那份倔强,让他选择了坚持,并在坚持中激发了斗志。短短几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逐渐走上班长、副工长、工长岗位,并先后取得了全国铁路工务系统(高铁)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国铁路劳模等荣誉。许多人赞叹这个青年不简单的同时,更在感慨他是怎么做到的?
想要有所进步,就要扑下身子努力
2013年,北京局举办第一届线路工技术比武。由于业务基础扎实,杜广厦被选送参赛。“技术比武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只有努力,才能抓住它”,他暗下决心。从那一刻起,他认真备战。面对成百上千页的规章和标准,他不死记硬背,而是结合现场理解活学活用。他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按照计划一项一项的去完成。遇到不理解的就四处请教,遇到生疏的东西就去实践。就这样,他一直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份努力,他一坚持就是三年。
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跑,六点开始背诵规章,把前一天未能记住的强化记忆!疑难点摘抄入本向师傅们请教后重点记忆!晚上七点继续开始学习,困了喝杯咖啡提神,晚十二点睡觉前总结学习经验,用“过电影”的方式将知识点相互串联记忆!日常工作中把重点难点写好手抄随身携带,利用走路、吃饭时间反复强化记忆,长此以往。
技术比武造就了他对技术标准的了如指掌,对安全规章的脱口而出。在车间、段、路局的选拔赛中,他一直以第一名的成绩领跑,丰富的经历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在全路高铁线路工技能竞赛中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用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证明了自己。
“想要有所进步,就要扑下身子努力,努力去学习,努力去实践。技术比武是这样,工作更是这样”,杜广厦如是说。
不拼哪来的收获
2017年6月,杜广厦参与石济客专线提前介入工作,负责起石青场精调工作的组织协调。那个夏天,同龄人多在避暑出游,消夏聚会。而他,白天研究图纸、计算尺寸,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使用要求;晚上盯控现场施工,汇总资料。在几个月里,他全心投入,没日没夜,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同事都笑称他为“工作狂人”。而他自己却说:“趁年轻,赶上一次高速铁路的精调,是自己的幸运,也是成长的收获!”
在石济客运专线曲线精调方案设计工作中,面对着庞大的数据量,他结合现场,耐心研究,潜心琢磨,弄不明白请教专家,凭着执着和细心,保证了76条曲线精调方案和5000多个点位设计数据的精准无误。
战胜困难最有成就感
拆除连接钢轨与枕木的零配件,将“摘帽”后的螺丝杆拧入枕木,在改道工具的作用下,缓缓移动钢轨至标准轨距,固定两侧,复位原连接零配件,一处改道作业完成,用时仅需5至10分钟。
凌晨1点,石家庄站太青场没有了白日里的嘈杂,杜广厦和工友们蹲在轨道旁,正在试验将自制的“摘帽”螺丝杆用作特殊改道器的作业效果。这一试验,不但轻松解决了既有连接零配件无法满足轨距精度要求的难题,还提高了近两倍的工作效率,完美的成效让围观的职工们拍手称绝。
近年来,他总结出的道岔“1、2、3、4”整治工作法、轨距精调法等现场实用的作业方法,先后攻克了高速道岔竖切离缝病害、弹条V型扣件系统改道、滚轮调整限制等难题,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
谈到令人头疼的现场顽固病害和生产中的困难问题,他却说:“在我眼里,困难就意味着挑战,战胜困难最有成就感!”
不畏艰难,不惧挑战。杜广厦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务实苦干,超越自我,用智慧和汗水,点亮技艺之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