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前的设计“大咖”
——记炼铁厂机械首席师姜本熹
廿年前,他与团队完成武钢第一套钟式高炉炉顶十字测温系统的研制,为大型高炉操作提供一种先进监测手段。
十多年前,他与同事不懈探索,完全掌握高炉冷却壁后期修复技术,有效延长高炉使用寿命。
四年前,他带领项目组开创性研发出星型拓扑网络供粉系统,年创效益近1400万元。所提出的旋风收粉工艺、利用冗余喷吹系统的方案实施后,节约投资近800万元。
他就是炼铁厂机械首席师姜本熹,两次荣获武钢突出贡献奖,先后摘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武钢科技进步、科技攻关一、二等奖,拥有21项国家发明专利,是炼铁厂设备战线的创新先锋与技术后盾。
现场走出的设计“大咖”
1986年,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姜本熹来到武钢炼铁厂。当时高炉主要装备还是老旧的苏式设备,使他心理多少受到一些影响。随着无钟炉顶等世界先进设备的引进,武钢高炉装备越来越精密,性能越来越强,系统越来越复杂。
设备系统的维护保产工作也越来越繁重。姜本熹知道,要有出色的业绩就必须了解现场设备。为此,钻研图纸、到现场观察及虚心向同事请教成了他累积经验的主要方法。一有机会,他还会到工程组参与设备调试,逐步积累起现场解决问题的经验,高炉各部位的构造也谙熟于胸。
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专业素养,加上宝贵的现场经验,让姜本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入职仅6年,他仅凭一张示意图就完成了武钢第一套焦丁回收混装系统主体设计。该系统投用后,用低价小块焦与烧结矿混装入炉,提高了高炉冶炼强度,还降低了昂贵的大块焦炭的用量。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团队设计完成了武钢第一套有钟式高炉炉顶十字测温系统,使检测精度大为提高,为高炉的操作提供一种先进的监测手段,为提升高炉布料精度打下基础。
工程师就得会自己动手
在炼铁厂高炉检修作业准备会上,时常会看到首席师姜本熹对着幻灯片的抽象线条,准确分析损坏的原因,是什么状况,如何处理。
上世纪,武钢处理冷却壁损坏及炉壳局部发红的唯一手段就是灌注耐火浆料。可因为没有经验,经常连“一两”浆都灌不进。
为攻克高炉冷却壁后期修复这项难题,姜本熹与同事一琢磨就是13年。他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坚持结合现场开展探索。每逢高炉休风处理冷却壁及炉壳时,他钻入管网密布的狭小空间,对着图纸观察定位,指导修复与检验,现场一耗就是十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姜本熹与同事长期探索,灌浆作业从当年的“找不到点、滴水不进”转变成现在的“精确定位、成吨注入”。武钢炼铁由此完全掌握冷却壁后期的修复技术,有效延长高炉使用寿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利器
2009年,7高炉富氧系统管道振动剧烈, 3年里3次改造都没有解决。一旦螺栓振断,高压大流量氧气泄出会造成重大损失。姜本熹来到现场,利用振动理论分析出原因,提出改造方案。实施后几乎感觉不到振动,现场操作人员大为惊讶,以为没有送气。
7高炉集中称量斗连接螺栓断裂,大多数意见是静态拉断。姜本熹运用所学知识,对断裂螺栓断口进行分析并建立载荷图谱,计算出事故属疲劳断裂,据此制订改进方案。
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利器。2010年,6、7高炉铜冷却壁大面积损坏,姜本熹对这些冷却壁结构进行分析与计算,结合现场检测数据,找到设备损坏原因,并据此提出一种板壁结合的铜冷却壁结构及密封装置,形成5项专利。停炉破损调查时,冷却壁损坏实际情况完全验证他的推断。改造后的7高炉冷却壁至今完好无损。
姜本熹牵头研发的星型拓扑网络备用供粉系统,成功将各大高炉与供粉中心站相连,解决了高炉煤粉喷吹能力不足的难题,每年通过增加喷吹煤粉降低焦比创造大量效益,已成为武钢炼铁独有的制式装备。(刘煜堃 杨爱国 孙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