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原出彩做贡献】刘金玉:把煤矿当家的劳动模范

刘金玉,焦煤公司九里山矿供应科修旧利废班班长,工作26年以来,他把煤矿当成自己的家,处处精打细算,修旧利废,单是最近5年半时间,他就累计修理、复用废旧物资价值880万元以上,减少矿井新材料投入2950多万元。2009年至今,他进行技术革新50多项,其中28项获矿科技创新成果。他连续12年被评为焦煤公司“四有职工”“岗位标兵”。2014年荣获河南能源劳动模范、首届最美能源人、焦作市“身边的榜样”等荣誉称号。

将要当废品卖的289台隔膜泵,经他维修后“起死回生”

2010年12月份的一天,刘金玉去掘二队办事,看到机电班的墙角堆放着5台布满煤灰的隔膜泵。一问,才知道这些隔膜泵已经下岗多时,过几天准备当废品上交。“这太可惜了,一台6800元呢!要是能把它们修好,就可以为矿上省3万多元呀!”刘金玉自言自语道。返回车间不一会儿,刘金玉拉着平板车来到掘二队,撂下一句“一个月之内,我修理好再给你们送回来!”就把5台隔膜泵全部拉走。

从那天起,他找来有关书籍反复阅读,研究隔膜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基本维修技术。期间,没有配件就自己加工,加工不了的小配件的就自己掏钱去市场购买。经过反复试验,第21天,5台隔膜泵终于全部修好……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刘金玉和同事们一起,先后修复废旧隔膜泵289台,仅此一项,就为矿上节约资金投入196万多元。

据统计,仅2014年前6个月,刘金玉带领全班员工修复废旧锚杆、地滚、阻车器、手动葫芦等95种废旧物资,修理后按原材料价格30%核算,复用物资价值总额114万多元,为矿上减少新材料投入380多万元。

以矿为家,一年350天他都在矿上工作

在刘金玉创新工作室内,有一间仓库,里边放着很多配件和工具,旁边放着一张床,刘金玉就睡在这里,一年365天,他有350天都睡在这里,什么时候矿上有事,他就什么时候投入到工作中去。

2013年1月份的一天傍晚,五四采煤队机电班长张伟满头大汗拉着一台刚刚从井下运上来的隔膜泵,来到修旧利废班找到了刘金玉。他焦急地说:“刘班长,工作面水大,俺队领的隔膜泵全都运到井下了,现在队里又没有备用的,你看咋办哩?”正准备去吃晚饭的刘金玉得知是井下生产急需,立即脱下棉大衣,换上工作服,拿起工具立刻开始了修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等到隔膜泵修好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看着忙了三个多小时、满手油污的刘金玉,张伟感动的连声说:“谢谢刘班长、谢谢刘班长!”

“我刚干材料员的时候,老材料员特意对我说,只要在材料和设备上遇到困难,你就去找刘金玉,不管啥时间,天有多晚,他都会帮你解决掉,因为他就在工作室里住着。”采二区材料员范海矿说。

2013年5月中旬,采二区在16022工作面作业,上风道需要加装一道气动保险杠。那天,材料员范海矿升井后已晚上十点多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刘金玉。一听说是井下安全生产急需,刘金玉二话没讲起床就忙活开了。先找来保险杠,然后安装气动装置,接着帮着搬运装车,刘金玉忙了两个多小时,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那情景至今范海矿想起来心中仍然涌起一股股暖流。

还有一次,九里山矿井下16轨道安装保险杠,可是气缸上的密封圈用完了,安装工作不得不停下来。虽然一个密封圈不值几个钱,但要让使用单位通过供应科去买,还得打 告、审批、采购,耗费时间不说,还耽误事。刘金玉知道后,就打电话让老伴儿常合民到街头商店里去买,很快,常合民就把密封圈送到了矿上。 “如果我不送来,刘金玉不吃饭、不睡觉也会赶到市里去买,来回40公里,俺这不是心疼他吗?”事实上,工友们都知道刘金玉一家人几乎都把矿上当成了自己的家,为这个“家”办事,他们什么都舍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5月 19日
下一篇 2017年 5月 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