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技术,三门这家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连接件产品自主研发生产

转型升级,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赶超跨越的重要战略举措。三门通顺铆钉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几年通过积极谋划产品创新、引进新项目,为企业快速发展插上了金翅膀,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据介绍,三门通顺铆钉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一次性成型新能源汽车连接件项目于去年6月份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建设已完成90%,将于今年8月份完成厂房验收并进行试生产,11月份正式投产。

“这几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企业要想有新的发展就要走差异化道路。”说起企业为何要转型升级,该公司董事长郑士旺一语中的。

近几年,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郑士旺萌生了让企业转型升级的念头,于是两年前开始着手谋划,通过市场调研,他了解到新能源汽车连接件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建设新厂房、攻克技术难题、引进人才,企业转型大刀阔斧。

能够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攻克技术难关,得益于马奎的不断钻研,而马奎的参与则有赖于三门通顺铆钉对人才的渴求。

马奎2000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成为同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教授,2005年,马奎回到德国,在一家生产轴承与汽车零部件的世界500强企业担任生产技术总监一职,10多年来,马奎在机械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郑士旺向马奎抛出 “橄榄枝”,邀请马奎参与公司新项目建设。

“经过跟郑总的多次接触,他严谨的管理态度以及对做好一颗小螺帽的工匠精神都是我非常认可的,而我本人也一直有着实现进口替代、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情怀,所以今年3月份我决定回来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说起为何愿意放弃德国的高薪回到三门,马奎道出了心里话。

有了人才保障、技术加持,三门通顺铆钉转型升级一路高歌猛进,项目达产后可解决就业人员138人,形成年产300万套一次成型新能源汽车连接件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5.2亿元、年创税收5300万元。

“目前国内在做的这类产品大多借鉴日本、德国的技术,而我们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所以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有信心。项目建成后,对打响公司知名度、塑造品牌都有着积极作用,为我们公司进军铁路、化工、重工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郑士旺说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7月 2日
下一篇 2021年 7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