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军营记忆)初识羊街印象

1980年4月初,我从贵阳的陆军41师政治部,回到曾经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现在仍然还驻守在云南建水县的步兵121团 ( 35212部队 )。

晚上,在贵阳火车站乘北京至昆明的T62次特快列车。

列车进站时,车里挤满了旅客,车门艰难地打开后,车里的人挤不出来下不了车,纷纷从车窗上爬出来。等候上车的人上不了车,列车员示意只能从车窗口翻上车。

上车后,我拿着背包行李挤在车厢里的过道上,列车过了安顺站才把东西放下来,好不容易挤到了我的座位上,三个人的位置挤着四个人坐了一晚上。

列车在黑夜里 “ 哐当、哐当、哐当 ” 摇晃着穿行在遂道崇山中。车厢的过道上挤满了人,连座位下面也睡了人。车厢里空气浑浊五味杂陈,鼾声四起……。

天亮了,列车到了昆明火车站。我出站后,在火车站广场右侧,乘坐 2 路公交车过东风广场,经云南大学门前,至昆明工学院方向的昆明客车西站,购了第二天一早昆明至建水的客车票……。

第二天中午车过江川县城吃过午饭,下午三点过到达公路左侧距离县城两公里的建水县客车站。

这时的步兵121团团部机关,已经不驻在建水的地质队。同时,驻在建水县城东陈官公社的一营,驻在东村的二营,驻在城北建水糖厂的三营,都迁往一个叫羊街坝的地方进行营房建设施工去了。

这也是步兵121团和41师部队(35213部队),自1978年12月分别从贵州的贵阳、安顺、遵义市和息峰县的营房驻地,紧急调往云南马关县边境,参加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后唯一没有回到原驻地军营的一个师。

羊街在那里有多远?等了一会儿,有团里的汽车来接,坐上车往刚才来的昆明方向原路返回,开出约10多公里,过了一个叫罗家坡的路边村寨,又到了一要下坡处便可看到不远的南庄公社时,汽车拐出公路开进右侧全是收割后甘蔗地的乡间泥土路,紧随车后便飞腾起了一条长长的 “ 黄龙 ”。汽车前方的小路边上地里,时不时有几只野兔奔跑……。

一个个矮矮的黄土坡,满目的荒凉景象,不见人家与村寨。汽车上完斜斜的光秃秃的黄土坡后,前面不远出现了一片收割过的庄稼地黄土大坝子,坝子远处边缘是一些只有几米高,像 “人脱落了头发” 剩些枯草的荒山丘。坝子中间一条直直的养护得很好的泥土公路,被两侧高高的桉树遮掩着伸向远处,路的左右全是早已收割后的庄稼地。庄稼地眼前靠山边有一条由东向西8~9米宽的大山沟,上面有一座极不显眼的小桥。

汽车过了架在10来米宽大山沟上的小桥,从桥头开始公路边左侧的桉树旁,沿着公路用红砖砌了一道2000多米的围墙。在围墙的200多米处开有一段10米宽的大口子,算是军营的大门,并没有哨兵站岗执勤。

汽车左转开进一条庄稼地里压出来“ 公路 ”,进到围墙里的一片庄稼地,就到了步兵121团了。

团政治处干事们在团部油毡房院子中

围墙里侧靠小桥头大山沟边,团后勤处紧靠围墙修建了六个车库,顺着山沟边上向西是新搭建的“ 丁 ” 字型的两排油毡房,横着的一栋是 “ 121团营建办公室 ” 宿舍办公房,竖着的一栋是木材加工房,里面安装了圆盘锯等加工木方板材。沿山沟再往里也是用油毡搭建的 “ 日 ” 字型的两个“ 四合院 ” ,这就是121团团部机关。

油毡房的“ 前院 ”有司令部的作训军务股等,横着一栋靠山沟边的头一间是团电影组和广播室。竖着的一栋第一间是通信连的电话总机室,接着是政治处的宣传股、组织股、干部股、保卫股等。

对面竖的一栋油毡房里设有通信连的“ 八一 ” 电台室、通信连设在团部的收发室、团部会议室。“ 日 ” 字中间横的一栋,住有团政委余化周( 有人背后叫他“ 亚非拉” )、副政委张志高、政治处主任杨时胜等人。

院子中经常停了一辆,通信连的圆斗边三轮摩托车,用来每天到县城送信件取 纸杂志信件等。摩托兵是1979年作战时,从南京军区调来的一个瘦小个子老兵。

油毡房 “ 后院 ” 主要住了团长陆林志、副团长庄华山等首长,庄华山负责“ 营建办” 抓营建施工。还有团部“ 小伙房 ” 和团机关食堂炊事班。

我被安排在前院 “ 电话总机室 ” 隔壁的宣传股宿舍,里面住了宣传股长卫兴善、新闻干事张滇峰和我三个人,即是宿舍也是办公室。太阳照射过的油毡房闷热,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泥清味。房间铺了三张床,用床板搭了一张办公桌子,油毡的墙上开一个40厘米左右的方形窗户。

我的工作是: 和新闻干事张滇峰办好团里的《 营建战 》,干事负责采编稿子,我负责 头排版刻板,印刷分发。团首长对这份小 还挺关心,到时间没有看到 纸就会问: “ 小唐, 纸出来了没有?”同时,团会议室的布置,幻灯片制作,绘画美术宣传,电影广播都是我的工作职责。

这时的121团团长是陆林志 ( 8月到北京军事学院驻校学习 ),政委余化周。

团政治处主任是杨时胜,副主任罗余良,宣传股长卫兴善、干事张滇峰、李部芳、王朝宪,组织股长李金林、干事范槐松、刘标峰、白志荣,干部股长王立志、干事龙大德,保卫股长张跃民、胡坤( 前股长 )、干事刘南成,电影组长杜宝玉、放映员吴久其、钱进、小周( 广西全州人后下连队)等。81年李金林任干部股长,调来组织股长许善友、干事孙月峰、褚江云、电影组长阙雄。

紧靠团部油毡房,顺着山沟边往里和团部右侧,是特务连通信连等团直属连队,还有一营、二营、三营营部与连队,搭建的一大片军绿色帐篷( 即后来一营至三营营房这一片)。这时的一营营长是马朝培,教导员罗维俊,二营营长张甫根,教导员李瑛,三营营长吕继友,教导员段克仁。

帐篷右侧旁边的地里,立了两根高高的木电杆,上面加了一根横担,用来挂电影银幕,这是团里的露天电影场。再旁边还立了一根电线杆,上面挂了4个高音广播喇叭,整个121团就驻扎在这样一片早已收割的庄稼地里。

庄稼地里的训练

庄稼地势由近及远向北缓缓的向下斜,至团围墙大门右侧有一段土石坎路,便在低洼处形成了一个浅浅的积水塘。整个庄稼地远远看去一片空旷不见炊烟,西去不远有两三亩烂泥田,再远处周围有一些小山丘,稀稀拉拉长着些杂草小树。

庄稼地里曾经种过葵花 ( 向日葵 ),常有3~5个小女孩手里拿着小枝条一起在地里放猪。

庄稼地向北的一头,800多米远靠小山坡边的地里,是41师炮兵团 ( 35209 )团部的油毡房和一大片部队帐篷。

在这一片庄稼地里,就集中了两个团的部队,准备施工建设各自的新营房。

这时的步兵121团和41师炮团,两个团之间还没有修建起围墙。步兵团的人去羊街农场时,大多数是从庄稼地里直接走过炮兵团,抄近路而去。

炮团旁边的小山凹里,有一座羊街农场的水泥厂。

向北炮团方向,沿红砖围墙外的桉树公路直行三公里多,就是羊街农场。农场是云南司法的第二大农场。桉树公路过了炮团不远,向左直行200多米再右转直行两公里多,两边也是高高的桉树。公路两侧人工开挖了两座大水塘,从这条公路可以去到羊街农场场部的小后侧门。后侧门外紧靠场部,有一个高墙大院的农场分场,还有几栋平房,住了一些司法干警,里面一个农场糖厂,公路边上堆了100多米长三四米宽二米来高的甘蔗渣,农场曾用这些甘蔗渣种植人工菌。

沿农场桉树公路再前行左转向西远去,里面还有一个高墙大院的农场分场,团特务连工兵排去里面采过石料。农场正门入口的桉树公路右转向东直行四公里多,是羊街农场的另一个分场。

从这个分场过去一公里多,沿汽车压出来的路下了黄土坡,是建水的一个水文站。三连连长李宏,指导员李自林,正带领121团的三连驻在这里的帐篷中,每天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挖取河沙,让团里的汽车运回去营建施工。

羊街农场场部,驻有云南红河支队的一个武装守卫中队队部,每个农场分场有一个排的守卫。

羊街农场场部,是一个正方形大院,院子的四面都是房子,大门入口的正面和左侧是2~4层高的青砖楼。院外四周是高高的桉树和一些水稻田,三面是围绕场部的桉树公路。

从121团大门沿桉树公路直行三公里多,就可到农场的大门,都在一条直直的桉树公路线上的左侧。部队的干部战士晚饭后,常沿这条公路散步。

说是羊街农场的大门,其实并没有门而是大院的入口。入口处的路中间有一座圆形的假山鱼池,左侧一栋平房是农场的电影队等,旁边有一个露天舞台和一大块水泥场地。农场大院里正对的办公楼前,有个大花坛种了各种花卉,有吊钟花和以秋海棠竹节海棠为主的海棠花,暗红暗红的叶子粉粉的花簇特别好看。

大门入口右手的平房驻了红河支队一个武装守卫中队队部,后曾发生过一次枪击伤亡事件。

院子里面右侧的一栋平房里有农场的小百货商店,121团卫生队的门诊部治疗室等,就设在这栋平房商店的隔壁。团卫生队住院部借用农场的房子,设在农场大院外去三连的一个路口边。

从羊街去建水县城有20多公里,没有交通车很不方便,在桉树公路上见到的,除了部队车辆就是羊街农场三匹马拉的大车,还有手扶拖拉机。去县城办事只能坐团汽车排到县城方向运货的汽车。

部队的周边一片荒地,部队还没有办军人服务社。因此,羊街农场场部,是干部战士们平时和星期天唯一可以去的地方,散步去玩,去买牙膏肥皂香烟小东西,去卫生队看病。

星期天再一个能去的地方,就是处在半山腰的南庄公社,走小路近道去来得三个多小时。部队有严格的纪律,请假外出是按比例的。

羊街营建施工条件艰苦,昆明军区和二炮文工团来慰问,部队看演出也只能借用羊街农场场部的露天舞台场地。

团里的三连在水文站的河里挖河沙,三炮连在连长赵德田、蒋道才,指导员马云的带领下,从建水县糖厂迁到罗家坡,建砖窑打砖烧砖,团教导队还设在建水地质队旁边的红河通用机械厂,离羊街都远,没有条件来羊街看文工团的慰问演出。

羊街坝地势凸出缺水,周边没有河流湖泊水库堰塘小溪水沟。大片的土地多数只能种植耐旱作物,” 靠天吃饭” 以种植甘蔗葵花( 向日葵 ) 玉米为主。团大门外对面的地里,农场种的都是葵花,长了两米多高,再翻过小山丘的地里种了大片的茉莉花。

部队的用水全靠抽取地下水。一支钻井部队来到这里,竖起高高的钻塔,昼夜不停的在轰隆隆机声中钻向地下深处找水。一次,钻井队在团大门对面地里钻井换钻杆时,一名钻井战士不幸被钻杆击中头部而牺牲。

羊街的风大,春秋两季风特别大,每当午后起风时,漫天黄沙飞舞,五米外看不清人,大有” 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的阵势。部队住帐篷吃饭没有饭堂,干部战士打了饭菜都是蹲在地上吃,起风时风吹黄沙飞,饭菜上常常盖了一层黄灰,也舍不得倒掉。

自卫还击作战后,部队的伙食差菜都没有什么油水,部队大都是18~9岁20多岁的年轻人。刚刚参加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又转向营房施工建设,每天仍然是四角几分钱伙食标准,干的都是长时间的重体力活,正如有的干部说: “ 伙食差人都瘦得跟猴子似的 ”。

这期间,外面的世界已经很精彩了。社会上流行起了跳慢四步探戈,听港台音乐邓丽君的歌,时尚年轻提着饭盒式 “ 小三洋 ” 录音机,留着大包头抽着555烟,喝着汽水香槟牛奶吃面包了。

建水县城的街上就开两三家,一杯牛奶两角钱一个面包一毛钱的店。羊街农场大门鱼池旁边的水泥场地,也开始了慢四步探戈舞和滑旱冰了,而战士们每月还只是6~10元的津贴。

这时期的部队生活是艰苦和枯燥的,羊街又远离城镇。虽然团里每周都要放映一场电影,有新影片更多的还是重复看过多次的老片子。也时常有电影场上的拉歌赛,但更多还是晚上的班务会和呆在闷热的帐篷里,或相互找老乡聊聊天。照常是每天繁重的营建施工任务,如六连的开山采石,五连加工石粉,82无炮连水泥预制件加工,三炮连打砖烧砖,三连下河捞沙,一些连队平整土地挖地基等,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甚至部队连简易的篮球场都还没有。

80年代初的121团大院

艰苦的环境和枯燥的生活,与社会上相比形成了相当的落差。此时,个别的新战士感到不适应,特别是城市兵。80年6月一天夜里,X营X连一个入伍不久的云南籍新兵,竟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改善部队干部战士的需求,团后勤也想办法弄了一辆大客车,做交通车从团里到建水县城运营了一段时间。并购来冰棒机在围墙边的车库里,做起了4分钱一根的冰棒,制作了两角钱一瓶的汽水,深受战士们的喜欢。

1980年7月,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为帮助改善部队文化生活的贫乏,文化服务下部队,整整拉了两汽车18吋的黑白电视机,其中还有一台14吋的彩色电视机,两台 “ 双卡 ” 盒式录音机,包括一台800多元的 “ 神笛 ” 牌录音机,专程来121团供应部队。

团里各营和连队都紧了紧自己的经费,各自购了一台18吋的黑白电视机。唯有一连,连长陈宝成决定在黑白电视机的价钱上,增加几百元购买了当时唯一的14吋彩色电视机。电影组也购了一台600多元的“ 双卡 ” 录音机,本想购的 “ 神笛 ” 录音机,却是别的部队早已订购的。

各营连都有了电视机后,文化生活算是有了较大的改善,战士们晚上不再感到枯燥无聊了,也不再把看电影当成唯一的奢望。随着《 敌营十八年 》《 加里森敢死队 》等电视连续剧的不断播出,庄稼地里的121团,每到晚上各营连都把电视机搬出来,放在营连部外面的帐篷前,远远的看去一片“ 星星点点 ” 闪耀,最亮眼的还是一连那台14吋的彩色电视机了。

121团的干部战士们,就是在羊街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以军人优良的作风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用双手在一片庄稼地里,建设起了自己崭新的军营。

唐勇 2022.1.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1月 6日
下一篇 2022年 1月 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