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10日电 题:他们,将在“太阳”里过除夕
这个大科学装置的设计寿命在20至30年,对于2006年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来说,15岁的它已步入中年。回望来时路,它成绩斐然:6岁,它实现长达411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创下当时世界纪录;11岁,它实现长达101.2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成为首个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13岁,它在1亿摄氏度的温度下维持等离子体稳定运行20秒。
“经历96000多次放电试验后,它更热、更稳、电流更强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王腾博士说,此时它需要提升“内力”,迎接下半生的挑战。去年7月起,这个“人造太阳”开始新一轮升级改造。
此时,“人造太阳”的主机真空室洞口大开,露出“真容”:环形的通道只容一人通过,四周的内壁布满线圈,这里是等离子体“疯狂”燃烧的地方。35岁的胡凯正从洞口钻出,过去半年,身为EAST升级改造项目内部施工负责人的他与30多位团队成员,几乎每天窝在“太阳肚子”里。
他们在给内真空室的腔体器壁“贴砖”——更换靶板。这些靶板距离燃烧的等离子体最近,要承受残酷的粒子轰击,需要具备极强的耐热能力。过去靶板都是由石墨材料制成,如今换为钨铜材料,“2013年,我们更换了上偏滤器的靶板,这次要把下偏滤器的靶板也换掉。”胡凯说,这等于给内真空室换上了“铜墙铁壁”,能够获得更高的热负荷功率。
每块靶板都需要以特殊的螺栓固定。最近一周,工作人员李欣雨都在和这个小零件打交道,她要将堆在面前满满几大盒子的螺栓、螺母、垫圈一一理好,提前拼装。“我这边提前分好类,也是给整个组装进度争取时间。”她说。
“第1周清洗、拆第一壁瓦片,第2周拆高场、测上偏滤器误差……第30周安装下偏滤器模块……”施工现场,一张每周工作安排表将近15年来最大的这一次升级改造工程分步拆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