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长隧的守护者

全长20.05公里的乌鞘岭隧道横穿祁连山山麓,既是兰新铁路的 “咽喉”,又是整个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 “亚欧大陆桥”的海拔最高点。自2006年开通运营以来,武威工务段乌鞘岭隧道综合养护工队的职工们克服隧道内作业粉尘污染严重、空气稀薄等困难,发扬 “高寒不惧寒,有难不畏难”的班组精神,时刻确保隧道的安全畅通。

在隧道内检查设备是最辛苦的,职工要步行10多公里,不要说干活了,走路都得4个多小时。大家经常是早上进隧道,干完活后从隧道出来已是日落西山,四处炊烟升起。列车在隧道经过时,飞扬的粉尘经常呛得职工喘不过气来。他们虽然戴口罩,但是从隧道出来口罩都已是黑色。原工队工长、现在的车间副主任陈国祯在2011年的一次检查中因感冒发烧,职工劝他不要进隧道了,但他却说: “我可以坚持,这一点小病不碍事,轻伤不下火线嘛。”10公里的线路,他一步一弯腰、一道尺一道尺地检查。他跌倒了好几次,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

工队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每名职工的作业行为。有一次在兰新线下行方向作业,职工小张在作业中未将螺栓拧紧。工长王亚军在作业后回检中发现,严厉批评了小张,并将螺栓拧紧。事后,他主动跟小张谈心,对他讲: “我们养护的是特长隧道,关系到铁路行车的安全,不要小看一个螺栓、一块垫板,一点都马虎不得,我们要在工作中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隧道内的温度反常,夏季外面酷暑难耐,可是进入隧道,寒风刺骨;冬季外面冰天雪地,进入隧道闷热异常。不少职工因此得了关节炎、风湿病。职工们养成了准备两套衣服上班的习惯,进隧道内作业穿一套,到了隧道外面再换另外一套。

乌鞘岭隧道综合养护工队的全体职工在接管隧道之初,就立下了打造一流先锋维修工队的铮铮誓言。为提高设备质量,他们提出了 “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检修标准。现任工队工长王亚军、副工长贾允明带领20多名职工狠抓线路病害整治,并把轨距标准正负误差分别提高了3毫米和1毫米,全面推行 “零误差”养修标准。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乌鞘岭隧道线路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设备养护合格率和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

这支隧道养护工队像守护神一样,昼夜守护着隧道的安全畅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6月 2日
下一篇 2016年 6月 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