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年危机来临时,发现自己是定制化螺丝钉

刚跟一位原行业的老朋友在微信上聊聊近况叙叙旧,朋友跟我说了他最近的境遇,让我感慨万千。35岁上下,中年危机来临,不仅如此,我们还很容易成为定制化的螺丝钉,换个地方用不了。

故事一

朋友是位资深工程师还是项目经理,所在单位因为项目没中标,团队就地遣散了,朋友失业。慌乱之中到处投简历,同时发动人脉帮忙找工作,但因为行业趋势严峻等原因,有面试也最终不了了之,没有企业愿意聘他。

行业内找不到,就跨行业找,结果更惨,电话都没有。

失业在家半年,朋友迷茫,苦恼又焦虑就去经常去娱乐场所娱乐和赌博。

最后在朋友的积极联系下,外地的某公司聘了他,这算暂时安顿下来了。

但是,他需要重新从基层做起且要还要背井离乡,朋友刚结婚没几年,要还房贷和支付奶粉钱,孩子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却发生了这样的变故。

38岁,在某行业工作了15年,算是行业资深人士,但一旦脱离行业和企业,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定制化的螺丝钉,哪都不需要他。

突然失业找不到工作,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搁谁都崩溃,没沉迷赌博是万幸。

故事二

某个非常著名的企业工程师、他负责的业务在缩减人员,最近一个关系好的同事也离开公司去创业了,他突然觉得:自己也要做些改变,来未雨绸缪。

他打算转行去一个相关行业。但是,信心满满地投了几十份简历,几乎没什么回音。唯一拿到的一个offer,对方公司开出的薪酬只有现在的60%。

他完全想不明白:工作10年,公司的培训接受得不少,自己的表现也属于中上游。怎么都不会想到,出了公司,竟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4岁,半失业状态,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慌的事情。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突然发现自己奔波了10年,攒下的经验都不被社会所需要。

故事三

丹是一名80后,十多年前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学历。考大学时哲学专业是被调剂过来的,丹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淹没在浩瀚无尽的哲学研究领域,她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想要在职场中历练历练。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丹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学校的保研名额,正值迷茫的张丹接受了学校的保研机会,读了三年研究生。

25岁,丹研究生毕业。 一边是导师力劝她留下来考博未来留校任教,一边是自己内心焦躁不安的心,她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能一眼望到未来,这样的生活简直太糟糕了!

“我先去外面闯闯,实在不行再回来考博。”这是丹当时的决定。

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找工作时光,她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唯一愿意使用和发挥的优势就是英语,但比起英语专业毕业的同龄人,丹的竞争力还是差了一大截,做不了特别专业的工作,最终她来到了一家外企,做起了销售工作。

据丹描述,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坐在电脑前和外国客户进行在线及邮件交流,她蛮喜欢公司的氛围,同事们的关系很融洽,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27岁到33岁这几年,丹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角色转变,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的大事。

33岁的丹修完产假回单位上班的时候,不禁为自己这些年来没有跳槽感到庆幸,毕竟大家都熟悉了,家里孩子临时有什么事打个招呼就能溜回家照看,除了工资不尽如人意之外,她非常满意这份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

不久前公司开了一次大会,大意是公司这两年业务下滑的厉害,总部决定清退一部分员工,而丹就在清退名册之内。

丹一听脑袋就炸了,顿时慌了神。

她找到曾经的导师,希望还能回来读博,导师无奈地摇摇头:“现在我们的课题压力也很大,更希望招年轻的研究生。你现在年龄大了,这些年的专业恐怕也丢的差不多了,如今还有了孩子,你的精力和时间如何能和刚毕业那会儿相比呢?要我说,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上班,照顾好孩子就好了。”

丹的鼻子一酸,她刚想说自己很快就要没工作了,但忍了忍,最终没说出口。

丹感慨万千:“我曾经那么意气风发,总以为人生可以随时重来,现在才发现,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根本没有重来的可能。”

对丹而言,前面的路确实一片迷茫,这些年下来,她显然把自己培养成了一枚“职场螺丝钉”: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她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只能试图抓住考博这一根最后的稻草维系所谓的稳定,但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

当中年危机来临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是职场定制的螺丝钉。

20多岁,刚工作的前面几年,只要肯努力、资质不太差,成长都会是线性的,职位晋升、薪资增长也都是线性的。但是,差不多工作8-10年之后,30多岁,进入了中层,大部分人的成长和晋升都停滞了。

是因为向上的坑少了吗?实际上,每年的人才 告都表明:对于高级人才,公司求贤若渴,最缺的就是他们。挖一个高层,光猎头费甚至都上百万了。所以,并不是“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这么看来,如果说20多岁解决的是活下来的问题,那30多岁就是解决你未来几十年活得好不好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到了这个阶段,就走不上去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 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很多人到30岁,换了很多工作,每份都不怎么相关,都只有1年左右经历,都是底层,所以能力也一般。但即便如此,你去问他们,他们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价值观边界。

可以说,30岁以上的人,看简历就能看出他如何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

先成才,再完善自我,这是中国式教育的路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但是,对于自己要什么、是怎样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很重要。

但是,一旦到了职场,光职业就有近2000多种,再加上行业的维度,选择就更多。如果你对自我的优劣势完全不清楚,很容易无所适从。即便一辈子都在转行,也转不完。

20多岁的时候,年少轻狂,但是有犯错机会和犯错资本;但是到了30多岁,如果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边界,接下来的事业、人生都不会太顺利。

而这里的边界包括什么呢?有能力,有价值观,有需求等等。

2. 觉得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奶头乐(Tittytainment)”,提出者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

20多年前,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

会议上,这些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世界上会有20%的人占有大多数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这两群人之间会发生阶级冲突,世界会成为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世界。

谁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给那80%的人塞一个“奶头”,让这些所谓loser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

奶头包括——

发泄型娱乐: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口水战……

满足型娱乐:肥皂剧和偶像剧、 道明星丑闻、真人秀……

失败且辛苦的大众们不知不觉地在“奶头”中乐不思蜀、丧失思考能力,从而无力反抗精英群体。

我们去看那些“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已经不能想爱谁就爱谁了,还不能让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之类的话,哪个不是商家鼓吹出来吸引普通大众冲动购买的?

如果一件事情,只是为了获得短暂的快乐,那最好是不要去做。

30岁了,你是愿意在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拼搏一下,成为那20%?还是安心于“奶头乐”?

3. 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另一半身上

如今的教育行业,有些现象匪夷所思:家长们为4岁孩子 一个2万的英语课程,眼睛都不眨,但是为自己 个2000的课程,心疼半天。在很多兴趣班里,都能看到:孩子在里面学习,家长在外面走廊玩手机。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多30多岁人士的奇怪选择。

想起了那个放羊娃的故事:

“你放羊做什么?”“赚钱。“

“赚钱干什么?““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生娃。“

“生娃做什么?““放羊。”

孩子,大概就是很多30岁人士生活中的那只羊。但问题是,如果你自己很强,自然可以给子女很多机会;如果你自己一般,不管投入多少,他们大概率还不如你。

那么,话说回来,对于大多数30多岁的人来说,既无法像20多岁那么拼命了,但又有生活压力,可以做些什么来对抗风险呢?

1. 多看宏观,避免成为定制化的螺丝钉

我跟很多读者交流,常常也发现,他们在一个行业多年,却只知道自己手头的工作,对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了解,隔着一个团队就好像隔着一个行业一样。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工人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家公司,从老板的角度肯定是提高效率、多赚钱,所以必然走向专业化分工,一个工作切成很多块,每个人都终日重复其中某一块,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对人的依赖。越大的公司,这种现象越明显。

但是,这对人才是灾难性的。因为你在大企业里可能成为了一个人才,但是,是企业定制化人才,被体制化了。就像一颗螺丝钉,尺寸和材质只能用在某一个地方,挪到别处去,根本用不上。

我们一直在诟病所谓“体制内”,但是,在一个大公司终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沿着既有的路线一步步升职,何尝不是“被体制化”?

所以,即便在大公司工作,也需要把自己从螺丝钉思维中拔出来,你需要仔细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这个行业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你现在的岗位在行业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拓展的视野,至少成为一个比螺丝钉更大的零件。

2. 多尝试一些领域,培养通用的能力

要想不被定制化,除了拔高思维高度、理解企业全局之外,还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万能材料,做成螺丝钉也好,变成锤子也罢,去哪儿都能用。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不变的因素。而这一点,在任何领域都尤为重要。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人们常问我,未来十年,什么会改变?人们几乎从来不曾问我,未来十年,什么不会变?”

他觉得,这个世界不管怎么变,都很难想象,人们有一天会希望物品价格越高越好,物流速度越慢越好。所以,这两个因素就是不变的因素,做好这些,比每天追逐变化要有效得多。

那么回到职场上,什么是那个不变的因素呢?答案是:核心能力。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总需要沟通吧?做到上面总需要领导力吧?总需要分析问题吧?汇 都要做PPT吧?

当然,如果你的工作每天就是做做助理,连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没有机会。那么,也可以有其它方法,比如,业余时间学习一些课程。

更好的提升能力的方式是什么呢?如果可能,你可以做一些兼职,比如在朋友的创业公司帮帮忙,得到一个横向成长的机会。再比如开一个小店,理解商业社会如何运转等等。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公司身上,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成长。

30多岁,是时候抬头看看主宰自己的命运了,我们可能会遭遇中年危机,更别让自己成为一颗定制的螺丝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5月 11日
下一篇 2018年 5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