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被钢钉击穿胸膛,却不敢说,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钢钉击穿胸膛是什么感受?

光是看到这句话,都感觉痛。

近日,常州一名6岁女孩随爸爸到工地玩耍,在收拾工具回家时,女孩不慎触发气钉枪。

一枚钢钉直接“穿膛”射进孩子胸膛里去了。

由于没有立即流血,女孩怕被父亲责备,便一直隐忍不敢说。

直到晚上胸口实在疼痛难耐,女孩才告知父母。

被送往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7厘米的钢钉距离心脏仅26毫米,女孩与死神擦肩而过。

孩子现在已基本康复,有惊无险。

但细思之下,不免难过:

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为什么孩子宁愿忍着钢钉穿膛的痛苦,也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半分?

评论区有句话说的很扎心:

很能理解。可能和父母说了得到的也不是他们的关心和安慰,反而会先被骂得狗血淋头。

是啊,多少孩子不管是磕了碰了还是伤了,都是能不说就不说,除非扛不下去了。

仅仅因为怕挨骂。

同样因为害怕责备,河南一个9岁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半年前,孩子一不小心被狗抓伤,一直不敢和家人说。

后来在和自家小狗玩耍时,小狗刚好舔了他右手有伤口的食指,他再一次隐瞒了家人。

最后,因为错过了打疫苗的最好时机,导致狂犬病发作,抢救无效去世。

悲伤之余,不禁令人感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受伤后,都拒绝向家长求助?

孩子为什么宁愿忍受伤口的痛,也不愿承受父母的责备?

教育家尹建莉说:“孩子宁愿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妈妈只会责备我,从不关心我”

小时候在外面玩,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破了。

哭哭啼啼回家找妈妈,结果被妈妈劈头盖脸一顿凶。

“和你说了多少次不要跑太快!”“下次再摔回来我就揍你!”

当时的我只记住了妈妈的愤怒,却忽略了之后妈妈为我上红药水时的温柔。

后来再摔了跤,都是藏着掖着,不敢让她知道,好几次伤口都严重化脓。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爱与会爱是两码事。

父母以为“爱之深,责之切”,习惯用责备来表达关爱。

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爱,也没办法反省“我错了”,而是深切的体会到“我让爸爸妈妈生气了”。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曾说:“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所以他会把父母责备式关心理解为:受伤=犯错=责备。

所以当他受伤时,便会对父母关上求助的大门。

宁愿独自承受一切,也不愿在心里多挨一刀。

“我从不敢向别人求助”

我大学的时候有个室友,特别地“独”。

独来独往,形单影只。

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忙着交际,打的十分火热,特别是一个寝室的。

她呢?不爱说话,也不怎么搭我们的话。

得,谁喜欢热脸贴冷屁股呢?随她“独”去吧。

事情的转机是大一的下半年。

有一天我们几个室友从外面吃完饭回来,发现她坐在寝室里发呆,灯也不开。

一开灯,发现她的脸肿的老高。我们都吓坏了,连忙上前关心她,问她怎么了,有个室友还去拿了毛巾给她敷脸。

没想到感情从不外露的她居然嚎啕大哭起来,抱着递给她毛巾的室友哭了很久。

我们以为她是脸太痛了,却不知道她是第一次尝到受伤后被人关爱的滋味,感动哭了。

她说她被不太熟的学长告白,学长被拒绝之后竟然直接扇了她一巴掌,可能是仗着她没什么朋友,也没有可以求助的人。

她说小时候向父母求助,总是被责备,时间长了,就习惯一个人消化所有的事,也不愿意再向别人敞开心扉,更别说交朋友了。

童年受伤时,父母每一次的责备,每一次的泼冷水,都是在孩子伤口上撒盐,都是在加速情感链接的断裂。

“最怕自己活成父母那样。”

早上吃饭的时候,女儿又把牛奶打翻了。

看着一地的玻璃碎片和她小腿上被玻璃划到的伤口,我的怒火噌噌往上窜,对着女儿劈头盖脸地一顿痛骂。

她把头埋得低低的,两个小手攥得紧紧的。

那一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战战兢兢,不知所措的我。

是啊,我曾经也暗暗发誓,长大后肯定不会像父母那样教训小孩。

可不知不觉中,我竟也活成了父母那般。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那么生气?

原来内心深处,我一直没有长大。

当孩子犯错时,我潜意识是推卸责任,不愿承认是自己没有看好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会反复强调:“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因为责备可以减轻自己的愧疚感。

原来即便我们已为人父母,却依旧是那个害怕责备的小孩。

“治愈孩子,现在开始还不晚。”

明明是关心,可脱口而出的话却变了味。

明明心疼到要死,可表现出的脸色却是愤怒。

这样的情形,家长们应该没少体会。

没有教,只有训的发泄,本质上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比如孩子摔跤了流血了,我们先别急着责备。先问问孩子,疼不疼?没事了,妈妈来帮你包扎。

等包扎完了,孩子情绪稳定了,再问问他,怎么摔跤了?是不是跑快了?还是路上有几颗坏坏的小石子?

最后再引导孩子思考:下次还要不要跑这么快了?道路崎岖的时候,是不是该小心点?

不可否认,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情绪激动。

但平静过后,她还是很诚恳地和女儿道了歉,并取得了原谅。

父母要知道,我们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如果伤害已造成,请及时放下身段和孩子道歉,并告诉他:“不管怎么样,我都爱你。”

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受伤犯错,请多一点爱与宽容,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让责备寒了孩子的心。

最后,献上一首黛安·仑曼斯的诗,与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柔的诉说

我会多用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

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

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愿我们都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责备,让孩子在温柔与爱的包围中,慢慢长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0年 6月 5日
下一篇 2020年 6月 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