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镜头逆袭记

随着技术不断革新,随时随地可拍的全民影像时代已经到来,专业相机成为不少人出行必备,作为核心部件的镜头也进入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视野。可提起相机镜头,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大概率会是尼康、富士等国外的几个品牌。有成熟的国产镜头吗?产品质量如何?品牌竞争力如何?其实,近年来国产镜头正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在行业承压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镜头市场长久以来多被国外品牌垄断,但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国产镜头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品牌,并在行业面临多重压力以及传统优势品牌的竞争夹缝中,抢抓契机逆势崛起。

成熟国产镜头崭露头角

过去数十年,相机镜头市场大多被日本、德国品牌所垄断。彼时,我国摄影光学发展速度缓慢,只能生产简单的中小孔径普及型民用镜头,镀膜水平差,反光较严重,整体水平较低。2000年后,起步较晚的国产光学行业奋起直追。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国产镜头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全球光学镜头产业正逐渐向中国转移,初步打破了原有的垄断局面。

同时,随着“90后”“95后”等群体成为新消费主力,国货品牌整体迎来新的发展窗口。许多年轻人追求品质化、个性化和性价比,倾向于购买文化属性更强的产品,追捧本土文化和本土产品成为潮流。“国货崛起”浪潮给国产镜头品牌带来了发展契机。

对许多摄影爱好者而言,购买国产镜头是情怀,更是现实需求。近年来,多家相机厂商发力无反相机(即微单相机),其发展迅速并抢占了部分传统相机的市场份额。为了迎合当前相机小型化趋势,镜头越做越小,要求的精度越来越高。但原厂相关镜头产能跟不上、产品种类少、价格不断上涨,让微单相机爱好者无所适从。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巨大,消费者渴望国产镜头崛起,让大家可以购买到质量过硬、价格适中的国货精品。

庞大的消费需求,催生国内器材市场水涨船高。近几年,一些国产镜头厂商崭露头角,在众多国内外展会上都能看到中国镜头的身影,如老蛙、七工匠、中一光学、永诺、唯卓仕、岩石星等。

国产镜头在国内市场叫好又叫座、销售额不断提升的同时,使用场景也不断增加,不少摄影爱好者主动为其代言,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体验视频和样片,国产镜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国产镜头厂商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唯卓仕是深圳市爵影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目前唯卓仕生产的镜头已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占比七成左右,有不少镜头受到国外用户追捧。”深圳市爵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锦辉说。安徽长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镜头品牌老蛙镜头在国外不仅受广大摄影爱好者喜爱,职业摄影师也在广泛使用,BBC纪录片《绿色星球》、好莱坞电影等都曾选择老蛙镜头来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

全行业面临多重压力

国产镜头交出这份成绩单绝非易事,因为整个镜头行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1亿像素”“30倍变焦”“超大广角”“3个摄像头”……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拍摄能力突飞猛进,手机使用场景和可拍摄题材越来越多,借助便携、操作简单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摄影的主流设备。这种变化直接带来相机和相机镜头市场份额的下降。数据显示,相机市场从2012年的1亿台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830万台。相应的,全球相机镜头的销售数量也从2012年的3110万支下降至2021年的980万支。

除了手机产品的挤压外,受芯片紧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各大传统摄影器材厂商纷纷出现供货不足、价格上涨等现象,整个行业似乎都慢了下来。

富士今年一季度曾发布公告称,受全球芯片紧缺以及疫情散发对零部件乃至商品供应链的影响,富士部分商品供应紧张甚至缺货,并且此种状况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部分厂商的新品遇到了未上市即延期的尴尬,索尼今年3月份发布了一支全新电动电影镜头,但随后宣布仅能在夏季上市,另外多数器材也持续缺货。

让本就不太景气的镜头市场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部分产品价格上涨。

一方面,镜头厂商因原材料和运费上涨等原因提高镜头出厂价格。比如,今年4月1日起,佳能中国对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尼康对北欧地区全面涨价;索尼也宣布修改、提高产品出货价格,调价幅度为3%至31%。

夹缝中寻得崛起发力点

正在爬坡期的国产镜头遭遇整个镜头行业的困难期,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危中寻机,国产镜头在行业困境中找到了发力点,在夹缝中迅速生长并得到市场认可。

近期,国产镜头不断发力,频频发布新品镜头。如七工匠5月6日正式发售“文”系列M28mm F5.6镜头,铭匠光学7月15日开售APO-M 35mm F2镜头,老蛙继5月29日发布可360度旋转的24mm T14转角镜头后,7月18日又发布超广角新品镜头CF 10mm F4.0 Cookie。

根据对焦方式的不同,目前国产镜头可分为两类。一类充分发挥手动优势,通过差异化路径获取市场,生产一些难以做成自动对焦的超常规镜头,如老蛙的超级微距100mm F2.8镜头和大光圈33/50 F0.95镜头,七工匠的180度超大广角7.5mm F2.8镜头。岩石星走品牌差异化路线,赋予镜头趣味性,发布的移轴摄影镜头广受好评。另一类拥有自动对焦技术,主打性价比。这类镜头大多是轻量化镜头,小型定焦,价格却远低于原厂镜头。如广受摄影爱好者喜爱的唯卓仕85mm F1.8,价格不到原厂镜头的一半。

七工匠则是将品牌定位在产品差异化、高性价比,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更多选择。2016年,7位摄影发烧友在深圳创立了深圳市七工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七工匠已研发出多个系列近50款镜头,多款获得业内奖项。公司总经理刘家昌说,“我们的镜头因为高性价比,广受消费者好评,目前已经达到14.5%的市场占比”。

摄影爱好者思路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并购买了七工匠的35mm F1.2镜头,在谈使用感受时说,“镜头的手动大光圈增加了摄影趣味性和作品随机性,价格不高,做工却拥有金属质感,确实是物美价廉”。

以研发转接环起步的唯卓仕,在发展中意识到自动对焦镜头的市场需求大,于是在弥补国内市场相关产品空缺的同时,着力满足消费者对自动对焦镜头国产化的需求。“作为为数不多的国产自动对焦镜头厂商之一,我们对标国际厂商,目前已推出30余款镜头,工艺、品质和产品性能都经得起市场检验。”戴锦辉说,“我们的定位是高性价比,让消费者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

北京摄影文化 副会长、摄影器材专家陈曦认为,“国产镜头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从只能做UV镜等辅件到生产国产镜头,不仅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打破了国外品牌对镜头市场的垄断,也通过差异化发展弥补了部分市场空缺”。

国产镜头虽然起步晚,却在多重挑战下迎头赶上,并迅速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用高品质和高性价比回应市场需求,为国产光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研发夯实发展底气

当前,我国已拥有完整的光学产业链,能够满足各个阶段光学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逐步成为全球光学元件、组件与整机的加工制造中心。

对光学及镜头行业发展,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三五”产业技术能力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光学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在光学加工设备、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光学仪器设备方面的设计和整体制造能力;“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一线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建立国家创新中心,推动技术之间的合作共享。

老蛙镜头2016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范旭明说,“这个证书不仅是企业综合实力达标的有力证明,更是对长庚光学和老蛙镜头产品影响力的肯定”。“对唯卓仕这样的创新研发型企业,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成长。”戴锦辉说。

除了政策支持,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也是国产镜头跨越式发展的底气。

唯卓仕拥有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产品迭代速度较快。“从光路设计、材料生产到最后组装,都由自己的工厂完成,几乎每个环节都把控在自己手上。”戴锦辉说。唯卓仕在镜头方面已经拥有31项相关专利。

研发费用比重较大的还有老蛙镜头。“我们营销费用很少,资金基本上都用来研发了。”范旭明说,“只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符合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定位,否则营销再多也没有用。”目前,老蛙镜头自主研发的超广角、人像、微距、变形镜等镜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共13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证书19个。

从飞跃太空到扬帆海内外再到每一个摄影爱好者手中,国产镜头发展日新月异,在专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还注重贴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今年下半年,唯卓仕将推出变形宽银幕的电影镜头。“国外品牌的一支电影镜头可能要卖十几万元,让大部分低成本电影拍摄用户望而却步。我国电影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电影镜头需求日益增加,这将是我们研发布局的一个方向。”戴锦辉说。

“从用户需求出发,开发出特色实用的镜头,摒弃低价走量的思维,将中国智造发挥到极致,才能推动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让国产品牌走得更远。”范旭明说。

国产镜头厂商的地缘优势明显,能够更广泛、更迅速地听取用户建议并进行改进提升。比如唯卓仕通过市场调研发现80%的用户更喜欢有级光圈,便改进新一代产品功能以适应用户习惯,镜头上市后广受好评。

叶广杰谈到国产镜头的改进速度时颇有感触,“国产镜头的一大优势是更新速度快。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反馈给国内厂商,可能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改进。但如果是国外产品,我可能都联系不到人”。

政策的大力支持、持续的创新研发以及广阔的市场需求,都给国产镜头发展带来信心,也满足了许多消费者的期许。

“经过多年积累,国产器材发展趋势很好,已经告别了劣质这一代名词,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了国外镜头厂商,已经在主赛道上参与竞争了。”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小红书摄影博主小詹说。“我对国产镜头充满期待,只要有适合的镜头生产出来,我就愿意尝试。”摄影爱好者王杰认为,“未来国产镜头可以参考国产手机的崛起路径,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逐渐提升品质。”

“国产镜头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需要更多的消费者给予支持。在原材料、芯片短缺的情况下,国产镜头厂商要通过分工协作来整合产业链,继续用优质产品为自己代言。只有靠品质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获得消费者青睐,才有赶超的可能。”陈曦也提醒国产镜头厂商,“国产镜头已经迈出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在提高自身生产工艺和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知识产权、卡扣专利等问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8月 12日
下一篇 2022年 8月 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