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白坞土纸
大鄣山乡白石源地处江西省婺源县北部边陲,距县城近四十公里。白石源·白坞村是江姓族居村落,古称椿源,属济阳江。据《济阳江氏统谱》载,伯益辅佐舜有功,季子元仲受封于江国,因国得姓江。春秋时期废江国为济阳(今山东),故称“济阳江”。
唐僖宗光启三年,丁未年,公元887年,二十八世祖江尚质,任歙州护军兵马使。
江尚质儿子江洪,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始迁婺源·谢坑,今婺源段莘·江村。
婺源济阳江主要聚居在段莘·江村、东山、上晓起、西源坦、赋春·虎溪、清华·花园、白石源·白坞等地。
△婺源徽学群友大林提供
济阳江氏名人江人镜(1823—1900年),字云彦,号蓉舫。婺源上晓起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任镶白旗汉学教习。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任内阁中书。后任军机章京、内阁侍读。同治九年授山西蒲州知府。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任两淮盐运使。有大功于朝,授一品顶戴。
江峰青(1860一1933年),字湘岚,号襄楠,晚号息庐老人,婺源段莘东山村人。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由浙江嘉善知县累官至道员,大学士。宣统年间任江西省审判厅丞。一品封典授荣禄大夫。
民国初奉母命还乡,被公举为安徽省议会议员,并任婺源县紫阳学社社长,兼商、农、教育会会等职。
一生著作颇丰,能诗善画,为官开明,大行义举,捐资并总纂民国庚申年《婺源县志》。常言:“官尽一分心,民受一分富”。
大鄣山乡三条源,白石源、洪源、考源,属白石源最富。白石源三个村,白坞、双桂、白山村生活水平在全县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这和当地的物产,毛竹、做纸有很大关系。
白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甚好,粉墙黛瓦,古香古色。门前绿水,屋后青山。依山傍水,山环水抱,小溪潺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白坞土纸,婺源人称毛长纸。色泽淡黄,没有任何染料和添加剂,卫生无毒,质地柔软,吸水性强,易化解,易燃,轻飘。主要用于卫生,写毛笔字,丧葬,祭祀等方面。
现在的用途和古代相比已经极度萎缩,仅作为宗教活动,祭祀,丧葬用品方面一息尚存,风雨飘摇。
1.斫嫩竹
每年农历四月,小满前后就要开始斫嫰竹,当年生的嫰竹刚散开竹叶,显得格外清新,身材修长,婷婷玉立。竹根部的笋壳还未完全脱落,村民们就陆陆续续的整装而发,腰系一把镰刀,带上中饭,绕上几里山路,去自家的山场竹园砍嫰竹。
茂林竹海,松涛阵阵,郁郁葱葱。山间跳动的小溪,从不停歇的哼着悠扬欢快的山间小调,不知疲倦的迎来送往。一拨又一拨的村民上山而来,背竹子下山。渴了就喝口山泉水,累了就坐在竹荫下,靠着竹子小憩一会。时间充足,打个盹,眯一会也未尝不可。自家的活,没人催,没人赶,只要不误了时节,慢慢来,悠闲自在。
2.腌料
背回来的嫰竹要一节节锯下来,长短根据料塘大小而定,剖开八片,六片,四片都行,一层一层的铺在料塘里,并撒上生石灰(石灰窑里烧出来,未加水,任何加工过的),铺一层嫩竹撒一层石灰,就和家常腌酸辣椒差不多,铺平铺实,横竖错开,一层横铺,一层竖铺,最上面要多撒些石灰。层层码好后,压上大石块,浇上清水,一般都要灌至没过嫰竹一尺为好。遇上清水的生石灰瞬间溶解开来,冒着淡淡的灰烟,立马发烫发热起来,咕噜咕噜直冒泡,整塘的水象要被烧开一样,这个时候人员一定要保持距离,注意安全。过个一、二天才会冷却下来,腌制过程至少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才能腌透,腌熟,软化。
3.洗料
腌好的料还要经过清洗。把满塘的石灰水放掉,捞出纸料,仔细清洗一番,一定要洗干净,不能有石灰水残留。再把料塘冲洗一下,然后把纸料重新放进料塘,堆在一起,压实,加水,助它发酵,腐烂。也要两个月以上,才能彻底腐烂。
4.碾料
捞出彻底腐化的纸料,先上榨脱水。现在的村民很聪明,都是自制的工具,两根罗丝杆固定在厚实的木板上,脚底垫空,把料放在两根罗丝杆中间,再压块木板,这木板按罗丝杆的距离钻两个眼,对上眼,垫个垫片,套上罗帽,罗帽边上焊两个把手,方便下旋,用力。工具简单,相当实用。榨干水分后,就用石碾反复碾压,碾碎至棉絮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完全分丝,细化,起绒。碾料要均匀,上下翻动。
现在的石碾都改为电动,不但省力,还比以前用水碓木舂碾的更细,更容易绒化,省料,不浪费。
5.做纸
将碾好的料倒入纸槽,放入清水,滤掉残渣,捞出竹皮纸筯,搅拌一番。使纸浆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双手端起纸簾抄入纸槽,左右前后微微摆动一下,让纸浆均匀的平摊在纸簾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湿纸页,轻轻端出水面,移至纸槽外的纸堆上,将纸簾往两根竖起的挡板上一靠,轻轻掀开纸簾,一张湿漉漉的毛长纸就暂时完成了。
抄一张码一张,当湿纸堆积到一尺多高的时候就要上榨,让纸内的水缓缓的流出,循序渐进,切忌一次用力过猛,榨一次再歇一会,再榨。也不能榨得太干,以防掀纸时粘在一起,容易揭破。
6.掀纸
接下来就是掀纸。这可真是细致活,没有一点功夫根本做不好,一张一张要完整的掀下来,特别是边角最容易撕破,湿纸的的强度还是很差的。
先用手指起开一小叠,把纸角往上捋一捋,纸角分开,然后用手指夹住,往前掀至纸张的大半,轻轻自然放下折好,贴上,再掀第二张,第三张,掀开的距离呈向后递减。掀个十来张,湿纸一头就呈梯次对折状,然后轻轻抄起这十来张湿纸,往竹竿上一挂,自然风干,最好不要晒太阳,否则就容易起皱,不平整。一叠一叠的往竹竿上挂,一叠十来张,也不用个准数,随手就行。
7.成捆
等竹竿上的湿纸完全干透后,再一张一张的撕下来,理好,码放整齐,一般四十八张成一刀,二十六刀成一捆。过去还分担,一担多少刀,都有个准数。
现在做纸改良,各家的纸张大小,每刀的张数都各不相同,根据自家的销售行情,客户需求,反馈信息,自由决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适应市场变化,抓准行情才能卖个比较理想的价钱。
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白坞土法做纸,完全原汁原味的继承和保留着传统技艺。但是,这传统做纸周期长,从嫰竹到成品将近半年之久,做工辛苦繁重,做纸下半年的多,天寒地冻,冰霜刺骨,既使戴着皮手套,穿着雨靴,扎个皮围裙,时间久了,还是很冷的,生冻疮是肯定的。利润薄,挣钱少,用途窄,产品单一,现在很多家庭作坊都荒废了,关门歇业。宁愿出门打工,远离故土,也不愿接手做纸的手艺。
江上其是白坞的村民,江氏六十七代孙,从祖上迁居白坞就开始做纸,代代相传,从未间断。他家的造纸技术在当地相当有名气,为人诚实守信,信誉特好,每刀纸四十八张从来不变动(白坞土纸是按刀卖的),除非客户要求增加或减少张数,或大小尺寸。老少无欺,真不二价。他家的纸常常供不应求,顾客盈门。
可是,近些年做纸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人工、材料成本大幅提高,实在是难以维系。他也曾出门打过工,工资待遇也很不错,但是他心里还是割舍不下祖宗传下来的老手艺,人在外地工作,心念家乡,和妻子商量,毅然决定辞职回乡,重操旧业,默默坚守,必须守住这份产业,不至于断送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有口饭吃就足够了。
借此机会,呼吁一下全社会,给予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份温暖,一份呵护,特别是对依然默默坚守这份老手艺的传承人给予大力扶持和鼓励,为后续传承,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尽快搭上婺源全域旅游的顺风车,走出一条集旅游观光加技艺传承,实地体验和现场参与,良性互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白石源竹林一万六千多亩,茶叶近千亩,柽籽八百多亩。人口约二千二百人左右,从里到外,白山(姓吴)、松坑(姓程)、双桂(姓胡)、白坞(姓江)都有土纸手工作坊零星分布,竹林资源极其丰富。冬笋,春笋,干笋,三笋当家。
白山有婺源第二高峰五股尖(海拨1618米),第三高峰鸡笼尖(海拨1264米)。还有一座叫天上堂的高山,产的茶叶可以和大鄣山顶的云雾茶相媲美,只在伯仲之间,养在深闺人未识。
飞泉流瀑,山高林密,野生动物多有分布,有狗熊出没,村民曾被伤害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深山峡谷,原始森林,千万不要一个人单独行走,最好是结伴同行。其中以猴子最多,总搞破坏,常把竹笋给糟蹋了。还好猴子光吃笋不伤人,和谐相处。
1948年中共皖南地区前进委员会机关就设在白山村。据说松坑现在还有个兵工厂遗址,实属难得,弥足珍贵,值得保护,永久保存。
红色资源,加上手工作坊这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在明天,游客盈门,蜂拥而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