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大凉山腹地,有一个世界瞩目的地方——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50年来,“嫦娥”从这里奔月,“北斗”在这里组网,“风云”自这里升空……
这个被群山环抱、充满神秘的山沟,在当地百姓口中有着一连串其貌不扬的名字“赶羊沟”“菠萝沟”,却是享誉世界的航天城,中国航天的探月港、北斗港。
一座小城深藏着的精神地标
巍峨的塔架,傲立群山之间,挣脱峡谷束缚,剑指天宇。一旁,“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巨幅红色鎏金标语,积蓄着中华民族腾飞的底气,激荡着中国航天登攀的脉动,令人肃然起敬。
当铿锵的读秒渐渐远去、当火箭的尾焰融入天际、当成功的欢呼慢慢消散……喧嚣过后、回归平静,聚光灯外,大山无言、流水有声,宁静与平凡才是这座城和这群人最真实的模样。
年逾半百的老专家,临近退休依旧日日奔走在发射场的角角落落;身材娇小的女系统工程师,换上工装像民工一样爬塔架拉电缆;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离开都市选择深山义无反顾坚毅倔强……正是这些如螺丝钉那样平凡的人、如按钮那样平凡的岗位,才汇聚起万人一杆枪的宏伟事业,才创造出中国航天乃至世界航天的诸多奇迹。
一个信念两代人的坚守
20年前,当汽车一路辗转,驶入安宁河谷,发射塔架越来越近,22岁时的赵宇,对即将开启的工作生活充满了想象。
车行到站,赵宇见到了航天城和航天人的模样。山很高、楼很矮、路很远,有人扫马路、有人在拔草,有人扛管子、有人拉电缆……一切都跟赵宇的想象不一样,却又是最真实的出场。
分到动力岗位的张青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场景——加注技师刘哲理激情昂扬地讲完推进剂抢险泄回的经历后,还没等他们从紧张崇拜的情绪里回过神来,就呼着号子扛着管子上了塔。
而张新华走近通信点号的第一天也被深深地震撼了。带他的师父林义勇,不仅徒手画出了错综复杂的设备电路图,还标出了密密麻麻的按钮,为他讲解着原理和方法时,眼睛里始终泛着光。
把热敏纸铺满一桌子,赵宇也学着司长哲的样子,一遍遍判着数据、练着内功,再也没有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家;住进点号的张新华,和林义勇一样爱上了山顶的静,啃完了系统的几大摞书,不仅能画出电路图,还能动手修设备;与推进剂打上交道的张青,撰写方案有系统工程师如履薄冰的细致,拆装管路也有“航天民工”热火朝天的干劲。
隔绝外界的嘈杂,丢掉社会的浮躁,心无旁骛地钻研成长,精益求精地砥砺提高,两代人用守望腾飞的信念,把山沟寂寞的生活过出了激情燃烧的味道。
伴随着“北斗一号”“嫦娥一号”的陆续升空,发射场告别了寂静和平淡,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光时刻。当媒体的聚光灯投向这群默默无闻的航天人,他们却格外淡定,一如默默无闻的常态,该回想的回想,该预想的预想,该归零的归零,一切又重新出发。
一座小城深藏着的精神地标
10年前,博士毕业的郑刚,没有留在繁华的城市,而是回到了生养他的凉山。
为什么是发射场?郑刚的回答简单干脆,“它看着我成长,带给我梦想,这是我的家乡。”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或毕业于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拥有博士、硕士高学历;或出生于沿海东部富足的家庭。即便生活工作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与外面的繁华相比,今日的大凉山依旧艰苦。但来到这里后,他们却无一例外地读懂了这行标语,于是坚定地留了下来。
工程师韦中伟从“数据女王”何京江的手中接过了中心机的重任,成了数据处理系统的骨干,还爱上了加班里的灯火。
郑刚带着几个20出头的新人组了团,向中心职能拓展的全新领域发起挑战,从零开始的探索异常艰难,他们却倔强地坚持着向前。
早已拥有精细化智能预 系统的气象团队,至今依旧保留着手绘云图的传统;博士、硕士云集的系统工程师队伍,恪守着“双想”“五按”“四检查”的质量制度,每一次都如履薄冰。
当一枚枚火箭从大凉山升起,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进军太空的速度和高度,新一代航天人和他们的前辈一样,成了那敬业乐业、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颗颗螺钉,凝聚起了西昌航天追梦、奋斗、创奇迹的磅礴力量。
当南海椰林出现一座更加年轻的城。城的最中心,卫星测试厂房的顶端依旧高悬着“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巨幅标语。
在这里,年过半百的郭学文二次创业,从零起步,带着新的一群年轻人搭建起了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预 系统;在这里,白发苍苍的车著明潜心着数据处理新的登攀,儿子车云力追随父亲的脚步,也成为了航天人的一员;在这里,已是加注系统专家的张青和年轻的工程师孙一龙如同忘年的兄弟,携手研发了全新的低温动力加注系统软件,为大火箭的腾飞注入了动力……
老中青三代的并肩是同一种精神的传承。从西昌到文昌,“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早已铭刻进西昌航天的血脉里,活跃在中国航天的脉动中,见证着风雨,也将涵养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