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课文记不住,记奥特曼名字很清楚:小小卡片缘何有如此大魅力?

“大家都玩,一定是因为好玩!”今年9月即将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北京男孩恺恺,自从3年前接触奥特曼卡片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暑假,家长管得没那么严,恺恺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买卡片和玩卡片上。

恺恺最早接触奥特曼卡片是在幼儿园,上一年级的时候开始迷上了玩卡片,经常央求爸爸妈妈给他买卡片,被拒绝后就找爷爷奶奶买。让恺恺妈妈担忧的是,今年暑假,恺恺几乎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在家、出门甚至睡觉都抱着卡册,一边翻还一边念叨各个奥特曼的名字,“背课文记不住,记奥特曼的名字倒是门清”。

一张小小的卡片,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形成卡片置换文化,为融入圈子而购买

北京男孩豆丁今年8岁,买第一包卡片是为了融入“圈子”。

“班上至少有一半男生都在玩,下了课就一起讨论抽到了哪张牌。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他们,这个好玩在哪,有个同学直接扒拉我说‘不懂别在这站着’。”豆丁说,为了能“站在圈子里”,他就让接送自己放学的姥姥每天给他买一两包卡片。

上小学五年级的北京男孩轩轩也有相似的遭遇。“班上有个同学花了1万多元购买卡片,拥有的卡片填满了好几本卡册。有时候同学们都围着看、一起讨论,我也想凑上去,但人家根本不搭理我。”

这也是不少小朋友最初购买奥特曼卡片的原因。当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开始玩卡游,并相互交换收藏、展开交流时,卡片置换的文化就会在班上流行起来,吸引更多小朋友加入。

其中,不乏单次购买金额较大的。11岁的子航在班级里是公认的卡片“收藏家”,而要得到这样的“地位”,他每周购买卡片的费用都在百元以上。

对此,在北京某小学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的杨老师认为,大家都玩的时候你不玩,你可能就没法融入这个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买卡集卡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有的未成年人通过积攒、交换、赠予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寻找新的友谊。

购买卡片像拆盲盒,具有初级博彩性质

采访中,不少小朋友说起奥特曼卡片时如数家珍。

“奥特曼卡片分为不同的稀有度等级,从 R、SR、SSR到SGR、UR、MR等,稀有度越高的卡片攻击力通常也越高。”子航说,要想在同学间炫耀一下,必须得有一张高稀有度的卡,而为了获得这种卡就需要不断地购买,且新发售的卡一定比以前发售的卡攻击力更高、更炫酷。

据介绍,卡片的主要玩法是集换式游戏,不仅可以用来对战,还会不断推出新的系列、款式和套装。因此,抽到稀有卡成了无数未成年消费者的梦想,但用“过来人”的话说,就是“玩家永远在收集的路上,却又永远无法拥有全部稀有卡片”。

“商家根据动漫形象开发卡片,将卡片作为商品对外出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商家将所谓的稀有卡片,随机与普通卡片放在一个包里销售,便具有博彩的属性了。”杨老师说,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游戏行为,而是流行于未成年人群体之间的一种初级博彩行为。

卡片聚会享受赞叹,卡片对战疯狂买卡

“放学回到家,小区里的小朋友们就会带着卡册一起出来玩,展示卡片,或换卡、送卡。如果有人拿出一张绝版SP卡,大家瞬间就兴奋起来,一堆人围着他交流,这就是卡片聚会。”今年8岁的小涛是一个卡片“发烧友”,相比别的小朋友,家里开超市的他站在了卡片“食物链”的顶端。

用小涛的话来说,他轻易不出手,只有遇到了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收藏家”才会和他们换卡。在这种聚会上,别人有的稀有卡小涛通常都有,“我就是享受来自其他人的赞叹,比如‘你咋有这张卡了,这张只能在一弹荣耀里才能抽到’,这种懂行人的夸赞听起来最爽”。

此外,互相送卡还是低龄卡友们社交的一种方式。“有一次,好朋友送了我一张假卡,我发现后就决定以后再也不把他当做好朋友了。”豆丁说,如果有人送了自己真卡,并且还是稀有卡,那这个人以后就是自己的“铁哥们”了。

除了换卡、送卡,卡片对战也是受访卡友们的兴趣所在。

恺恺说,对战的规则非常简单,一般大家会先判断卡片的真假,之后根据各个卡片上标注的防御和进攻数值一较高下。为了避免一直输,大家新增了石头剪刀布的玩法,根据输赢定对战输赢,输方需要将自己对战所用的卡片送给赢家。

“如果可以通过对战赢得一张自己没有的稀有卡,那简直是幸福感爆棚。”恺恺说,对战是他买卡片的主要目的,有时候对战输了,自己就疯狂买卡,恨不得立刻把所有的卡片都赢回来。

豆丁正在利用这个暑期研究对战战术,目前的“研究成果”是:R卡等级最低,可以先出等级比较高的卡,赢别人的卡;如果只剩R卡,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赶紧撤离,等自己抽到高级卡再与别人对战。

谈起卡片眉飞色舞,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采访中,多位家长都表示无法理解为何小孩子会如此喜欢奥特曼卡片。“我不觉得这些卡有啥价值,不懂这些卡片的魔力在哪,但孩子一有空就摆弄,谈起卡片眉飞色舞。”一位北京家长忧心忡忡地说道,“夏令营说太热不想去,网课说太累也不上,每天就窝在小区附近的公园里琢磨卡片,感觉这孩子要‘废’了”。

“我们班有几名同学,以前还是班干部,后来渐渐迷上了卡片,学习成绩退步;他们还总抢其他同学的稀有卡,被老师发现后严厉批评了。”轩轩说。

因为沉迷卡片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案例,在受访同学口中比比皆是。

对此,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教育专家宗春山认为,青少年以游戏为目的,希望购买奥特曼卡片的本质是娱乐和社交。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盲盒式卡片、盲盒式文具等带来的刺激感,远胜于传统游戏。与成年人购买盲盒不同,未成年人对这样的刺激抵御能力更低。而面对盲盒这种新鲜事物,我国尚没有对盲盒类产品销售制定全国性法规,让未成年人过早接触此类商品是否合适,值得商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多给孩子一点陪伴。

一些孩子沉迷卡片消费无度,法官提醒:家长应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消费观

据了解,“光之英雄”奥特曼几代传承,是许多人童年闪耀的回忆。而今,奥特曼凭借卡片在青少年中又一次掀起热潮,纠纷也随之产生。

近日,浙江省永嘉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小学生花费数千元购买奥特曼卡片引起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小汤今年11岁,就读于永嘉县某小学。2021年4月开始,小汤看见学校附近一家店铺在出售奥特曼卡片,其后多次使用自行保管的压岁钱购买,家长发现时已累计消费7428元。

小汤家长认为小汤年纪尚小,不具备独自处理大额款项的能力,要求店主金某退还其在店里消费的钱款,被金某拒绝。其后,小汤家长以店铺违法经营且多次诱骗小学生购买高额玩具为由,将店铺及经营者金某诉至永嘉法院桥头法庭,要求退还所花费款项。

无独有偶,奥特曼卡片之风也在杭城刮起。杭州樊女士10岁的侄子趁父母不在家,拿自己的压岁钱去购买卡片,不到一个月就花了上千元。当樊女士带着这些卡片去找店家要求退货时,遭到店主赵某拒绝。赵某表示这些卡片数量过多,不一定都是在自家店内购买的,并否认存在诱导销售行为,同时认为小孩子买这么多卡片回家,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阻止,是家长的问题,不能怪罪商家。

这样双方僵持的现象在一些游戏充值纠纷中也存在。

最近,台州市路桥区的刘女士碰上一件挺上火的事——账户里的钱无缘无故少了好几千元,一查竟是自家“熊孩子”惹的祸。小颖今年刚满10岁,是一名在读小学生。疫情期间,因女儿上网课需要电子设备,刘女士便将自己的手机留在家中方便女儿学习。可谁知小颖在学习之余,玩起了手机网络游戏,并悄悄记下妈妈的付款密码,背着她往游戏里充值。短短5天时间,小颖陆续充值了十几次,累计金额达3500余元。

嘉兴市嘉善县13岁的浩浩被网上的一款部落游戏吸引,并偷偷用母亲手机向该款游戏充值虚拟游戏币“宝石”,金额高达4万余元。浩浩母亲发现上述行为后,遂以浩浩法定代理人身份将运营该款游戏的某科技公司诉至嘉善县人民法院,要求返还转账充值的钱款。

在警方、法院的介入下,这些案件最终都以调解的形式结案,卖方退回钱款,买家监护人则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些沉迷买卡片、充值游戏的孩子,基本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行为到底在法律上如何认定呢?浙江法院的法官指出,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人民法院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后果,以及标的、数量、价款或者 酬等方面认定。

在认定未成年人购买行为是否有效时,法院一般会综合考虑当下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总体生活、购买行为与购买者生活关联紧密程度、购买人是否可以理解购买行为并预见购买后果等情况,并结合购买实际花费金额、时间跨度等因素综合判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8月 2日
下一篇 2022年 8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