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6日,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先进材料创新展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展会定位“高、精、专”的小型高端专题展,展示反映我国材料科技创新发展的优秀成果,重点展区包括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特殊材料等。各类先进材料纷纷亮相,一大批新材料领域院士专家云集。
“我国复合材料要赶上国外水平,还需5-10年努力”
踏入展厅,国产大飞机C919模型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此次先进材料创新展览会中,C919的亮点在于后机身主体结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志强介绍,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占比是衡量飞机先进性的主要标准之一。C919作为我国首架国产大飞机,其使用的复合材料比例已经超过波音737和空客320。在C919大飞机的生产过程中,海鹰特材利用以往积累的航天复合材料技术,结合民用客机要求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主研发形成了软膜成型技术。高志强还透露,对于即将推出的C929大飞机,它的复合材料比例将达到50%。C929的研发也会带动国家大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发展。
对于我国的复合材料产业,侯晓院士介绍说,中国的复合材料总体上处于第二代复合材料的阶段,对于性能更强、更抗冲击的第三代复合材料,我们还处于突破关键技术的阶段。要赶上国外水平,还需5-10年的努力。
“自主品牌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现在海外华人都在说,中国有新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高铁。不仅如此,高铁还成为了李克强总理出访的两张名片之一。而我们这个展台就介绍了高铁的三个新技术。”方岱宁院士团队带来的三项新技术分别是全复合材料磁悬浮列车悬浮架结构、轨道交通用减震扣件及合成轨枕、高速车轮材料与结构。据他介绍,复合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自重轻,从而可带来节省油耗、提高运载能力和增加射程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谈到自主创新,方岱宁院士毫不犹豫地回答:“自主品牌才是我们企业的生存之道。”他介绍说,之前谈到中国高铁,材料过不过关的关键就是轮轨。“以前我们的轮子、轮轴和轨道全部只能从日本进口,而现在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技术封锁”,“再也不用看国外的脸”。只有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别看这么一颗小小的钉子,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生物材料的发展不能一味跟跑,要跨越到前沿”
传统观念认为无生命的生物材料不可能诱导组织和器官再生或形成。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及其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确证无机的磷酸钙陶瓷可以诱导骨再生,建立理论雏形,首创新一代人工骨——骨诱导人工骨并取证投入临床使用。这项技术被国际上评价为“划时代地宣告再生医学骨诱导材料的到来。”,是对中国和国际肌肉—骨骼系统治疗的突破性贡献,引领了生物材料的研发。
材料可诱导骨骼再生,是否还可以诱导其它组织呢?
2009年,在骨诱导基本理论上,中国科学家继而发现材料亦可诱导软骨形成,并由此提出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又有了较大的突破,相继提出中枢神经再生材料和韧带再生材料。其中,中枢神经再生材料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