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之后,大家痛心地发现,他竟然是红军师长王光泽。
当年,王光泽消失之后,组织上不断地派人打听他的消息,而这一找就是48年,没想到如今他已经成了一堆白骨。
1903年,王光泽出生在湖南衡山县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6岁时被一位私塾先生看上,收为弟子开始读书识字。
王光泽学习非常努力,别人需要一年半载才学完的《三字经》,他三个月就已经是滚瓜烂熟了。
可好景不长,由于王家太穷,吃饭都成问题,王光泽不久便辍学了。为了生计,王父只好将儿子送到地主家,做起了放牛娃。
不过父母觉得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他们认为王光泽如此聪明应该掌握一技之长,这样才能赚取更多的钱财。
于是王光泽开始学习一门技术,想要通过这个办法来替父母分担,他在县城内找了一个木工学徒的工作,就这样当了八年的学徒,也学到了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本事。
但是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国难当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志之士在全国各地掀起革命浪潮,王光泽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心里早已萌生 效祖国的想法。
在他的心里,中国共产党是为国为民的一支队伍,逐渐在心中燃起革命的熊熊火苗。
1926年 由蒋介石发动的,联合国内“统一”的北伐战争拉开了序幕。
在此次动乱中,王光泽参加了当地腰陂镇的工农联合会,并且在这个工会中接受到了反革命的熏陶,对资产阶级代表的土豪剥削进行了反抗,并将获取的物资分发给贫苦百姓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王光泽为了摆脱敌人的抓捕被迫回到老家,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1930年,革命组织来到王光泽所在的地方,顺应老百姓的要求,建立农会和工会。身为群众代表的王光泽,因为之前的努力付出,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还当上了工会主席。经过一些考验后,王光泽顺利加入党组织,以党员干部的身份,参加了许多爱国斗争。
1931年,通过赤卫队的不断宣传,很多爱国人士陆陆续续加入其中,赤卫队扩建成了警卫连,而王光泽也顺理成章地担任连长。后来,因为王光泽在担任连长期间表现优秀,不久就被调到茶陵县警卫营担任营长一职。
1933年,茶陵县警卫营又扩编为了茶陵县独立团,王光泽担任独立团的团长。
从警卫连到警卫营再到独立团,王光泽从连长一直做到了团长,这背后他经历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这其中必然少不了无数次的浴血奋战,而两年之中连升三级,也势必是党组织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
1934年8月长征开始前进行的西征时,王光泽的职位是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的团长。作为开路先锋队,他们在其后两个月的时间先后突破敌人的数次封锁,跋涉上千里,终于与红二军团在川黔边境胜利会师。
蒋介石得知红六军团和红三军成功会师后,非常恐慌,急忙加大兵力向川黔边境进军,想以此阻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扩大武装力量。
当时国民党军的兵力是黔东独立师十倍还不止,在敌我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想要拖住他们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红军指挥部决定,军团主力向湘西进军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为了继续在黔东地区的斗争和牵制敌人,掩护军团主力进军湘西。决定成立黔东特委,留红六军团的一部分战斗人员和伤病员,红二军团的一个游击大队以及一些地方武装,组成了黔东独立师,由原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段苏权担任黔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王光泽担任黔东独立师师长。
根据党史相关记载,这支黔东独立师主要作战力量为地方独立团的500多人,而红六军团留下的伤病员为200多人。武器装备方面,有重机枪16挺,轻机枪2挺,步枪300余支,就是这样一支人员短缺、装备不足的红军部队,却在黔、川、湘等地,牵制了近万余反动部队,他们不畏艰苦,英勇作战,先是转入梵净山区,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以打游击战的形势准备长期与反动部队作战,而独立师每到一个村庄,打土豪,分粮食,使得他们受到不少底层劳苦农民的欢迎。
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王光泽带领独立师的战士们,先后与敌人战斗了20多次,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给敌人造成了更大的恐慌。然而他同样吸引了敌人的眼球,胜仗打得越多,那道催命符也离他越来越近。
国军高层为了对付他们,又抽调了更多的兵力,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王光泽很快意识到敌军的想法,立刻就带着部队进行转移,他们翻山越岭,穿过密林沼泽,避开敌人的主力部队,在这种险象环生的情况下顺利逃脱。
1934年11月26日,王光泽率领独立师转移重庆秀山县邑梅镇。此时的独立师已经精疲力竭,后面还有贵州军阀王家烈和四川军阀刘湘的军队追击。独立师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令原本就不利的状况雪上加霜。
刚到地方突然遭遇敌人埋伏,王光泽与段苏权奋击抗敌,在激烈的战斗中,段苏权受了很重的伤,无法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行。
王光泽思考后决定将政委段苏权安排在一个农户家里养伤,并且留下了充足的物资,便带领着大部队继续转移别处。
在黔东独立师抵达干坝子的当天傍晚,王光泽召集仅存的百余名红军战士们,含着泪对他们说:“同志们,眼下我们势单力薄,没有子弹,没有粮食,再这样打下去会败得更惨,现在我们要尽量减少牺牲,化整为零,分散着冲出去,能活下来一个是一个…”
分别的时候,王光泽再三命令,突围成功的兄弟们不要回头,自行去追赶主力部队。战士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向王光泽不舍地分别,执行长官的最后一道军令。
当兄弟们的身影消散全部在夜色中,王光泽擦去脸上的眼泪,开始了自己的突围之路。王光泽经过一番变装就向四川边界走去,但是因为口音问题,被敌军发现。后来他被送到公所中,被人认出他就是独立师的师长。当地旅长田冠伍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刻派人将他送到旅部,并且向自己的上级刘湘请功。
川军最高将领刘湘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策反王光泽。可是面对敌人许诺的高官厚禄,王光泽丝毫不为所动。
王光泽还指着前来劝降的第四旅旅长田冠伍的鼻子大骂,田冠伍大怒,命令部下对王光泽严刑拷打,最后竟然将一副沉重的脚镣锁在了他的双脚上,并用烧红的铆钉钉死。这也就是人们在48年后发现王光泽尸骨时,他为何带着沉重镣铐的原因。
同年12月21日的时候,四川军阀刘湘已经彻底失去了耐心,向田冠伍下令将王光泽就地处决。不过,田冠伍因为敬佩王光泽的骨气,所以并没有按照指示就地处决,而是将他绑在椅子上,送他到邬家坡的荒地上后才执行枪决。
王光泽牺牲的时候只有31岁,在他牺牲前后200多名黔东独立师的战士们也先后战死。因此,黔东独立师只有段苏权一人幸存。
从此之后,关于王光泽师长的下落再也没有了音信。
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是开国少将段苏权曾多次亲自来到秀山县寻找王光泽师长的下落,并且调查国民党那时期的卷宗,可是始终都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1982年4月,王光泽的遗骸才在离龙潭镇4里地的邬家坡找到。铁镣仍套在烈士的踝骨上,其状惨不忍睹,也凸现出烈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段苏权得到消息之后,也亲自来到了酉阳县。当看到昔日老战友的遗骸,身上的脚镣以及钉子时,他感到触目惊心,再也忍不住痛哭流涕,悲痛万分。他不敢想象王光泽师长在生前,究竟遭遇了怎样的酷刑。
1983年11月,酉阳县政府将王光泽烈士的遗骸葬于龙潭镇烈士陵园,立碑纪念。
现在是以和平为主题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好地珍惜曾经先辈们留下的果实,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