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不配套阻碍竹产业发展 宁波人守着满山竹林却到外地收购

门前有竹,企业却去省外拉竹

对于14岁就进入竹加工行业的江东校来说,现在的情形让他越来越“郁闷”:守着门前的百亩竹林“没法用”,不得不到距离宁波500多公里远的福建采购竹材。

江东校如今是宁波金石井竹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十几岁时在竹编织企业做过小工后,江东校就与竹加工结了缘。后来,他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竹加工公司———“金石井”,主要生产、出口竹家具产品。

不仅如此,他还在奉化萧王庙街道塘岙村建了两个“源头工厂”,也就是原材料加工厂。工厂主要收购乡亲们的竹子,简单处理后再拉往自己的竹加工公司。

“前些年,行情好的时候,每年能从塘岙村收到300多万根的竹子。漂白、加工、压板……加工成竹家具,一款新产品能有20%至30%的利润。”对于曾经的好日子,江东校表现出明显的怀念。

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

据了解,宁波本地的毛竹收购价格已从最贵时候的每千克0.7元,下降到了目前的每千克0.52元。

“外地再贵也要去拉,不然怎么办?”江东校说,不少企业还是希望能将竹加工做下去的。但看看眼前的形势,坚持下去是需要勇气的:原料成本、环保成本、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需要更多的持续投入,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将工厂开下去,江东校说他刚联系了一位科技高工:“看能不能在竹加工末端上再想想办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忧内困,产业掉入“低端陷阱”

和江东校一样“郁闷”的宁波竹加工企业老板不在少数。

“受‘五水共治’整治低小散、经营困难自主转行等因素影响,我市竹加工企业数量逐年减少。目前,全市竹加工企业约有70家,其中,竹材加工企业50家,竹笋加工企业大概20家。”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陆志敏说,其中竹笋加工企业状况尤其不好,大大小小的企业总共算起来,今年能正常开工的有20家就不错了。

在陆志敏看来,竹材加工是我市竹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竹材加工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但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外忧内困。”

陆志敏所说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一个是产品低端,附加值低。

除了几个龙头企业,目前宁波的大部分竹加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半成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优势。这导致竹加工产业低端发展,去年全市竹加工产值仅有15亿元。“竹产业必须着力于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才有发展前景。”业内人士指出。

“满山翠竹的资源一直没能有效利用。前端的原料供应理不顺,加工企业要发展起来很难。”陆志敏说,企业数量连年减少,本地愿意从事竹加工的企业越来越少,更不用提“全竹利用”这一概念的全产业链打造了。

对于这一点,江东校体会深刻。他也表示,倘若能够把加工企业集聚起来,就可以告别“单打独斗”,通过上下游产业链配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了。“诸如在竹加工产业园里建一个原材料处理基地,通过统一的污水管网和供热管网对竹条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竹产品加工,这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园区内的企业间还可以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真正实现对竹子的‘吃干榨净’。”

加工装备差,扼住成长“咽喉”

装备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多年来我国竹材工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工艺方面,竹材加工机械方面的研究较少,我市的竹材加工机械更是处于空白状态,多数企业用的还是木材加工设备。

“木材实心,竹材空心,两者的密度、硬度、纤维结构等不同,用加工木材的机械加工竹材,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陆志敏说。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竹产业生产流水线的‘中国第一’,其中设备是关键。”“士林”负责人说,公司车间里的每台加工设备都是经过后期改造过来的。

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创新攻坚,打造符合自己产品生产需求的设备,这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今后几年,在竹加工这个看似不景气但前景巨大的行业里,我们在设备上的投入还将继续增加。”这位负责人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2月 25日
下一篇 2016年 4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