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笔仙: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省党代表回舟记”系列 道之五
“我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为了练好基本功,我下班后就回宿舍练习,就算是被纱线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7月1日,省党代表、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织造分厂挡车工班组长王笔仙走进定海区小沙街道三毛文化村心忆空间,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宣讲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
5张A4纸讲稿,每一页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纸面已被翻皱了。省党代会结束从杭州返回后,王笔仙白天进车间,晚上写宣讲稿,因为她要向身边人传达省党代会的声音。
“我文化程度不高,不太会讲。”王笔仙坦言,除了上班、吃饭、睡觉,一空下来,她都会拿出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琢磨,争取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传达到位。
宣讲现场,王笔仙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1995年,王笔仙从江西省玉山县来到金鹰公司,成为了厂里的一名织布挡车工学徒,这是当时最为艰苦的岗位之一。20多年来,她一直奋斗在生产一线,从一名挡车工成为了班组长,还入了党,并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就像螺丝钉那样,我做的只是自己的分内事。 ”她说。
见证了王笔仙的一路成长,有50年党龄的小沙庙桥村村民陈阿邬很欣慰:“小王不容易啊,阿拉小沙出了她,是阿拉的光荣。 ”陈阿邬竖起大拇指说,除了三毛祖居、三毛书屋、缪燧纪念馆,以后王笔仙也是小沙的一块金字招牌啊。“这两年小沙建设得很漂亮,以后更要向本地、外地客讲好阿拉小沙人的故事。”他认为,相比美丽风景,打动人心的本土故事更有味道。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