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品出老北京的味,还得靠代代传承的手艺人,才能留住老北京的韵

说年俗,咱能听出老北京的意

逛庙会,咱能看到老北京的形

要想品出老北京的味,还得靠代代传承的手艺人

有他们,才能留住老北京的韵。

百姓比较熟悉的老北京绝活儿多种多样:鬃人、毛猴、面人儿、兔儿爷、风筝、皮影、扎纸灯笼等等,它们都已经写进了北京的历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老艺人的故去,有些门类的艺术正在消亡,面人和风筝虽然很普及,但真正高水平的艺人不多。

同和居行政总厨——于晓波

同和居是京城的鲁菜泰斗,自打1822 年开进北京城,如今已有小两百年历史。现在店里的行政总厨于晓波是同和居的第五代传人,四十多年不离厨房,身怀“绝技”,靠过人的刀功、随心所欲的火候把控将鲁菜精髓发扬光大。

于晓波学徒时,师傅宋进义40 岁左右,对技术要求严格。为了达到师傅的标准,于晓波抓紧所有的时间刻苦练习,炒菜、刀功样样都不敢马虎,仅仅为了练大翻勺就练了好几个月。炒菜端勺要求稳当有力,这就得练习端勺,在5 斤重的空勺里搁上水,一共10 多斤,一端就端五六分钟。由于长期练习,于晓波的左手非常有劲儿,即使和年轻力壮的人比试都没问题。不过,最难练习的是刀功,于师傅也花了最多的功夫,常常是所有人都走了,他还留下来练。现在,于师傅的左手上还有当年练习刀功时留下的伤疤——食指指甲是空的,受伤时曾缝了三针。于师傅说,那时候也不怕疼,就是迷了一样,一门心思要把这个刀功练好。师兄弟之间也会进行比试,玩得最过瘾的一个是“脊背肉丝”,就是拿刀在光着的脊背上切菜,要把肉丝切好,还不能受伤。再有一种功夫,是在板子上铺一块绸子布,肉菜放在绸布上切,切完之后要求绸子布毫无痕痕,这才算达到标准了。

由于基本功扎实、悟性高,经过三年多的磨练,于师傅连续两年都获得了青工刀工比赛的一等奖。1974 年,于师傅的努力更是得到了师傅和单位的认可,工资连调两级,1982年随师傅出访国外。除此之外,于师傅还获得过许多大奖,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国烹饪大师、餐饮界里屈指可数的国家级评委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永字鸽哨第四代传承人——何永江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在老北京人心里,这描述的就是原汁原味儿的北京城,尤其是那回荡在四合院上空清脆的鸽子哨声。但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已经说不上来有多久没有听到过鸽哨了。今年的龙潭庙会上,具有百年历史的永字鸽哨的第四代传承人何永江,带着他的绝活首次亮相,一下子让很多老北京人找回了地道的“北京声音”。

何永江今年67 岁,七八岁开始接触鸽哨,12 岁正式拜师学艺,掐指一算,已经和鸽哨打了快60 年的交道,但这份情感从未减退,这从他右手掌心那被刀把儿磨出的硬茧就能看出来。好多人没见过鸽哨,以为就是把哨子绑在鸽子腿上,但实际上哨子是插在鸽子尾巴上的。庙会摊位上,不能带鸽子,何永江就带了几根鸽子尾部的羽毛,在现场不厌其烦地为游客一遍遍演示。

只见他用线把几根羽毛绑紧,中间露出1 厘米宽的缝隙,鸽哨的卡子正好插进去,再用一个铜铁丝一卡,就绑牢了。把羽毛绑在一根长绳上,在空中甩起来,就能听到鸽哨遇到空气后发出的声音。何永江走到摊位外,拉开阵势,围观的游客自动让出一个空间,绳子甩起来,阵阵哨声顿时响起。“就是这个声儿,就是这个声儿。”人群里有人激动地叫了起来,“这才是老北京的玩意儿。”

吹糖人民间艺人——王天军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肩挑扁担,手持铜锣,走街串巷吆喝着吹糖人曾经是老北京胡同里熟悉的画面,甜甜的麦芽糖香留存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中。37 岁的王天军从小就是吹糖人的“忠实粉丝”,那时候,用五分钱或者牙膏皮换来的糖人总能让他高兴好一阵子,但他没想过,自己会在多年后成为这门手艺的传承者。

13 年前,从部队退伍的他在路边偶然见到一位老者吹糖人,精湛的技艺让他看得目不转睛,久久不愿离开。之后几天,王天军一直守在摊前仔细琢磨,并拜老者为师。断断续续地,王天军从师父那里学会了熬糖、制作入门级的十二生肖。

“像吹糖人这种纯手艺活儿,传授的只能是基本动作要领,后面还得靠自己慢慢摸索。”例如第一步熬糖,就颇有讲究。“糖熬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糖人美观与否,时间短了容易翻砂,没有黏性不好造型,时间长了又会焦煳,一锅糖就算废了。“熬糖是个慢功夫,接下来的关键却在一个‘快’字。从拿糖到造型,一般都要在一分钟内完成,跟变魔术似的。拿糖是为了挤出中间的气泡,让糖稀更均匀。如果拿不到位,吹的时候就会薄厚不一,容易吹破。”这项看似简单的动作让王天军吃了不少苦头,由于糖稀核心温度高,他的手上常常被烫得伤痕累累,“刚学那会儿,手上全是大血泡,一个手指破了就换另一个,直到后来练成每个指头都能拿糖。

郭氏毛猴家庭艺术馆经营者——崔玉兰

毛猴的历史相传可追溯至道光年间,宣武门外一家药铺小伙计,一日挨了账房先生的骂。烦闷中他摆弄着药材,三两下粘出一个似人似猴的“账房先生”。大家看了都会心一笑,小伙计的坏情绪随之烟消云散。后来,毛猴的做法流传到社会上,并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崔玉兰家中,毛猴制作是一项祖传技艺。56 岁的她至今仍能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还是孩童的自己透过粗粗的门缝,好奇“偷看”父亲做毛猴的情景。

毛猴样子像猴,名中有猴,周身均为中药材的“毛猴”实际上与猴却无半点关。其“头部”与“四肢”来自蝉蜕;布满一层灰褐色绒毛的“身体”,是玉兰花的花骨朵辛夷;黏合各个部分的胶状物,则由白芨磨粉熬制而成。

北京板画民间艺人——张阔

打小住在西河沿的张阔是老北京了。上世纪50 年代,老北京的好多东西都破四旧破没了。当时邻居家有个王顺年王大爷,是京城木器老号“龙顺成”的老师傅,木匠活远近闻名。胡同里的孩子没事就围着他,看他的木匠活儿。等张阔稍大一点儿时,也跟着老爷子一起,打个下手,慢慢学了一身手艺。

阔爷,是圈子里对张阔的官称。今年58 岁的阔爷爱玩,看京剧、大鼓,听评书,高兴了还下场子票一把。阔爷还有一身本事,一手木匠活儿特棒。如今,阔爷玩上了一件老东西,北京年画,把它当成了正经事儿。这不,猴年厂甸庙会非遗区,阔爷拿出了他做的“新年画”:金猴献瑞。“您要订货,年后到杨梅竹斜街找我去,现在人太多,印不了。”

就说这几天的庙会吧,一卖就是1000 多张,还有很多人订货。可阔爷却想,是不是慢一点儿,再积累积累,把这份老祖宗的遗产继承得更好。“老祖宗的东西,也得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阔爷今年把二维码刻进了北京年画金猴献瑞中。“需要刀功更细,一次就成功了,用手机能扫出来”看着年画,阔爷很得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4月 9日
下一篇 2017年 4月 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