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世磊

金铁集团甘肃金镒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汪世磊先进事迹

一个把奋斗、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融入到金铁集团公司的转型发展中,用实干诠释人生的诺言,在奉献中寻找快乐的金铁好男儿,他就是现任金铁集团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甘肃金镒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世磊同志。

“80”后的汪世磊,是公司专业技术团队的带头人,团队已掌握锅具生产流程全部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创新的三大工序技术。

拒绝高薪挽留 我的根在金铁

1984年出生的汪世磊,毕业于湖北鄂州大学。从上班开始,见证了金铁集团的辉煌和衰落。2008年,在金铁集团效益最好的时候,汪世磊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他的命运和金铁集团的兴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言语不多,爱钻研是汪世磊最大的特点。走出大学校门,进入金铁集团后,他从学徒工干起,刻苦钻研机械原理和设备性能,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通过不断的磨练,很快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师傅眼中的好徒弟,领导眼中的好苗子。

2012年,汪世磊和金铁集团一样步入快速成长期,他被调到公司炼铁厂担任设备技术员。这里设备多、任务重,可他无怨无悔,常常顾不上休息,加班到深夜,抓管理、订规范、预检修、严诊断,静下心来认真当好设备的“主治医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设备痼疾,解决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先后参与了98平方米烧结机技术改造设计、烧结脱硫系统生产攻关、球团大修和链板机改造、烧结混合机传动系统故障处理及520立方米高炉停炉方案制定等重大项目。经过几年的淬火锤炼,汪世磊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的设备管理人员。

随着国家钢铁去产能政策,国内钢铁行业进入严冬。规模不大的金铁集团日子更加难过。大高炉停产,人员富余。2015年,金铁集团组织部分有修理技术的工人,前往1000多公里外的青海滨地钾肥公司从事设备运保和技术服务工作,汪世磊就是其中的一员。

“企业好,才有职工的好。”背井离乡的汪世磊深深地感到企业才是自己的靠山。

在青海,汪世磊充分发挥个人技术专长,在设备维护保养、定修检修及设备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得到青海滨地钾肥公司负责人的高度评价,合同期满后,企业以高薪挽留汪世磊,但从小到大对金铁集团有着深厚感情的他说:“我的根在金铁,我要用实力和技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完成规定工作任务后,汪世磊回到了培养他成长的地方。

无资金无设备 先后试验了20多万口锅具

企业的转型,主要靠资金和技术作支撑。2016年,当金铁集团提出转型发展时,职工已6个月没有发工资,账面没有资金,破旧的厂房和生铁原料就是转型的原始资本。作为研发团队的核心,汪世磊全程参与了精品锅具的研发。

当时,按市场行情测算,建锅具厂房得2000多万元,技术转让费用400多万元。要钱没有,只能改造东大山铁矿六七十年代的老厂房。建设中频熔炼炉压铸锅具,汪世磊和他的技术团队边建设边生产锅具毛坯。

在许多人的眼里,锅具的铸造应该很简单,铁水浇铸,打磨之后就可以了。而在实际操作中远远复杂得多。仅压铸锅具毛坯一个环节,汪世磊和他的团队共用45天、浇铸试验了2-3万口锅,经过反复摸索,逐渐掌握了如何让铁水达到最佳压铸条件,还能保持“人参铁”品质的方法。这个秘诀成为金铁集团掌握的独有核心技术,这仅是锅具生产的第一步。

在锅具研发的日子里,每一个环节都是汪世磊和他的团队创新创造的过程。在决定上锅具之前,金铁集团的每一名技术工人都没有接触过精细的锅具生产。没有资金引进成套生产设备,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是工人在自行研发生产工艺。汪世磊说:“在锅具打磨环节上,由于锅具无法固定,打磨机的底盘高速旋转,放在上面的锅会飞出去。”汪世磊靠自己的理解,生产了一套特殊装置,将锅具固定在高速旋转的转盘上,打磨出来的锅具像丝绸一样光滑,像镜子一样明亮。

2016年,金铁集团金镒康公司组织进行锅具高温渗氮技术攻关,渗氮就是经过处理后,在锅具表面形成氮铁化合物层,使其表面硬度大幅增加,起到防刮耐磨的特性,这是锅具生产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仅引进渗氮技术,就得花费400万元。企业没有钱,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团队进行创新创造。汪世磊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中,不断进行设备调试,通过查找资料,反复进行试验,不断调整渗氮介质,优化工艺参数,经过几万口锅具的实验,掌握了铸铁锅具在不同温度、不同介质、不同时间段的工艺参数,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秘方。每一批次锅具渗氮的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为了准确控制各项参数,掌握第一手资料,汪世磊和团队成员主动放弃休息,轮流坚守在渗氮炉旁,根据设备运行工况及时作出调整。

清理老旧厂房,维修二手设备,利用废旧材料,修复闲置装备,从零开始,建成了精品锅具生产线和精密铸造生产线。汪世磊从头学起,利用10个多月时间,稳定了生产工艺,掌握了生产流程全部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创新的三大工序技术,实现了锅具的规模化生产和壶具及工艺品的研发制造。

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打通压铸、打磨、渗氮、氧化等16道工序的所有技术瓶颈,汪世磊和他的专业技术团队先后用20多万口锅具进行了试验。当第一批合格产品出炉时,这不仅是金铁人“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金铁人面对企业生存发展,与市场需求“赛跑”的勇气与担当。

爱钻研肯吃苦 技术团队合作结硕果

这个专业技术团队加上汪世磊最初只有5个人,职工素质虽然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爱钻研,肯吃苦。都能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到锅具产品的研发上。

在锅具压铸调试过程中,汪世磊和团队成员一起,一连45天守在现场,每天熔化铁水,压铸锅具,观察分析铁水的温度和压铸时间,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取得挤压铸造工艺技术突破。在这个环节他们反复试验了2万多口锅具。

在锅具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了每一个技术工人的大量心血。在锅具经过渗氮处理后,还有一个拉研抛光的过程。由于渗氮处理后,锅具的磁性降低,清理锅体表面附着物时,锅具放到转盘上,靠磁力吸附的装置不起作用,转盘高速旋转时,锅具飞出转盘,打得粉碎。汪世磊一筹莫展,几天吃不下饭。一次,他和技术人员盯着拉研机动起了脑子。突然想起了电视上汽车玻璃安装时,用吸盘的情景,心中豁然开朗。于是设计了一套真空装置,将弱磁性的锅具进行固定,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灵光都是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反复的试验基础上闪现的。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启迪,在汪世磊的锅具研发团队有很多。在锅具成形后,给锅具打孔安装锅把时,铆钉孔的位置很难精准定位,不是把孔打偏了,就是孔径不合适,导致大量成品在最后一道工序 废。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难住了汪世磊和他的团队。一次下班时间,汪世磊偶然看到车间的挂钟,时针和分针形成180度的直线,他心中灵光一现,最后设计制作了一个固定圆盘,用圆盘上固定的点和活动卡簧,可以轻松的确定锅具的打孔位置,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锅具合格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0年 6月 3日
下一篇 2020年 6月 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