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挑山工是泰山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泰山精神的一部分。挑山工伴随着中国历史走到今天,经历了产生、延续和辉煌。作为泰山的建设者,挑山工对于泰山的保护和发展以及繁荣泰山的旅游经济,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曾经的挑山工,这些年泰安老人贾民浦先生一直致力于整理挖掘泰山“挑山工”历史资料,用他的亲历、亲见,亲闻,来反映泰山“挑山工”这个群体生存的原生态。他说,希望通过他整理的这些历史资料,能让人们对泰山“挑山工”再认识、再研究!
自我的文章“泰山挑山工”在泰安各大媒体上发表以来,引起很大反响,大家纷纷为泰山挑山工精神点赞。我以前的挑山工老朋友也打来电话,与我畅叙挑山工这段历程。(2019年1月22日,“泰安之声”曾以“一位泰山挑山工的心灵独白:我对这段经历没齿难忘,给我留下了终生的印痕”刊发过贾民浦的文章)
我的老友宋其山也给我打电话,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职业挑山工,他和他的父亲宋汉臣老先生,二弟宋其江在挑山工中被称为“宋氏三雄”。想到这,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我当挑山工时看到的一幕:一群朝气蓬勃,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足蹬白色上海回力牌球鞋,上身穿蓝色背心,下身穿白色紧致的田径裤头,腕带上海牌手表,肩挑一百多斤货物,矫健的行走在泰山陡峭的盘路上,这些人像一支篮球队的运动员,其实他们就是泰山上的职业挑山工,其中就有宋其山、宋其江兄弟。泰山上的游客们对他们赞叹不已,这也是当年泰山上最亮的一道风景线。为泰山,为泰安,为挑山工增了光添了彩。他们也很骄傲,称自己是泰山挑山工的“正规军”,称我们这些业余的季节性挑山工为“游击队”。
在当年的挑山工中资格最老的当属广电转播台的徐善纯老先生和神憩宾馆(以前叫五所)的杨少儒及气象站的林文明先生,还有专门挑建筑材料的李占祥先生、王恩田先生。再就宋氏三雄、庞兴禄四兄弟、吴家两兄弟、泰前的卞文友。三合的吴金胜经常挑两整袋水泥,当时山上的工地规定,如果挑整袋的水泥上山,每袋奖励20斤,那他能挣个240斤的钱,一趟顶别人两趟。还有南关的贺玉彬,他生的高大魁梧,膀大腰圆,经常在文革游行中抗大旗,他也算是业余挑山工的头领。
解放前爱国将领宋哲元将军来泰山上香,曾坐过挑山工李占祥抬的轿子子,那时的李占祥年轻英俊,嘴皮子又好,抬得又稳,深得宋将军喜爱,便把他一同带回湖北,专门为他抬轿子。不久,李占祥又回到泰山继续干挑山工,但他带回了一个美丽的湖北媳妇,这湖北妹子也非常热爱泰山,便跟丈夫一起干起了挑山工,丈夫在前,她在后,夫唱妇随成就了当年的一段佳话。但她却成为了泰山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职业挑山工。外地的香客看到一个漂亮的女挑山工,又是“小放脚”,非常惊奇,纷纷与她搭讪,有的要求替她挑一会儿,体验体验。她也喜欢与人交流,一路上说说笑笑,也不觉得累。这也让众多来上香的小脚老太太羡慕不已。
在泰山斗母宫下“?二”刻石前,一群南方口音的游客看到这奇特的刻字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议论纷纷。此时宋汉臣老先生挑着一挑子蔬菜,干粮等在此歇脚,知道他们一时半会也弄不明白,便走到刻石前,用满是汗水的湿毛巾在“?二”上面各加了一笔,变成了“风月”二字,寓意风月无边。然后挑起担子继续攀登,没走几步,游客们顿悟,就听到后面想起一阵掌声和欢呼声,这掌声一是感谢挑山工宋先生的点拨,二是感叹着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趣味。
泰城的武林泰斗米全胜老先生,人们都习惯叫他米二营,在泰城徒弟众多,他身材高大,武艺高强,在泰城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又是一位职业挑山工,他挑山工换肩时总是将一百多斤的单子双手高举过头顶,从左肩换到右肩,常常把同行的游客们惊得目瞪口呆。
当年泰城曾经有一支特别有名的民间篮球队,叫东岳篮球队,是由水东河西(上河桥至泰山大桥的奈河两岸)的一群热爱体育的青年们自发组成的,经常与泰城的各大院校、厂矿企业举行友谊赛,屡拔头筹,也曾代表泰安去省里参赛,拿到过很好的名次。有一次在农大操场我看到东岳队和大学生们打友谊赛,里面竟有好几个人是挑山工,由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有的挑山工会有如此时髦的着装,原来他们中间有好几个是篮球队员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机即将走进普通老百姓家庭,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扩建岱顶转播台,传输电视信号,扩大覆盖面。这可是一个大工程,转播发射塔就有好多吨,还有三台大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以及众多精密设备。全需要挑山工们搬运上山,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老挑山工、经验丰富的徐善纯的肩上,转播台领导委托他组织了八十多个挑山工,这些人大多都是常年在泰山上挑山的,由徐善纯挂帅。转播台的领导专门召集大家开了一个战前动员会,领导振奋人心的讲话,让这些平时只知担山,不经常参加开会的挑山工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劲头十足。会后第二天,大家聚集在青年路老地革委门口,在地革委门口的东南方,即青年路与岱宗大街的东南角上,有一片空地,也是挑山工们的起点。老徐决定先运大件,他指挥大家将大杠,横杠绑好,将重达一千多斤得发射终端设备放到架子上,固定好,前边16个人抬,后边16个人大抬,共32人,再用32人在前面拉纤,因抬架子的人上盘路是打对肩,不像在平地上一前一后的抬,不能来回换肩,所以要和拉纤的32人轮番换班。其余人干后勤,挑着大家中午吃的煎饼,衣服等用品,一切妥当后,老徐一声令下,大家抬起大架,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
自关帝庙起就开始上盘路了,一上盘路,这肩上的重量就发生变化了,最前面的四个人一上台阶,就和最后面的四个人肩上的重量一下子就接近200斤,随着其余人逐次上台阶,重量才得以平衡。这次的设备连同大架的重量接近一吨,平均每个人的承重是50斤左右,但是在盘路上行走时,谁到了高处,谁的重量就瞬间增加,有时可能是200斤,有时可能没有重量,而前面的拉纤的想上拉也能减轻部分重量,所以挑山工们要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要勇担重担,互相协调,万众一心。过了红门阁洞子后,老徐让大家停下休息,这是挑山工们传统的休息点,不管是挑大件的,挑散货的,到了这里都要作一下休整,歇歇脚,换换衣服,抽袋烟,才继续前行。经过前一段盘路,老徐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了一下调整,拉纤的和抬杠的换了一下班,在老徐的号令下继续前进。
当队伍进行至回马岭牌坊时,出了点状况,牌坊太窄,大架的横担长了一点,过不去,其实这都在老徐的意料之中,他早就准备了一个锯,将横担锯掉十几公分,顺利通过。再往上就是十八连盘了,(也称十二连盘),此处是最难走的,盘路陡峭,弯道极多,俗称“峰回路转”。每至转弯处,拉纤的使不上劲,就赶紧放下绳子跑到队伍后面往上推,最前面的手拉手的向上拉,遇到两盘间隔太远,大架会搁住,这时需要大架一起高举,擦着地皮硬搓过去,真是步步惊心,步步艰难。除了这十八连盘,最难走的还有壶天阁、东西桥子、云步桥等,这都让老徐提心吊胆,声嘶力竭的频频发号施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得以顺利通过。
到了十八盘,那就容易多了,除了老徐,大家都感到十分轻松,这里虽说是盘路陡峭,像上天梯一样,但是这里的盘路台阶规整,又没有太多的弯路,拉纤的能使上劲了,这挑山工最不怕的就是登高,在这里没有那忽重互轻的感觉,比较平稳。但老徐不行,他要时刻提醒大家保持平衡,步调一致,一旦出事就不是小事,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马虎。大家可能从众多影视作品上看到黄河、长江拉纤的纤夫,他们拉着大船逆流而上,不惧激流险滩,此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永远直前。一首纤夫的爱曾唱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然而有谁知道泰山上拉旱纤的纤夫呢?他们拖着长长的绳索,手脚并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向上爬,他们不单单是为了减轻担架子挑山工肩上的重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拉的是全体挑山工的生命,他们不敢有半点的松懈,稍有差池,货物的强大后坐力会顺势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在我们中华民族雄伟的泰山上,就有这样一群勇敢的纤夫们,这些纤夫就是泰山上勇往直前的挑山工。
这次的任务历时三天,圆满完成了,老徐的嗓子也喊哑了,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货物全部挑到目的地,全体挑山工们也赚得了比平常多一倍的工钱。看到树立在岱顶上的雄伟铁塔,听到转播台领导的高度赞扬,所有挑山工们都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