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伞、修鞋、修拉链、补毛衣之类的小修小补,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却必不可少。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和城市管理规范化,城市中的维修摊要么已经消失,要么只好藏身于背街小巷,难以为继。
便民维修摊,难道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吗?
在城市中寻找维修摊越来越难
“修理拉锁——配钥匙——”2015年,在长沙市望城区月亮岛街道安家的王先生,还经常能在小区门口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可如今,他很少听见了,随之而来的是以前在家门口就能搞定的小修小补,现在却找不到修补的地方。
修鞋、修锁、配钥匙这样的小事,一旦卡了壳,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并造成不小的浪费。
说起荷花池巷口的这个修鞋摊,据说有近30年历史了,当年的修理师傅老曾在屋檐下放个修补的机子,就算是摆上了摊。老曾在这里一摆就是20年,老了,又传给了他的内侄小王。小王又做了好几年,不料今年患了大病,修鞋摊也就走到头了。
这个修鞋摊的消失,让周边居民都感到了不便。以前伞坏了、拉链不灵光了、裤子的铆钉扣掉了、皮带裁剪打洞、配钥匙等,大都可以在这里解决,可如今,这些小事都成了麻烦事。
生活离不开小修小补,对此,长沙市的姚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最近天气转凉,姚女士翻出毛衣想先晾晒一下,却发现毛衣竟然被虫蛀了两个洞。往年碰到这种情况,姚女士并不着急,因为家附近的蔡锷路上有个小摊点专门修补毛衣,手艺很不错,价格也便宜,补一个洞10元钱。可是,今年没有看到这名缝补人了。姚女士到处找人打听是否有别的修补点,有人告诉她,几公里外的一个大商场里有。姚女士赶过去一问,对方开口就要200元。姚女士觉得不划算,只好把毛衣带回家。
背街小巷,仍有修补匠人在苦苦支撑
老梁的维修摊,也藏在一个隐秘的角落——唐家巷的一个小区工房里,如果不是周边居民,很难发现他这个小摊。老梁原本是岳麓区的农民,后来夫妻俩来到幸福桥做环卫工,他的小摊就设在社区提供的简陋工房里。在这个没有卫生间、十来个平方米的工房里,他和妻子在工作之余,还为周边居民提供配钥匙、补鞋、修电动车、换锁等服务,一做就是20多年。周边原来的维修摊都慢慢消失了,只有老梁还在坚守着。“好在不需要什么房租,否则真的坚持不下来。”老梁说。
龙培生的维修摊开在长春巷,他从16岁就开始搞小维修,皮面开裂、脱胶的皮鞋经他修补后,可以做到让一般人看不出修理过的痕迹,可他依然对这个行业提不起精神来。“以前我一个月能赚万把块钱,现在一天只有五六十块钱,不够养家的。”龙培生苦笑着说,为了增加收入,他只好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兼跑电动车摩的,跑摩的赚的钱要比维修多得多。
便民维修摊应得到扶持和帮助
“生意不大,作用不小。小小维修摊承载着城市的烟火气。”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米莉副教授说。
在米莉看来,维修摊起到了让居民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节省等作用。允许并提倡这些维修摊正常存在和发挥作用,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是对依赖这些手艺生活的普通劳动者的基本尊重,还体现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米莉认为,支持这些便民维修摊长期运营,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尤其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起便民服务点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桥梁,如建立相应的APP、小程序等,以便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今年5月,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提供修鞋、修自行车、改衣服等便民服务的维修摊。
怎样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接纳这些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对此,很多地方的社区已经有了尝试。有些社区挖掘出辖区内有手艺的匠人,低价提供一处摆摊区域,开设一个“社区工坊”,让小维修摊融入社区服务体系之中,使得修补匠人们能“安营扎寨”,社区居民也得到了便利。这类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关链接
小修摊何去何从
看看这些地方的做法
●2021年1月,有着60多年历史的南京科巷菜场经过改造,以“科巷新市集”的面貌重新开业。“新市集”一楼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干洗缝补、理发等一众小服务。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从2018年开始推动“社区工坊”这一综合性服务业态,除了南京,还在上海、杭州、合肥、北京、西安等多地落地。
●2020年8月底,山东潍坊市奎文区流动摊点经营者都收到了一份来自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告知书。告知书明确要求,“三修”(修车、修锁、修鞋)流动摊点统一在划区区域经营,不得占压盲道、绿化带、停车位,要自备垃圾桶,保持周边整洁等。执法局通过摸底调查,对奎文区69个“三修”摊点进行了规划,基本选在他们原有经营点附近,划定了经营区,并据此对外公布了一份“三修”地图,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找到他们。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改进便民服务,各种小修摊的规范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上海通过划分区域分类管理,改造设置了一批临时设摊集中疏导点,将小修小补服务纳入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杭州提升改造300余个便民服务点,通过对服务时间、内容、地点的规定,使小修摊等便民服务点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郑州积极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将各种小修摊都搬入了室内,并只收取较低的租金;天津市杨柳青镇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首批26个便民修车修鞋铺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营者的场地成本大大减少,市民们也得到很大便利。
原载《湖南日 》(2021年10月13日08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